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样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明确主体作用的内涵;其次,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采取的策略;第三,课堂中学生主体活动的主要形式;第四,组织学生主体活动的原则。
关键词主体作用 策略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明确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及对老师的要求
1.1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1)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2)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知识扩充、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而只能靠学生本人。
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1.2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采取的策略
2.1 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从而避免“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情况的发生。代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第三个当然是内容,"内容"即主题。在我们每堂好的语文课中,都会有这三者。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状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自己全力让学生喜欢和感兴趣;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有时艺术的、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以创造“三主”“四式”语文教改经验闻名的钱梦龙老师,在教知识短文《词义》时,先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阿凡提利用“要”这个词的不同词义,惩罚常找他理发却不给钱的吝啬的大阿訇的故事,然后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大阿訇上了当?”学生们很快地悟出了“巧换词义”的道理。这样的提问使抽象的“词义”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他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解释“孀妻”、“遗男”二词,别具匠心地发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们一时傻了眼,答不上来,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他自己是个孤儿。由于提问方式新颖,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遗男”两个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2.2 注重语言交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大纲》中也给语文定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生活、工作,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亦可以理解为逐步掌握语言表达功能的各种可能方式的过程,语言是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运用和发展的。”(韩礼德)从语文学科来说,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
(1)创设教学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口语交际训练。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熟悉这首古诗。老师依次扮演妈妈、哥哥和耳聋的奶奶,而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与他们进行听说、问答等交际训练,以此来温习《草》的学习内容。这种把学习内容寓于口语交际训练中是有创意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又如于永正老师围绕“看手帕上的图说话,写话”这个中心,设计了“当顾客-买手帕”“当推销员-说手帕”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2)读解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书面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教师通过课文与学生的“对话”,这种交际是教师与文本(作者)、文本(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际。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是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交际,让学生创造性地读解课文,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大胆想象,有效地进行习作方面的练习。如《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有几个比喻句,可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用打比方的方法补充下面的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中挂了无数的明灯”;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撒了美丽的珍珠”,等等;都可以很好地培养进行书面交际能力。
2.3 激励创新思维发展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做到三个有利于: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②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学生固有的也不可能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它只能是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如果把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果实,那么它还有根、茎、叶和花的孕育而成。只有注重创新能力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
3 学生主体活动的主要形式
(1)双向交流式:双向交流式应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谈话与交流,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话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掌握思维过程。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选准联系点,启动学生的思维;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
(2)分组讨论式: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同时对其它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使学生沿着以下4个阶段进行:即投入阶段、展开阶段、深入阶段、拓展阶段。在投入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展开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多种情景,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深入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论,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充分展开;在拓展阶段,老师要注意通过活动练习、评价、总结等进行综合训练,把新知溶化到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
(3)独立探讨式:这是高层次的学生主体参与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问答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写故事、看图作文、写演讲稿、即兴演讲等活动,达到巩固知识、融会贯通、启迪创造的目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自学和创造的兴趣。
4 学生主体活动的“四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脑、动口或动手的机会,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2)深刻性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 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着眼实质性的参与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深刻性原则的含义。
(3)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活动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4)整体性原则。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总是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因此,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到一节课,一课书,大到一本书,一个学年,教师都要事先做好设计,做到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与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忌无目的的试验性、肢解性,偶尔兴趣所至进行一、两次的试验性主体教学,学生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教师的教法又改变了;或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割得杂乱无章,使学生难以理解。
综上所述,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要使语文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埃立克·詹森.超级教学.
[4]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5]叶圣陶.语文教书简.
关键词主体作用 策略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明确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及对老师的要求
1.1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1)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2)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知识扩充、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而只能靠学生本人。
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1.2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采取的策略
2.1 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从而避免“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情况的发生。代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第三个当然是内容,"内容"即主题。在我们每堂好的语文课中,都会有这三者。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状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自己全力让学生喜欢和感兴趣;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有时艺术的、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以创造“三主”“四式”语文教改经验闻名的钱梦龙老师,在教知识短文《词义》时,先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阿凡提利用“要”这个词的不同词义,惩罚常找他理发却不给钱的吝啬的大阿訇的故事,然后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大阿訇上了当?”学生们很快地悟出了“巧换词义”的道理。这样的提问使抽象的“词义”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他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解释“孀妻”、“遗男”二词,别具匠心地发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们一时傻了眼,答不上来,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他自己是个孤儿。由于提问方式新颖,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加深了“孀妻”、“遗男”两个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2.2 注重语言交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大纲》中也给语文定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生活、工作,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亦可以理解为逐步掌握语言表达功能的各种可能方式的过程,语言是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运用和发展的。”(韩礼德)从语文学科来说,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
(1)创设教学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口语交际训练。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熟悉这首古诗。老师依次扮演妈妈、哥哥和耳聋的奶奶,而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与他们进行听说、问答等交际训练,以此来温习《草》的学习内容。这种把学习内容寓于口语交际训练中是有创意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又如于永正老师围绕“看手帕上的图说话,写话”这个中心,设计了“当顾客-买手帕”“当推销员-说手帕”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2)读解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书面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教师通过课文与学生的“对话”,这种交际是教师与文本(作者)、文本(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际。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是要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交际,让学生创造性地读解课文,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大胆想象,有效地进行习作方面的练习。如《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有几个比喻句,可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用打比方的方法补充下面的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中挂了无数的明灯”;有的写:“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是天空撒了美丽的珍珠”,等等;都可以很好地培养进行书面交际能力。
2.3 激励创新思维发展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做到三个有利于: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②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学生固有的也不可能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它只能是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如果把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果实,那么它还有根、茎、叶和花的孕育而成。只有注重创新能力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
3 学生主体活动的主要形式
(1)双向交流式:双向交流式应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谈话与交流,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话题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掌握思维过程。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选准联系点,启动学生的思维;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
(2)分组讨论式: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同时对其它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使学生沿着以下4个阶段进行:即投入阶段、展开阶段、深入阶段、拓展阶段。在投入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展开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多种情景,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深入阶段,教师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论,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使思维充分展开;在拓展阶段,老师要注意通过活动练习、评价、总结等进行综合训练,把新知溶化到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
(3)独立探讨式:这是高层次的学生主体参与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问答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写故事、看图作文、写演讲稿、即兴演讲等活动,达到巩固知识、融会贯通、启迪创造的目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自学和创造的兴趣。
4 学生主体活动的“四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脑、动口或动手的机会,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2)深刻性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 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着眼实质性的参与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深刻性原则的含义。
(3)层次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活动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4)整体性原则。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总是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因此,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到一节课,一课书,大到一本书,一个学年,教师都要事先做好设计,做到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与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忌无目的的试验性、肢解性,偶尔兴趣所至进行一、两次的试验性主体教学,学生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教师的教法又改变了;或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割得杂乱无章,使学生难以理解。
综上所述,在课改的新形式下,要使语文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埃立克·詹森.超级教学.
[4]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5]叶圣陶.语文教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