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通过课内微小视频、课件的播放,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文疑难、明确文章主旨、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写作兴趣等,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微课”的概念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相对陈旧,不管课型和年段特点,教学过程呆板划一。教师成了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一堂课中,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分析,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教师让少数学生统治课堂,忽略了大面积训练,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常常出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少有接触大量的课外读物和相关知识信息的机会,所以,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推广实践“微课”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微课”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问题,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微课程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很多学生对于园林这个概念缺乏直观的认知,这就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苏州园林,否则,就难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当然,不仅是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苏州园林》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設计等,与视频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融画文于一体。学生一边听着缓慢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它们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学生能体会到苏州园林画意美的特点,领略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利用“微课”,解决课文疑难问题
“微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技能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挖掘课文中的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巧提问题,力求新颖,发人深思。同时,直观动感的视频画面与轻快富有生气的配乐朗读能让学生情感体验中领悟文章主旨:要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3.利用“微课”,感受诗歌意境
“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4.利用“微课”,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学生在作文课上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成的文章往往言之无物,毫无真情实感可言,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了生活,闭门造车,感受不到社会进步的强劲声音,感受不到时代发展的新鲜气息。而运用”微课”教学,其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写作欲望。
三、结语
“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声音等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与趣味化,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强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微课”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2]刘涛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陕西教育,2011(1).
[3]董新国.农村中学历史微型课程大有可为[J].中学教学参考,2014(7).
一、“微课”的概念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相对陈旧,不管课型和年段特点,教学过程呆板划一。教师成了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一堂课中,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分析,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教师让少数学生统治课堂,忽略了大面积训练,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常常出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少有接触大量的课外读物和相关知识信息的机会,所以,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推广实践“微课”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微课”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问题,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微课程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很多学生对于园林这个概念缺乏直观的认知,这就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苏州园林,否则,就难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当然,不仅是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苏州园林》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設计等,与视频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融画文于一体。学生一边听着缓慢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它们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学生能体会到苏州园林画意美的特点,领略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利用“微课”,解决课文疑难问题
“微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技能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挖掘课文中的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巧提问题,力求新颖,发人深思。同时,直观动感的视频画面与轻快富有生气的配乐朗读能让学生情感体验中领悟文章主旨:要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3.利用“微课”,感受诗歌意境
“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4.利用“微课”,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学生在作文课上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成的文章往往言之无物,毫无真情实感可言,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了生活,闭门造车,感受不到社会进步的强劲声音,感受不到时代发展的新鲜气息。而运用”微课”教学,其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写作欲望。
三、结语
“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声音等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与趣味化,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强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微课”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2]刘涛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陕西教育,2011(1).
[3]董新国.农村中学历史微型课程大有可为[J].中学教学参考,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