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的技工,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操作的工人了,“技工”已经被新形式的企业发展重新定义。在全球化进程中,技工的培养是人才储备的过程,在高端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技能可以通过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来升级。本文分析提出,技工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现阶段的政策和资源优势,通过高端技能的培养,引领职业教育的方向,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模式 技工培养 高端人才
在我国,技工教育起步较晚。最早的技工都是靠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方式进行技艺的传承。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的技工还是工厂里的工人,仅仅通过前辈的言传身教,在工作中自己摸索,没有一个正式的系统的培训机构。目前,追溯到最早的正式的技工学校应该是大连机车技师学院。该校创建于1946年,是我国首批国家劳动部批准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进入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技工学校。而今技工学校的教育创新在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被进一步推升到了新的高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进步的机遇点,创新教育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教育。本文探讨技校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问题,寻求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技工教育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目的和意义
专业技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持续的技术人才紧缺现象让许多企业猝不及防,特别是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彻底转型。我国现在的技工教育正处于优化整合、结构重组的关键期,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劳动者的比例中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数控系统的全面上线,技术工人不再是死守流水线,全天候24小时轮流上岗。越来越多地需要动脑而不是动手的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劳动者。技工综合能力的提升,代表着社会和企业的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
二、我国现阶段技工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1.市场导向倾斜,毕业生能力单一
多数学校为了吸引学生择校入学,设置专业时会倾向于社会当前热门的专业,根据就业的形势来安排课程,学校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标杆。学校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也都是按照“厂家直销”的模式来为企业“私人订制”的。学校和教师为了降低自己的压力和负担,不会主动选择新兴行业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虽然有不少技校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从近几年技工就业率数据上来看,学校的成绩斐然,毕业率和就业率几乎能够持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技术人才正在趋同化和单一化,总有一天这些能力相同的人才会饱和,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2.企业和学校的订单量产模式不科学
学校一旦与企业发生了直接关系,学校不得不考虑企业对学生的接受率,如果供大于求,学校对学生不好交代;如果供不应求,企业就可能会从别的学校来填补空缺。于是,学校和企业为了稳妥和便利,让学生的“就业”变成了“分配”,听起来很完美,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学生往往处于“被服从”“被分配”的状态下,由学校或企业早早地为其选择了就业之路,这样学生得不到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校方也不愿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长此以往,企业、学校和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但是,社会的进步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果一旦企业或学校对市场的情况把握不准,就又会出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学效果不理想
“双师型”教育人才是相对“双证书”而言的,学校追求以主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获得“双证书”的教育模式。“双证书”就是学生要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技工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历和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又能够拥有扎实的操作能力,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全面型的高端人才。由于我国技工学校起步较晚,能够拥有这样的教学能力的“双師型”教师比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双证书”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定会导致一些偏差,不利于多元化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导致课程的单一和偏颇。而学校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无法让技校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正常运行。
三、创新现代技能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措施
1.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以高端技能培养为新起点
21世纪的劳动者,体力不再是关键,脑力成为主导。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应该是技校教育唯一的目标。学校应该先树立培养人才的意识,抓住主要矛盾,走出固定思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书本上的每一条理论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也不是让学生能够完全模仿教师的操作。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习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完善、更新、强化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对其从事的职业的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最基础的能力。沟通能力是从素质教育出发的,对于社会型人才来说,优秀的沟通更便于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合作能力是一种社会能力,在职场活动中良好的合作是高端技能人才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反映着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能力是作为高端人才的最高目标,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现代技工的教育模式,不能仅限于对其成绩和证书的考核,应“试”者不一定应“市”,高端人才的综合能力才是考量范畴。学校要不断探索社会对人才和岗位的真正需求,从中细分专业,引进专业教师、因材施教。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鼓励创新,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技校是需要给企业或工厂输送人才的,但不能为了毕业率和就业率而限制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定向输出的方式会让人才无法流动,造成高端人才集中或者短缺的现象,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技校要走精品化的道路,以特色教学模式为主题,拓宽教学思路,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校不要把自己的定位过于单一,技工学校也可以适当提高办学水平、升级学历等级,甚至可以尝试与其他高等学校竞争,进而培养更多不同层级上的高级技师。其实,现在许多冷门的专业已经初见端倪,甚至有许多世界名校学府的毕业生转行当起了蓝领。
技工的教育内容需要更加丰富,需要将其纳入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考虑,才符合国家稳定和繁荣富强的长期规划。技工的教育方式需要高度的灵活性,才能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技工的教育需要创新,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结合,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重新关注和审视技校的发展。
3.开展有效教学,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经验之谈。因此,技校的教学模式要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中心,注重的理论和操作的创新教育。按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层次,以文化课、专业课为基础,坚持实际技能的操作训练,做好服务工作,明确市场定位,转变办学观念,寻求适合人才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从专业设置上来考虑,从原本的“小而多”逐步转型为“强而精”,将应试教育的考证模式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规模化向品牌化侧重,从传统的教学课程向一体化的教学课程转化,使封闭式、独立式办学改为开放合作式办学。
其次,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之间应该维持在一种平等关系的层面上。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机制,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情况打分,学生也可以给教师进行评价,不断激发技校教师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双证”教师。
最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不应该是学校和社会给出的,而应该由学生自身来决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教育模式也要分别满足:一是与高职衔接型,适合理论知识基础牢固,有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的意愿;二是复合技能型,动手能力强,思维反应快,掌握技能速度快,能夠快速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三是单一技能型,更加专一单项技能,充分应用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钻研,使其发挥和运用都可以到达极致。
