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 :考试·高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回顾中见高考作文的走势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及各省市试卷:
  1、“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重庆市05、06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结合(05年《筷子》命题作文,是说明文;《自嘲》命题作文,给提示语;06年《车站一瞥》命题作文,200字描述性文字,《走与停》话题作文,给提示语)
  可见作文命题不拘一格,复习应加强训练的全面性,针对性决不可将宝押在某一试题模式上。
  2、新的材料作文模式会受到追捧
  2006年全国第二套试卷是代表。它提供一个完整材料(故事),这个材料本身具有多种象征意义,认识角度,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选准角度,立意成文。它有别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和流行的话题作文,即具有限定性,又具有开放性。
  3、命题模式的稳定性,变化性值得关注。如近几年的重庆卷变化中又具稳定性。
  4、作文内容更多聚焦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
  涉及内容辨析、身心体验、个人审视、历史评判、科技认知、艺文感受、审美体味、关注社会、生命、自然环境,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生命态度等。
  
  二、审题立意中如何审准题旨
  
  1、命题作文
  ——抓住问题题眼
  (1)词语式标题: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包容、习惯、转折、尝试、肩膀。
  特点: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如何抓题眼?
  方法:在这词语理解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问加限制语,从而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例:06年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可按以下步骤思考:
  第一,在“肩膀”前加限制词。谁的肩膀?可以是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长辈的,这是实指的肩膀。也可是牛顿所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巨人‘肩膀”’;是李大钊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铁肩”。这是比喻上的肩膀。
  第二,在“肩膀”后加限制语。肩膀担什么?
  肩膀是承担、承诺、责任。自己的肩膀担什么,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的道义;亲友的肩膀担什么?依赖、托付、温馨、幸福……“巨人”的肩膀担什么,是前行和成就的阶梯。
  从上可见,审清了“谁的肩膀”“担什么”两个问题,就抓准了题眼,立意的重点、范围就明确了。
  (2)短语式标题——标题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
  如:谈意气、秋天的色彩、山城的符号、留给明天
  例:05年天津卷“留给明天”
  审题第一步:找准中心词,题目是一个动宾结构。“留”是不是中心词?“留”“留传、留存”是一个动作过程,没有表达出具体内容。
  “明天”?这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似乎也不是。采用发问。留什么给明天?这里的“什么”才是留给明天的东西,才是该题的题眼,是命题者巧设的一个障碍。
  第二步,明确限制。“谁”留?可以是个人、国家、民族,也可以是古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文题中的“明天”又隐含“今天”。
  结论:理解文题的中心词,明确条件限制,题意就明晰了,可扣住“明天”的诗意。浪漫气息展示文学天赋;也可扣住“留”的现实气息,表达理性思考,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一特定任务留给后世什么。
  (3)句子式标题——标题以一个句子形式命题
  如:近墨者未必黑、一枝一叶一世界、今年花胜去年红
  这个句子有时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寄一个观点,这标题其实就是题旨。观点式标题,只需说透或暗示道理,隐寄式的文题应将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
  审题的重点在抓住关键词追问“为什么”。
  例: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
  该题主谓宾齐全,似乎审题难度不大。其实不然:
  其一,“为什么想握‘你’的手?”因为“你”是寄托“我”理想倾诉“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审美观等的对象;因为“你”给过“我”关爱、温暖、教育、启迪、引领、幸福……
  其二,这个“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虚拟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个“你”可以是生活中父母、亲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对“我”有影响或相关的人。以上一追问明确了对象限制,明确“握住你的手”的原因,也就明确了题旨。其三,为什么是“想”?“想”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内心诉求,也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意愿。既是心理活动,是情感的诉求,就需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所以表达就可选择写情理并茂的散文,也可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或写带抒情色彩的议论文。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抓准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的类型:
  (1)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
  (2)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
  (3)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
  (4)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等等
  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必须把握材料的主旨,特别是对有多个立意角度的材料,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审准材料主旨。只有抓住了材料的主旨,才能正确地转换成文章立意。
  抓材料主旨的基本方法:
  (1)抓材料中关键句找出主旨
  (2)分析材料中形象找出主旨
  (3)明确材料的寓意找出主旨
  (4)分析材料中内在联系找出主旨
  以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二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引导分析如下:
  此材料为一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乌鸦学鹰”,乌鸦没有学成,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故而为悲剧。其寓意是批评乌鸦的盲目模仿。类比现实,深层寓意讽刺人类的丧失自我和盲目学习。将乌鸦的盲目模仿转换成人类丧失自我、盲目学习,这样的立意无疑切合题意。此认识从何而来?牧羊人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点明隐藏于材料中的主旨,这就是抓关键句找主旨。
  从分析形象的角度:
  寓言中的乌鸦又是一个主体形象。其特征:除“盲目模仿”外,又有如:羡慕老鹰(注意不是“临渊羡 鱼”);为实现梦想,它“拼命练习”,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否值得肯定?由此,从形象的角度,又有新的立意视角。
  从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主旨:
  此材料还有值得关注的,对待同一件事,牧羊人的观点和小孩的看法截然不同。牧羊人认为乌鸦是“忘记了自己叫什么”,而小孩却认为“它也很可爱”。孩子的话同样是表明观点的句子。孩子认为可爱是因为乌鸦敢想敢干。往深处考虑,二人的观点能否统一?在哪一点上可能统一?(即抓材料的内在联系)。
  可如此立论:既赞扬乌鸦的敢想敢干精神,又提醒要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地干,正确地干,避免盲目性。
  从以上分析可见,材料作文既要全面理解材料,又要注意多角度、多视角开掘、思考;既要准确的立意、作文,又要有新意。
  
