《太古集自序》所见郝大通易学思想概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郝大通是宋金时期全真道教重要人物,精擅道教术数学与易学,著有《太古集》等作品。《太古集自序》作为总序,集中概括了郝大通易学的理念、方法论和内容: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上,以道家《老子》道论统摄易学观念,承继汉唐易学方法,融汇象数、义理易学,建构了绵密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易学体系。
  【关键词】 太古集;易老互证;汉唐易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1-02
  郝大通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师之一,对于道教易学进行过深入而富有特色的探究,并在《太古集》中进行了集中阐发。本文以《太古集自序》  ①为例,从易学理念、方法、内容等层面,梳理郝大通的易学思想。
  一、《易》《老》互证的易学理念
  按照中国学术传统体例,一部文集的内容主旨都会在序言中集中阐述。因此透过《自序》,我们可以粗略领会郝大通的易学理念。《自序》首先体现的是郝大通《易》《老》互证的易学理念。
  郝大通认为“大道恍惚,自无而入有;乾坤造化,自有以归无。”②其中“惟恍惟惚”的大道是老子的理念,“乾坤造化”则是易学的观念,郝大通《自序》结合了这两者并进行了申发:“大道表现为恍惚状态,这象征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乾坤造化了万物,这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因为有最终回归到无,因此无也是从有诞生的。”这样一个“夫有入于无,故无出乎有” ③的过程,并不代表郝大通认为万物最终的归宿是毁灭,而是说天地之间一直处于这样变动的过程,与《周易》剥复、否泰的转化类同。因此郝大通所主张的有无关系,并不是循环往复的轮回。这一点可以通过对郝大通 “有无”及“元之一气”概念的考察而得出。
  郝大通的“有无”观念承继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中的“无”兼具双重含义,其一作为“没有”的意思,“有无相生”即是这个含义;其二为超越了“有无相生”更高层面的实体的“无”,这一点可以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得到印证。郝大通的有无”观念同样如此。在“大道恍惚,自无入有,乾坤造化,自有归无” ④ 中,这里的“无”必然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指称更高、更为本原的实体存在。 “元之一气”观念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郝大通的宇宙观与一般的轮回观迥异。如前文所说,郝大通的宇宙论绝非此在层面的生灭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形而上学意义上“道”化育万物与万物回归“道”。而先于天地、化成万物的“元之一气”,则无疑是大道的具象,在天地创生与万物化育中始终在场。换言之,生灭仅仅为大道或“元之一气”所创生的天地万物所具有的属性,而非大道或元之一气本身也会有生灭。在元之一气的化育中,阴阳顺逆等对立属性已经被赋予万物,呈现出“万物之动,有生有克……有是有非” ⑤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以六十四卦形式体现出的天地秩序。
  以道为本原、易学为表现形式的秩序,不单单体现在天地万物中,还贯彻于郝大通的修行观念中。郝大通认为,大道所化育的天地阴阳,是宇宙中最为宏大、最为瑰丽的事物;而天地阴阳的根本就是“二气”。这并非是说在天地阴阳之外另有一个二气,而是说天地阴阳所体现的就是“二气”,“二气”的具化就是天地阴阳。“二气”又演化出道教内丹修行中的四象、数、性命、五行造化等。⑥ 郝大通认为,自然之道“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是因为被情欲等外在事物对自身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人能够真实地领会这些自然之道,保持本性,那么人道就会如同天道一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⑦。这样,郝大通打通了现实宇宙与修行宇宙、天道与人道之间的界限,将二者融为一体,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为后文的易道分析及内丹修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上述剖析,可以看到郝大通的基本易学理念:借助老子道论统摄易学,并建立起融汇道教与易学特色、贯通现实宇宙与道教修行宇宙观的宇宙模型,奠定了形而上学理论基础。
  二、承继汉唐的易学方法论
  郝大通“删《正义》以为《参同》” ⑧的易学方法继承于王弼、孔颖达易学观,与传统的象数易学颇为不同。通过对王弼孔颖达易学方法的梳理,可以窥见郝大通易学理念。
  一般认为王弼义理易学与汉代象数易学是两种不同的学术理路。但王弼 “废象数”,只是其注解《周易》的宏观指导方针,在具体的注解中王弼并不拒绝象数易学方法。可以说王弼保留了象数易学的义理内核,舍弃繁复的象数框架。
  唐代孔颖达以王弼《周易注》为本,撰著了兼综南北学术、融汇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周易正义》,并在王弼《周易注》的基础上又有突破。
  首先,王弼的《周易注》只注释了经文、《象传》《彖传》及《文言》,对于极具象数易学意义的《系辞》《杂卦》《说卦》《序卦》则没有予以解释。孔颖达《周易正义》补全了王弼未注释的象数部分。
  其次,孔颖达主张“易含万象”和“随义取象”的方法。在孔颖达看来,并非是有数万种物象被包容而《周易》中,而是《周易》的特性让其能够以简单的八卦方式将万物之象进行模拟,这就是孔颖达“易含万象”的思想。为了让避免汉儒“按文责卦”的弊病,孔颖达在“易含万象”的基础上主张“随义取象”。因为易象是包罗万有的,如果局限于卦爻辞中的一事一象,那么易象就将失去他本身所具有的包罗万有特性。因此要领会背后的义理,在义理的基礎上根据情况解释易象,而不能够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解释方式。
  王弼删繁就简,孔颖达融通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拓宽了易学的研究视域,极大地推动了易学发展,为两宋时期易学喷薄发展奠定了基础。郝大通也承继了王弼、孔颖达的易学方法论——“予尝研精于《周易》,删《正义》以为《参同》”。郝大通以义理为主,兼采象数易学方法,在《太古集》中进行有机交融:《自序》是对《周易》形而上理论的推演,《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是以《周易正义》为纲要论述乾坤二卦精要,传统象数易学中以图示意的方法则被三十三幅易图继承了。   要言之,王弼、孔颖达对郝大通的易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郝大通继承了汉唐易学方法论,“删《正义》以为《参同》”,在《太古集》中采取了以理为基础、兼采象数的易学方法。
  三、无所不包的易学内容
  《周易》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赋予了包罗万有的可能性。如前文所提到的易含万象便是《周易》经传被拓展的可能性之一。而历代学者又将自身视域与易学相合,进一步拓展易学可能的诠释空间,以至于天文历法、地理兵法等等都以易学作为自身理论根基,甚至作为易学的分支。郝大通延续前人易学理念, 在《自序》中梳理了易学内容:
  予尝精研于《周易》,删《正义》以为《参同》,画两仪、四象、三才、八卦、六律、九宫、七政、五行、星辰张布、日月度躔、有无混成以为图象,述怀、应问、诗词、歌赋共一十五卷,分并三帙,以慕太古之风,目之曰《太古集》。⑨
  这实际上就是《太古集》全文内容的简单总述,可见《太古集》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而易学主题又极为分明,并将《太古集》全文结构清晰的勾勒出来。《自序》作為全文纲领,集中揭示了《太古集》中郝大通的易学理念、方法论以及所涉及的易学内容。
  《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是郝大通继承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方法论展开的一部纲要,以乾坤为例阐述其易学天道模型。郝大通认为,对于易道的效法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文字条例,而是直指义理、效法易道的效用。因此郝大通反复强调易学中“乾健利物、坤柔顺物”之用,并将之归入于圣人教化,而落实到彝伦日常百用中。
