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家乡三十余载,每次返回雷州半岛乡下的农村,一切都感到仍是那么的熟悉,像村边的大槐树、草垛、石磨;村前的水塘、水井、田野;还有村巷中悠闲溜达的那些猪鸡狗,都像儿时所见到的一样,别无生疏的感觉,而我最熟悉不过的还数乡间的那些标示!
何为乡间标示?外行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但凡是生活在雷州半岛农村的人,都知道指的是啥。在此,不妨列举一些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久居闹市初次来到乡下农村的人,当走进那阡陌的田野,也许会看见在一块块耙得平整如镜的水田边,插着一些带有新鲜叶子的树枝或绿色的簕菇芭芯,这些“玩艺儿”的出现,就是村民们所设的乡间标示了。
乡间标示,虽没文字出现,但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是啥意思。像以上的这些标示,是在向过往的行人告知:这些农田已播下作物的种子,请不要进入里面踩踏!
在盛夏之时,当你来到一块儿甘蔗长势茂盛的蔗园周边,若发现立着一根竹竿,并挂着几个赫赫显眼的空农药瓶子时,那么,这也是个标示,它在提醒你:这块儿甘蔗园刚喷过农药,敬请人畜远离!
倘若是在清明谷雨,细雨濛濛的初春,当你来到那郁郁葱葱的秧田旁边,偶尔发现有牛偷吃过秧苗,并且留下一些踩踏过的痕迹时,老农就用一根细长的竹枝扎起一棵被牛吃掉了半截儿的秧苗,插在秧田的正中,随着阵阵风儿吹来,扎在竹枝上的秧苗不停地摆动,甚为显眼。这个标示,是在向你诉说:谁家的耕牛偷吃了秧苗,请其主人要严加看管,别让它再次犯错了!
乡间的标示,尚有许许多多,真是不胜枚举。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跟着三伯父去放牛。每天清早,当三伯父把牛牵出牛栏,来到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时,他的那头高大强壮的大黄牛,准会按时地翘起大尾巴,在那里吧嗒吧嗒地屙下一团热气腾腾的牛粪,每每在这时,就见三伯父随手捡来一根小木棍插在牛粪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放牛了。待到中午返回,才拿来粪箕把牛粪拾回去,这中间相隔了好几个小时,村口人来人往,出出进进,但都没见谁把他的牛粪拾走,这个中的原由是啥?还不是因为他刚开始已在牛粪上做了标示,表明了产权所有。
在乡间,我也曾遇见过一种极少见的标示。
那是一个相去甚远的年代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一天我跟随当乡村小学教师的父亲到象路小学去读书。这间小学的后面是一座山岭,岭上长着稀稀疏疏的树木,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荒凉。我边走边看,发现这岭的半腰上有一个用竹篾织成的猪笠,里面放着一些横七竖八的干柴枝,并用一根很长很粗的木杆横穿而过,高高地立在那里。
当时,我年仅十一二岁,从没见过这种场面,当头一次望见这个“怪物”时,心里十分恐惧,被吓呆了。好在跟在后面的父亲及时拉着我的手告诉我说,这是当地的村庄为了杜绝山岭上的林木被乱砍乱伐,封山育林而立的一个标示。平时,本村或邻村的一些村民,只要看到这个醒目的标示,就知道这里已“禁岭”了,再也不敢在此乱砍乱伐林木。
若不是父亲的这番解读,我真的想不到这是一个“封山育林”的标示呢。
乡间标示,大都出现在田间地头,或村前村后,有时也会出现在荒山野岭之中。于村民而言,采取此种形式及方法“安民告示”,让大家看后广而告之,效果很好。再说,此方法简便,无需用纸墨笔,更无惧风吹日晒雨淋,因而为乡民所惯用。
我一直在想,像这些乡间标示,都是村里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依俗习而沿用下来的,也应属于一种民间乡俗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如今,通信交通手段都大大进步了,还有人会用、会认这些乡村的表情吗?
(执子之手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2月6日)
何为乡间标示?外行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但凡是生活在雷州半岛农村的人,都知道指的是啥。在此,不妨列举一些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久居闹市初次来到乡下农村的人,当走进那阡陌的田野,也许会看见在一块块耙得平整如镜的水田边,插着一些带有新鲜叶子的树枝或绿色的簕菇芭芯,这些“玩艺儿”的出现,就是村民们所设的乡间标示了。
乡间标示,虽没文字出现,但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是啥意思。像以上的这些标示,是在向过往的行人告知:这些农田已播下作物的种子,请不要进入里面踩踏!
在盛夏之时,当你来到一块儿甘蔗长势茂盛的蔗园周边,若发现立着一根竹竿,并挂着几个赫赫显眼的空农药瓶子时,那么,这也是个标示,它在提醒你:这块儿甘蔗园刚喷过农药,敬请人畜远离!
倘若是在清明谷雨,细雨濛濛的初春,当你来到那郁郁葱葱的秧田旁边,偶尔发现有牛偷吃过秧苗,并且留下一些踩踏过的痕迹时,老农就用一根细长的竹枝扎起一棵被牛吃掉了半截儿的秧苗,插在秧田的正中,随着阵阵风儿吹来,扎在竹枝上的秧苗不停地摆动,甚为显眼。这个标示,是在向你诉说:谁家的耕牛偷吃了秧苗,请其主人要严加看管,别让它再次犯错了!
乡间的标示,尚有许许多多,真是不胜枚举。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跟着三伯父去放牛。每天清早,当三伯父把牛牵出牛栏,来到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时,他的那头高大强壮的大黄牛,准会按时地翘起大尾巴,在那里吧嗒吧嗒地屙下一团热气腾腾的牛粪,每每在这时,就见三伯父随手捡来一根小木棍插在牛粪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放牛了。待到中午返回,才拿来粪箕把牛粪拾回去,这中间相隔了好几个小时,村口人来人往,出出进进,但都没见谁把他的牛粪拾走,这个中的原由是啥?还不是因为他刚开始已在牛粪上做了标示,表明了产权所有。
在乡间,我也曾遇见过一种极少见的标示。
那是一个相去甚远的年代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一天我跟随当乡村小学教师的父亲到象路小学去读书。这间小学的后面是一座山岭,岭上长着稀稀疏疏的树木,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荒凉。我边走边看,发现这岭的半腰上有一个用竹篾织成的猪笠,里面放着一些横七竖八的干柴枝,并用一根很长很粗的木杆横穿而过,高高地立在那里。
当时,我年仅十一二岁,从没见过这种场面,当头一次望见这个“怪物”时,心里十分恐惧,被吓呆了。好在跟在后面的父亲及时拉着我的手告诉我说,这是当地的村庄为了杜绝山岭上的林木被乱砍乱伐,封山育林而立的一个标示。平时,本村或邻村的一些村民,只要看到这个醒目的标示,就知道这里已“禁岭”了,再也不敢在此乱砍乱伐林木。
若不是父亲的这番解读,我真的想不到这是一个“封山育林”的标示呢。
乡间标示,大都出现在田间地头,或村前村后,有时也会出现在荒山野岭之中。于村民而言,采取此种形式及方法“安民告示”,让大家看后广而告之,效果很好。再说,此方法简便,无需用纸墨笔,更无惧风吹日晒雨淋,因而为乡民所惯用。
我一直在想,像这些乡间标示,都是村里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依俗习而沿用下来的,也应属于一种民间乡俗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如今,通信交通手段都大大进步了,还有人会用、会认这些乡村的表情吗?
(执子之手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