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寻找北京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ut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逃离快马加鞭的都市节奏,享受于悠闲的日光之城;逃离北京浓重的雾霾,浸染于拉萨纯净蓝天的透亮;逃离信息爆炸的浮华,迷恋于信仰编织的沉淀与殊胜。冬日里从北京到拉萨,虽然开始旅行前就有不少朋友建议放弃,其一是高原冬季含氧量低,内陆人恐怕更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其二是本来就有雪域高原之称,要是再赶到这个季节,或许整天只能与冰天雪地为伴。不过,当真正置身于此地,被拉萨的阳光所包裹,那冰天雪地的谣言不攻自破,而这透亮的世界与碧蓝的天空早已让你忘记了含氧量这回事,除了一个劲与北京灰蒙蒙的天空作着比较外,略微的眩晕几个小时后就已经转化为了兴奋。
  从北京到拉萨,经历转机的两起两落,经历数千公里,经历人生中新的高点体验。然而,在拉萨你也会寻找到北京的印记,甚至可以说,这个艺术世界不单为人类保存着历久弥新的民族宗教艺术宝库,在这个宝库中也可寻找到在北京都难以释怀的那份京味京情。
  佛前走马灯
  漫步于西藏的寺庙你会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这里的庙宇少了内地庙宇高大殿堂的敞亮,如房屋般连间的供殿,“居住”着不同神圣,那长明的油灯静静陪伴着川流不息的虔诚朝拜者所组成的队伍,动静间讲述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就在你沉浸于醉人的宗教气息之时,会偶然发现一种神奇的小灯。灯身成圆柱形,顶部则为椎体。灯体由铁质支架支撑,灯身通常绘制梵文或佛家习惯使用的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彩条。最为神奇的是,小灯并没有任何电源或手动装置,竟会自动旋转,犹如转经筒般的小灯,伴随着灯火晃动,更为这宗教的世界增添了不少奇幻的色彩。
  带着好奇,带着敬畏,靠近小灯仔细观察,原来这旋转的圆柱中,同样藏着油灯,晃动的灯火使灯身通体发亮,让人沉浸于这轮回的参悟中。猛然间一句话出现脑中“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对呀,这不就是咱老北京走马灯的原理吗?
  谈起走马灯,还有一段记忆至今难忘。童年所上的中组部幼儿园坐落于西单附近的一所极具北京特色的大四合院之中。虽然过去的主人已经无从考证,但那份浓浓的北京味道却深深注入了我这个孩子的心中。那是一年的元宵节,我们整托(晚上要住在幼儿园,多是因父母工作忙家中无人看管)的孩子便获得了一件特殊的礼物——极具北京味道的走马灯。
  这样一个做工精美的灯笼当时可真的把我迷住了,与平常的灯笼不同,这个灯笼更为花哨漂亮,更重要的是,当在灯笼腹中燃起蜡烛后,灯身便犹如放起了动画片,上面的人物画面匀速转动起来。睡前,老师特意让我们提着这样的灯笼来到大院子中,黑黑的院子因为有了这走马灯的点缀,而灵动起来。本是寂静的老房,因为此起彼伏的孩子欢笑,而焕发了青春。
  孩子长大了,老院子楼房也拔地而起,但走马灯的记忆依旧仿如昨日。相关资料为我们揭开了北京走马灯的历史:
  北京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升,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宋时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我们在拉萨看到的佛前灯虽不知名称,并且没有童年走马灯那般花哨,却因为简朴而更显素雅。因为长明的灯光以及长转的灯身,更多了不少“轮回”的禅理。这种灯在西藏的庙宇里并不多见,并且观察灯架历史相当悠久,相信在当地也属于较为奢侈的供奉品。无论是否与我们的走马灯有何渊源,但就在这简单的转动中,相信会给人们带来同样的幸福与希望。
  哲蚌寺向上看
  此行拉萨虽为第一次进藏,但感觉确实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这一佛国的世界并未让进藏前很多人都为之恐惧的高原反应过于干扰我的身体,上天反而以雪的馈赠来为拉萨旅游增添了不一样的妩媚与色彩。去哲蚌寺那天,拉萨下起了鹅毛大雪,据当地报纸讲,这场雪是拉萨历史上60年不遇的大雪,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其实拉萨是很少能见到雪天的,就更不用说是漫天飞雪的景象了。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群山环抱之中的哲蚌寺规模宏大,位于半山腰,纵览于芸芸众生。因为有雪的馈赠,让朝拜哲蚌寺的路途稍显不便,小路蜿蜒湿滑,登山者只能弯腰稳步。但这恰恰不是佛家所说的谦卑吗?再加之雪色群山,与不时与你打招呼的热情藏民,这上山的路则多了不少沁心的感动与温暖。
  本来10分钟的山路,半个小时才结束,哲蚌寺张开双臂迎接着每位付出努力的虔诚朝拜者。进入寺区,真正感受到了何为佛国世界。千百间寺舍星罗棋布,漫步其间,偶然会有僧人擦肩而过,笑容与幸福写在了他们的脸上,身处梵境此时早已忘却了尘世的浮躁。哲蚌寺殿宇高大宏伟,不难想象其在宗教界及历史上的地位。进入殿堂,更是被珠光宝气点缀的佛像佛塔而惊叹,在这里最没价值的便是金钱,弥足珍贵的是每个人虔诚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的是特殊的宏大。深深呼吸一下这里纯净的空气,抬起头闭上眼,凝神间细听诵经的神圣。睁开眼,猛然发现,大殿的房顶居然由极具中原特色的绣片所组成。甚至可以断定,这不正是出自北京我的家吗?