  三十三幅易图包括汉易象数图、河洛图书、天文图、丹鼎图四大类,以直观图象形式描述一相互联系、绵密宏大的易学体系。宋代易学一大特征即为河图洛书所代表的易图复兴,郝大通继承了前人对传统汉代象数易图的思考,并奠定了自身易学的理论。天文图式则以天文历算等内容,作为对于郝大通易学思想的天文证明。河洛图书是宋代易学最新理论,丹鼎图则是郝大通作为道教徒个人修行的结合。通过三十三幅易图,郝大通将天道运行规律以易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金丹诗是郝大通个人思想理念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在金丹诗中,郝大通突破了传统易学观念,将内丹学融入易学之中,结合汉儒的象数学思想,建构阴阳和合理论,并以此指导个人修行。
  要言之,郝大通通过《自序》以及《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在形而上学层面奠定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在传统易图的基础上,拓宽易图范围,在汉代象数易图、河洛图书基础上,引入天文图、丹鼎图,作为解读易学天道的工具;最后将作为天道理念与个人追求的结合体金丹诗置于文末,形成绵密宏大、包罗万有的易学体系。
  四、结语
  《太古集自序》阐述了郝大通《易》《老》互证的易学理念、融汇象数与义理的易学方法论以及无所不包的易学内容,是郝大通易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之上,郝大通继承并突破传统易学观念,借助易学、易图、内丹学以及道教学说,将宇宙万物、百姓日用教化尽数纳入其中,建立起绵密宏大而又包罗万象易学体系,对道教易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下文简称《自序》。
  ②③④⑤⑥⑧⑨白如祥辑校:《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集》,齐鲁书社,2005年6月第1版,395页。
  ⑦白如祥辑校:《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集》,齐鲁书社,2005年6月第1版,396页。
  参考文献:
  [1]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3.
  [4]白如祥辑校.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6.
  [5]徐芹庭.易经源流[M].北京:中国书店,2008,4.
  作者简介:
  王旭阳,男,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道家道教。
其他文献
【摘要】 素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包含着单纯的美感。素描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物体基本形态的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起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素描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西方素描的范畴,而且融入了多元的艺术语言。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共性,本文通过分析东西方素描的发展史以及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对素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为素描教学提供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经受的重大卫生事件疾病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也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在每次面临重大的考验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在重大卫生事件疾病中注入新的内容,放射出新的光芒。在防控重大卫生事件疾病战斗中,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同时也在新的实践中锤炼着井冈山精神,为井冈山精神又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维吾尔语则通过词缀和词尾来表示大多数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 汉语动态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6-02  一、动态助词“着”的概述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2011)中,指出:“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
期刊
【摘要】 语言与认同是国内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了学者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关于语言与认同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近五年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语言与认同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移动终端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类教育App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平台。其中,学习通作为一款一体化的教育App,有着海量资源,集课程学习、创作专题、管理知识为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还能建立作业库、实施在线测试等。本文先简要阐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语文教学的原则,再从利用网络平
期刊
【摘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关注所述形象与实际形象是否相符,而是从他者形象反射到形象制造者本身。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发掘作者隐含的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汤亭亭的身份认同也从对中国的疏远和迫于无奈的依赖,转向对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勇士》;中国形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人交流、理清思维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在作者从教二十九年的经历中,探讨思索了很多关于上好阅读课的方法,涉及的一些技能例如:如何提出有助于甚于理解文章的文题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问题,这些都围绕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来进行。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老师给予的指导程度是不同的;同样,针对不同学力的同学,老师辅导的方式也会变化。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记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无论是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有所建树。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及其主题。一百多年后,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读者。  【关键词】 海明威;主题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金尚宪作为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在其燕行诗中以异域人的眼光,书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山川景色等,体现了朝鲜文人深厚的儒学修养和精湛的诗文技巧,也反映了中朝两国之间紧密的文化交流关系。  【关键词】 金尚宪;中国使行;朝天录;燕行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5-02  金尚宪(1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