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奇怪的味觉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味:为什么油腻的食物特别香?因为脂肪可以产生独特的味道,众多类型脂肪中的油酸都可以激活人体味蕾的受体。
  金属味:要找出一个特定的金属味受体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金属味不同于其它味道,它是与人体许多生物机械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使人们没有嗅觉,血液尝起来仍有金属味,所以金属味受体应该是存在的。
  水味:2010年的研究表明,果蝇的味觉细胞内有水味的敏感受体。而苍蝇和蚊子的水味敏感受体极多,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身上还未发现这种味觉细胞。
  二氧化碳味:细胞中的酶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使之具有酸酸的味道。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去除这些酶后的小白鼠,二氧化碳的味觉敏感性降低了。但由于二氧化碳味觉受体与酸味紧密相连,使二氧化碳味不能作为一种基本味觉。
其他文献
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除了能从土壤里吸收养分,还能捕捉并吞食昆虫,它就是自然界的肉食植物——捕蝇草。捕蝇草最初被发现于在美国繁茂亚热带湿地,当时,它的这种能力足够异乎寻常、令人惊奇。不过,历史研究者发现,捕蝇草的故事可能更为奇特。  粮食歉收和不公平的税收等,被广泛认为是引发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捕蝇草可能也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微妙影响。  18世纪60年代,捕蝇
期刊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那么,根据罪行的不同,依照国家的法律条文,他或她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再正常不过。不过如果有人依照人类的法律,来评判动物的“罪行”,那就有些奇怪了。这种不合理的荒谬行为让人很难理解,但早在824年开始,在欧洲,动物就与人类一样,受着相同道德标准的约束,承受着死刑和“坐牢”等刑罚,一直到18世纪中期。  864年,一窝蜂因为蛰死了一个男人,而被判被烟熏死。而在11世纪,一群苍蝇闯
期刊
伟大的科学包罗万象,其中宏伟的理论更是让人们感到惊叹。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到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这些精彩的宏论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美妙的感受,只是……它们似乎太脱离日常生活了。相比之下,另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引人关注的科学道理,它们很少成为媒体和大众的焦点话题,但比较实用,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比如,下边的5个科学道理,如果能够对其加以了解或者运用,我们就可以活得更聪明、更健康、更快乐。  识别
期刊
北京与河北的雾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国内新闻的头版头条,甚至还经常成为一些国外媒体的热点新闻。那么,北京与河北真是世界上雾霾最严重的地方吗?  事实上,雾霾在国外的一些城市也有,并且有些城市的情况比北京更糟,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就是其中之一。在新德里,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雾霾的高发季,在这期间,新德里时常会被雾霾笼罩。  从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获得的数据显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新德里的PM2
期刊
由于捕猎的需要,动物的眼睛进化得十分敏锐。一些动物能从1000米开外识别出一只小老鼠,一些可以开启完美的夜视模式。现在就随着我们的摄像机镜头,一起探索世界上这些奇特的视力高手吧。  北极海鹦:我有内置的潜水眼镜  北极海鹦是栖息于北大西洋海岸的一种海鸟,它的海下视力极好。除了常规的上下眼睑外,北极海鹦还有第三只眼睑。当海鹦潜入水下猎食时,这个透明的眼睑会覆盖住眼角膜,就像戴着一个潜水眼镜一样,使得
期刊
公鸡打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科学家早就发现,公鸡打鸣是由其内在的生物钟决定的,并且一窝鸡里,总是一只公鸡先打鸣,其他的公鸡一呼百应。那么一窝鸡里到底是哪一只鸡先开始打鸣的?日本的科学家发现,鸡打鸣也不能乱来,它们也讲辈分、地位尊卑。  如果我们有机会观察,就会发现一窝鸡里总有一只公鸡像老大一样,它走到哪里,其他的公鸡都要稍稍回避。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发现,鸡窝里确实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等级制
期刊
“吃”,陪我们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每一天。除了维持生命外,食物也是人们生活乐趣的一个来源。但“吃”的科学,你了解多少呢?为什么有人总“食之无味”,为什么“零食爱好者”有时也会突然对零食失去兴趣?  零食“克星”  对很多人来说,吃零食是一种人生乐趣。即使肚子不饿,也总会有在没事儿的时候吃点零食的习惯。许多超重者就是因为对零食太过“热爱”而不小心摄入了过多热量。  但据学者近期研究发现,这种“热爱”其实
期刊
狗狗会为了得到一块饼干的奖赏而不厌其烦地配合主人做任何事。有时,人们会因此笑话它们“贪吃”。其实,人类也不例外,尤其是当面对甜食诱惑的时候,人类的自控能力简直瞬间沦为负值。大多数人“嗜糖”,是因为当我们的味蕾感受到“甜”的时候,大脑的部分区域也会随之兴奋。  甜不甜,问大脑  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糖在人们大脑中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糖”而感到“甜”。比如,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对糖的反
期刊
1931年,美国化学家亚瑟·福克斯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打翻了一种叫做苯硫脲(PTC)的物质,当他的同事抱怨满实验室都是这种物质散发的难闻的苦气味时,令福克斯困惑的是他闻不到任何味道。为了证明福克斯的味觉和嗅觉不灵敏,同事们把一些白色粉末放到他的舌头上,但发现他也不能品尝出本该有的苦涩味。  亚瑟·福克斯这样的人,在美国大约有20%,这样的人不能尝出苦涩味,他们被称为“味盲”。与此相反,在美国却有30%
期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常被用来形容某些小群体中的成员因有相似之处聚在一起,那么到底是因为相似才聚在一起,还是因为聚在一起才变得相似呢?  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的几个朋友都买了某明星最近穿的同款衣服,尽管你从来不敢穿那种款式的衣服,也不是热衷赶时髦的人,但你最终还是决定买一件,并且还大胆地把这件衣服穿了出去。这一举动对你来说是突破,而这类以前从不敢做的事,在和某些朋友在一起时,你都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