  仔细观察,哲蚌寺殿顶的绣片,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一个图案,而是由不同图案、不同花式,甚至不同公用的绣片组成。之所以说不同公用,是因为从它们的主题中便可以猜测出几许。如一张黄色织锦的绣片,由朵朵团花组成,让人直接想到了富贵人家装饰被褥的团花图案。还有一张外边由八卦符号组成,其中配以博古文的绣片,展现出了浓厚的汉地文化色彩。再有一张绣片上被绣上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福寿文字,这或许曾经就出现在哪位王府的寿宴之上。更有甚者,一件官衣形状的整块绣片就那么完整地被至于屋顶之上,为我们保留了完整的官服制作前最原始的状态。抬头移步,一张张做工精美的绣片,宛若一所绣片博物馆,慨叹连原产地北京都难以寻觅到如此完整且丰富的展示平台。   大胆猜测,这些绣片定是属于清代,而且均是来自我们的北京。这样的猜测并非无根无据,首先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史料记载,这样的格局最终形成便是在清王朝。而清朝对于多民族的统治也是最具特点的,例如“驻藏大臣”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是清朝中央政府整个民族政策中,具体对西藏所实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全称为“钦差总理西藏事务大臣”,简称为“驻藏大臣”。康熙帝时已派遣有重要官员驻藏办事;雍正帝即位初期在拉萨设衙建署,定期轮换。可以说驻藏大臣基本上与清王朝相终始,清代以前的元、明两代不曾在西藏派驻朝廷命官,所以说,驻藏大臣是有清一代的独特产物。在哲蚌寺的强巴佛殿门上便悬挂着一方汉文匾额,上书“穆隆元善”,落款处不是外人——琦善。据记载,琦善就做过驻藏大臣,这匾额便是在他任满调离西藏时刻制奉献的。由此可见,哲蚌寺与清政府的渊源之深。
  再看看我们清代的刺绣,可以说当时也是刺绣最为盛行的一个时期。清代刺绣在集成了明代传统的同时,图案更为细致,并且其中的很多图案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瓷器等其他载体之上,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博古图案等。而且,清代刺绣因为受到了帝王官员的喜爱,而更为盛行。很多画家也参与到刺绣的画稿设计当中,作为帝王之都的北京,刺绣产品更成为了备受追捧之物,从床上用品到典礼装饰,直至官袍服饰。
  通过以上两个沿革,不难发现,首先哲蚌寺屋顶上的绣片肯定来自汉地,甚至于来自北京。而由于各种题材、大小、功用不同的绣片能够共同被做成顶棚,猜测与祈福迎祥的目的有关系。或许是当初的驻藏大臣以及官员们,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和千里之外家人的平安,特意将自己家带来的绣片拼凑起来,至于哲蚌寺顶部。这些源自生活的带着无数乡情的绣片,因为西藏圣地以及哲蚌寺特殊的宗教文化而拥有了特殊的意义。每日倾听着佛国梵音,与来到这里的每个人,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藏式火锅与菊花锅
  到拉萨唯一不适应的就是饮食,虽然现在不少川菜馆子成了很多内地游客得以缓解口味不适的佳处,但对于我这个从不吃辣的人,只能算又一个难以接受的“高地”。好在当地好客的朋友帮忙,正赶上刚逛完雪后拉萨的八廓街,索性就近带着我涮涮藏族的“锅子”。
  您没听错,藏族也有涮锅子,名为藏式火锅。当这内容丰富的藏式火锅与我谋面时,一种这几日未曾谋面的难以抑制的食欲席卷而来,寒气全无。虽然藏族艺术家卖力地唱着跳着,但眼前的火锅还是再次让我想起了“北京”二字。
  藏式火锅所使用的锅,很像北京的紫铜锅。吃法并不像其他的火锅一样涮着吃,而是直接把各种各样的菜堆放在锅里一起吃。各种荤菜、素菜堆在锅里,像一座小山丘。配菜通常有4荤4素。荤菜有牛肉、牛舌、猪肉和肉丸子,素菜有胡萝卜、白萝卜、莴笋和木耳。藏式火锅的汤底色泽清亮,微微泛着奶白色。厨师选择的是本地出产的牦牛骨头,用慢火熬,在熬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掉汤表面的浮油,才能保证汤的色泽清亮,味道可口。虽然其名称标志了地理名称性质,但想必是游客因为其中的牦牛汤所以盲目地为这火锅之前加了“藏式”二字。究其历史,肯定与久居北京的满族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火锅外形自不必说,类似程度达到了“四个九”,就涮火锅而言,这种饮食习惯当数满族最有发言权。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蘑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尤其不凡。一位东北的朋友更是告诉我,现在东北的满族火锅,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现流行的满族火锅,更具特色。把白肉、血肠、酸菜、粉条做好后,把锅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将其取下,坐上火锅,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锅下。
