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政治学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网络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政治文化为切入点,重点论述政治文化同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互相影响,并对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 [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
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网络传播中,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使主流文化面臨着严峻挑战。再次,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CNN故意扭曲事实,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偏离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注重政治实践,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提高网络政治參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以及信息披露公开,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2]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7. 26.
[3] 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2007,(02).
[4]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1956.661.
[7]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笔记之第九章“政治文化”http://blog.163.com/lclwsj/blog/static/100969331200921132033712/.
[作者简介]赵自然(1984—),女,河南安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男,硕士生导师、宣传部部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研究——以传播学为视野》,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105950305M446。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 [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
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网络传播中,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使主流文化面臨着严峻挑战。再次,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CNN故意扭曲事实,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偏离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注重政治实践,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提高网络政治參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以及信息披露公开,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2]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7. 26.
[3] 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2007,(02).
[4]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1956.661.
[7]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笔记之第九章“政治文化”http://blog.163.com/lclwsj/blog/static/100969331200921132033712/.
[作者简介]赵自然(1984—),女,河南安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男,硕士生导师、宣传部部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研究——以传播学为视野》,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105950305M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