四、小结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要切实打开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技校真正成为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贡献力量。
关键词:创新模式 技工培养 高端人才
在我国,技工教育起步较晚。最早的技工都是靠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方式进行技艺的传承。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的技工还是工厂里的工人,仅仅通过前辈的言传身教,在工作中自己摸索,没有一个正式的系统的培训机构。目前,追溯到最早的正式的技工学校应该是大连机车技师学院。该校创建于1946年,是我国首批国家劳动部批准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进入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技工学校。而今技工学校的教育创新在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被进一步推升到了新的高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进步的机遇点,创新教育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教育。本文探讨技校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问题,寻求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技工教育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目的和意义
专业技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持续的技术人才紧缺现象让许多企业猝不及防,特别是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彻底转型。我国现在的技工教育正处于优化整合、结构重组的关键期,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劳动者的比例中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数控系统的全面上线,技术工人不再是死守流水线,全天候24小时轮流上岗。越来越多地需要动脑而不是动手的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劳动者。技工综合能力的提升,代表着社会和企业的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
二、我国现阶段技工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1.市场导向倾斜,毕业生能力单一
多数学校为了吸引学生择校入学,设置专业时会倾向于社会当前热门的专业,根据就业的形势来安排课程,学校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标杆。学校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也都是按照“厂家直销”的模式来为企业“私人订制”的。学校和教师为了降低自己的压力和负担,不会主动选择新兴行业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虽然有不少技校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从近几年技工就业率数据上来看,学校的成绩斐然,毕业率和就业率几乎能够持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技术人才正在趋同化和单一化,总有一天这些能力相同的人才会饱和,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2.企业和学校的订单量产模式不科学
学校一旦与企业发生了直接关系,学校不得不考虑企业对学生的接受率,如果供大于求,学校对学生不好交代;如果供不应求,企业就可能会从别的学校来填补空缺。于是,学校和企业为了稳妥和便利,让学生的“就业”变成了“分配”,听起来很完美,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学生往往处于“被服从”“被分配”的状态下,由学校或企业早早地为其选择了就业之路,这样学生得不到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校方也不愿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长此以往,企业、学校和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但是,社会的进步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果一旦企业或学校对市场的情况把握不准,就又会出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学效果不理想
“双师型”教育人才是相对“双证书”而言的,学校追求以主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获得“双证书”的教育模式。“双证书”就是学生要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技工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历和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又能够拥有扎实的操作能力,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全面型的高端人才。由于我国技工学校起步较晚,能够拥有这样的教学能力的“双師型”教师比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双证书”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定会导致一些偏差,不利于多元化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导致课程的单一和偏颇。而学校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无法让技校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正常运行。
三、创新现代技能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措施
1.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以高端技能培养为新起点
21世纪的劳动者,体力不再是关键,脑力成为主导。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应该是技校教育唯一的目标。学校应该先树立培养人才的意识,抓住主要矛盾,走出固定思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书本上的每一条理论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也不是让学生能够完全模仿教师的操作。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习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完善、更新、强化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对其从事的职业的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最基础的能力。沟通能力是从素质教育出发的,对于社会型人才来说,优秀的沟通更便于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合作能力是一种社会能力,在职场活动中良好的合作是高端技能人才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反映着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能力是作为高端人才的最高目标,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现代技工的教育模式,不能仅限于对其成绩和证书的考核,应“试”者不一定应“市”,高端人才的综合能力才是考量范畴。学校要不断探索社会对人才和岗位的真正需求,从中细分专业,引进专业教师、因材施教。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鼓励创新,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技校是需要给企业或工厂输送人才的,但不能为了毕业率和就业率而限制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定向输出的方式会让人才无法流动,造成高端人才集中或者短缺的现象,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技校要走精品化的道路,以特色教学模式为主题,拓宽教学思路,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校不要把自己的定位过于单一,技工学校也可以适当提高办学水平、升级学历等级,甚至可以尝试与其他高等学校竞争,进而培养更多不同层级上的高级技师。其实,现在许多冷门的专业已经初见端倪,甚至有许多世界名校学府的毕业生转行当起了蓝领。
技工的教育内容需要更加丰富,需要将其纳入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考虑,才符合国家稳定和繁荣富强的长期规划。技工的教育方式需要高度的灵活性,才能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技工的教育需要创新,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结合,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重新关注和审视技校的发展。
3.开展有效教学,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经验之谈。因此,技校的教学模式要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中心,注重的理论和操作的创新教育。按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层次,以文化课、专业课为基础,坚持实际技能的操作训练,做好服务工作,明确市场定位,转变办学观念,寻求适合人才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从专业设置上来考虑,从原本的“小而多”逐步转型为“强而精”,将应试教育的考证模式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规模化向品牌化侧重,从传统的教学课程向一体化的教学课程转化,使封闭式、独立式办学改为开放合作式办学。
其次,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之间应该维持在一种平等关系的层面上。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机制,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情况打分,学生也可以给教师进行评价,不断激发技校教师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双证”教师。
最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不应该是学校和社会给出的,而应该由学生自身来决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教育模式也要分别满足:一是与高职衔接型,适合理论知识基础牢固,有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的意愿;二是复合技能型,动手能力强,思维反应快,掌握技能速度快,能夠快速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三是单一技能型,更加专一单项技能,充分应用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钻研,使其发挥和运用都可以到达极致。
四、小结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要切实打开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技校真正成为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