  3、话题作文的审题
  ——吃透文体的内涵
  话题作文由新生、发展而高潮,至2006年已在高考中不多见(多则俗则滥),只有重庆等省市仍在采用。然而它仍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训练模式。
  (1)话题作文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三种模式:
  A、传统模式:文题设计分为四部分:材料、提示语、话题、具体要求。
  B、解释话题式: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即将前三项内容合为一项,如2006年重庆试题。
  C、直接话题式:文题既无材料,又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如2006年福建卷。
  (2)话题作文审题的重点:吃透话题内涵
  针对上述几种模式题型,就文题出现的每一部分内容全面准确审读。一般来说,审读话题作文的材料部分应像审读材料作文一样,抓住材料主旨,确定题意;审读提示语部分,重在明确题意指向、话题范围;审读话题应像审读命题作文一样,确定话题的重点。材料、提示语、话题,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偏漏。
  (3)强调点
  解释话题式,直接话题式并非没有背景材料,只不过材料隐藏在话题背后。如2006年重庆卷,文题第一句话:“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
  审读的第一步就更明确生活中有那些“走”与“停”的现象。“走”与“停”包含了发展与阻滞,进步与停顿,顺利与坎坷等复杂的变化过程。大到大自然的演变,社会的更替,小到人的成长……这种对立统一的种种现象既是话题的背景材料,又是文章立意的依据。
  又如2006年福建卷:“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两个话题虽然没有背景材料,但是一个是以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依托;一个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托,均为命题者匠心所在。因此审题立意仍是有据可循。
  以2006年浙江卷为例: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审题示范:
  浙江卷文题是一传统模式的话题作文:材料、提示语、话题、具体要求四项俱全。如何吃透内涵,准确把握题意呢?要重点挖掘材料的内涵。材料共6句话,都分别代表一种观点。可分为两类:前三句侧重在“生无所息”,后三句侧重在“生有所息”。细推究,似乎对“息”的理解又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工作快乐是一种休息,《吕氏春秋》中“息”是停止劳作,旅行家认为“息”为休闲。那么,孔子、康德、歌德这样的顶尖思想家难道都不懂“生有所息”的简单道理?显然,他们所说的“无所息”具有另一层面的意思,即人生的工作、奋斗、创造、发展没有停止。故,对“息”的不同解读,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立意。可以说用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来立意都在话题内,只是在分析过程中要辨证思考。
  如:以“生有所息”立意,倡导一种科学生活观念,进而强调科学观念的指导意义,或针对现实生活的激烈竞争,高节奏,人们疲于奔命的亚健康状况,倡导尊重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适时放松自己,都可说是不错的立意。
  又如:以“生无所息”立意,强调人生价值在于“自强不息”,在于不断追求、奋斗、创新、发展,立意也不错。
  再如:抓住两者的辨证关系来谈,既强调人生的不断追求、进取……又要为更好地工作充分调节,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样的立意更佳。
  
  (审稿:刘起增 编校:刘瑞芹)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是通过运用各种知识来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企业政工干部自身修养,有利于企业政工干部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企业政工干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
“手机跑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相关的“跑分”软件对手机进行测试以评价其性能,通过对CPU性能、RAM性能、存储性能等硬件运行情况的测试,详细展示手机分辨率、摄像头、内核等基本设备资讯。通过检测,得出分数;对比其他型号的手机,得出排名,从排行榜、TOP20、热门机型等栏目中明确手机性能定位。  PC电脑领域有很多种具有权威性的“跑分”软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发展,这种“跑分”风潮也被带入到了手机行
期刊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中国意识”,有一个局部发育、整体性自觉强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是由发育期进入
人类诞生的第一辆电动汽车要比内燃机汽车早近半个世纪,第一辆电动车是由安德森在1832年到1839年之间发明的,这辆电动车所用的蓄电池很简单,是不可充的。当交流电诞生后,电动车进
期刊
期刊
本文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对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进行了研究。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early warning of air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传统文化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尚“和”,所谓“乾
当前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种情况下相对廉价的人力操作模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本文
摘要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将海量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储存并使我们为之运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大数据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挖掘其在智能交通上所表现出来的突出性质并予以在大数据控制智能交通信号灯、预测交通量、合理配置资源、突破傳统交通管理界限等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交通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从根本上以最高效率缓解城市交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马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有什么遗憾需要弥补?马云淡淡地说,我的人生一切都刚刚好。  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自信,因为一切都恰到好处;也可以说是知足,因为没有留下遗憾。  一切都刚刚好,就是适度。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用两个排比句,描述了东邻女孩的美貌: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其实不过是說这个女孩长得恰如其分,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