  谈及满族饮食,更要提及一个人——知名人士慈禧老佛爷。据记载,每当深秋菊花盛开,慈禧老佛爷喜欢食用一种名为“菊花火锅”的美食。可以说菊花火锅将艺术与美食,美食与营养巧妙地结合。试想一下,深秋的紫禁城红墙金瓦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慈禧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漫步于庭院中,边欣赏着菊花的种种姿态,边亲手采下花瓣。御膳房将火锅内兑入鸡汤,煮沸,再取白菊花瓣净洗,撕成丝撒入锅中。待菊花清香渗入汤内,将鱼片、鸡片以及著名的驴肉、丸子等入锅烫熟。鲜鱼和鲜肉片本来已够鲜美,再加上菊花所透出的那股清香,便分外可口。
  相信这藏式火锅,同样是由那些好吃、会吃、懂吃的满族官员带入西藏的,并经过了西藏的水,西藏的蔬菜以及特别的牦牛底汤的再次融合,为我们奉献上了一道现实版的汉藏融合的最好实例。
  在拉萨找北京,在这雪域高原上你会发现从没有一种文化是独立存在的,从没有一段历史是可以被割裂的。这里的艺术绽放着同样的美丽,这里的美食诉说着交融的故事,这里的人们展现着迷人的笑容。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
近年来利用地表水进行农田灌溉渐显缺渴之势,因此在农田灌溉设计中,供需平衡计算十分重要,本人现就我省地表水农田灌溉设计实际应用中有关修建蓄水工程灌溉的供需平衡计算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祝勇一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明英宗朱祁镇三十八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或许七年囚徒生涯让朱祁镇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悲悯之心,他在遗诏中,废除了野蛮的宫妃殉葬制度(明英宗以前,凡是被皇帝临幸过而未生育子女的嫔妃,都要在皇帝死后为皇帝殉葬),让明朝的“政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被后人誉为“盛德之事”;对于建文帝的后代,他也“宽大处理”,下令释放了当时还活着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建庶人),为其
期刊
不久前曾有一番购书经历。朋友托我买几部科技方面的双语工具书,有书名和国际标准图书编号。原本以为这是小菜一碟,只要到规模大、品种齐全的上海书城走一趟,准保完成任务。
期刊
乡村罐罐茶  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体现在饮茶上亦是如此,而山里老家的乡村罐罐茶就更是如此了,泡饮起来总是显得是那么的自然与朴实。不像日本茶道,饮上一口茶,還需具有那么严格的仪式,带有那么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里的人们总是好客的。即便是荒山野岭,只要有人打门前路过,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相互一招呼,做主人的便都会热情地挽留客人歇上一会,喝杯茶后再走。  乡村里的人
期刊
西瓜是地区要经济作物,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瓜农种有设施的早熟西瓜、双层地膜的中熟西瓜和单层地膜的晚熟西瓜.而利用西瓜二次结瓜技术既减少种子和地膜的投入,又增加了产量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何将教师由传授者转为参与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新型的良性师生关系,让学生发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rn近年来,我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
随着农行从农村金融市场的渐渐淡出,农村信用社充当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目前农村信用社尚存在许多问题,改革农村信用社,夯实农村金融基础,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成功的保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