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权与社会变革--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探源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革的时代 ,孙中山描绘了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推进社会变革的蓝图 ,并为之实现而奋斗一生。但孙中山始终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而夺取全国政权则是先进阶级推进社会变革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之所以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原则、“从来不曾有过真正的革命军”和长期没有使武力与农民相结合 ,而这些主观因素既导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又同孙中山本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an era of drastic chan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Sun Yat-sen depicted the blueprint of transforming China with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to promote social change and struggled for it. However, Sun Yat-sen has never been able to seize the power of the entire country, while seizing the power of the entire country is a precondition and guarantee for the advanced class in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The main reason why Sun Yat-sen failed to seize the power of the whole country was that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adherence to the revolutionary principle of armed seizure of power, “never had a true revolutionary army” and the long-term failure to combine force with peasants. These subjective factors not only lead the source The weakness of the national bourgeoisi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un Yat-sen’s own thinking mode.
其他文献
在唐代社会上层 ,当部分人纷纷营建豪宅美第、奢侈浪费渐成风气的同时 ,却有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 ,甘愿选择陋室而居 ,构成唐代特有的陋室文化现象。透过这个现象 ,我们不难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在与美国推行的新霸权主义作斗争中,不但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抗击其硬实力的扩充和威慑,更要高度重视与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软"实力作斗争,从而推动世
通过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攀钢集团公司、中国四联仪器集团公司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实践,探讨"就地开班,集中授课,分段考核"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和培养方案,以适
本文分析了周恩来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的论述,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些方面的积极性,一起来进行现代
文章指出地理发现是地理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在云南省的东部也发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道两千多年前当地少数民族先民建告的古长城遗址。其地理文化内容之丰富是
文章认为,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回族研究,无论是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队伍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硕果累累.同时,文章也指
普京针对叶利钦时期遗留的积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地方势力进行斗争.他把俄罗斯卸为七块,建立七个"联邦区",任命七个总统"全权代表",力求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要求改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 ,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
自“温州模式”问世以来 ,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温州模式”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温州政治文化出发 ,结合温州的实
2 0世纪初 ,梁启超系统地探讨了晚清时期举办的国内地方公债的历史。尤其是对“袁世凯式公债”的评析 ,集中披露了地方官僚竞相举借国内公债的真相 ,体现了梁启超在内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