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在3~4岁期间,对情感情绪有着特殊的敏感性,且随着握笔能力的增强,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意识到简单的图形可以表征具体的事物。通过对《我和妈妈》、《哭泣的雪人》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发现:象征期儿童的绘画内容极简,且能对作品作出解释。绘画内容表达很主观,绘画中常表现出自我情绪转移。基于此,呼吁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校园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应给孩子充分表达情绪的过程。
【关键词】情感情绪 象征期儿童 表达主观 自我情绪转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224-02
一、绘画儿童情况介绍
年龄:3岁半;性别:女;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该儿童之前无绘画学习经验;《我和妈妈》、《哭泣的雪人》绘画作品画于幼儿园新入园第一学期。
二、象征期儿童的绘画分析
1.象征期儿童绘画介绍
(1)《我和妈妈》绘画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丫丫画的是宝宝和妈妈都在哭泣,画面左侧小一点的蝌蚪人画的是丫丫自己,而旁边的大一点的蝌蚪人画的是妈妈。表现妈妈的蝌蚪人用短线条绘画了头发。自己和妈妈的眼部用蓝色的长线条表现眼泪,好像是哭的很伤心。
(2)《哭泣的雪人》绘画作品:丫丫绘画的是一个哭泣的雪人,雪人是丫丫进入幼儿园之后在课堂上学习的,回家以后自己又画了一幅哭泣的雪人,用两个圆来表现雪人,雪人的上方有很多的小圆,用来表示飘落的雪花。可以看到雪人的眼睛里也像上一幅作品一样留下来蓝色的眼泪,问其为什么雪人会哭泣呢?丫丫回答:因为雪人想妈妈了,所以流眼泪。
2.象征期儿童绘画分析
(1)能以简单的图形表征具体的事物
这两幅绘画作品都是丫丫在刚进入幼儿园之后的绘画作品,两幅作品的绘画间隔时间较短,具有这一阶段孩子情绪特点的代表性。从画面上看两幅作品皆属于象征期的绘画表现形式。以简单的图形表征具体的事物和人物。图形和具体的事物之间形态上相似。画面中的人物以“蝌蚪人“的形态表现,“蝌蚪人”是儿童绘画的萌芽阶段的典型特征。即一个大圆表示人的头部,下面伸出两条直线表示腿,头部用小圆圈表示眼睛鼻子,有时还有胳膊,这就是儿童眼里的人。“蝌蚪人”的出现表示了儿童开始关注生命,关注他人,人类灵魂的大脑和灵巧的四肢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反映了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的发现、了解和认知程度。这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到关注时期的表现。
(2)内容极简,能对作品作出解释
在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丫丫已经能够控制手部的活动,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讲出表达的含义,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画面表现的有情节有内容。画面的内容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瞬间性等特点,并用大圆和小圆来表示画面内容,具有极简主义的特点。
(3)表达很主观,表现出自我情绪转移
据丫丫妈妈的回忆,画这两幅画的时间正是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学期,而每一天丫丫基本都会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掉眼泪,是典型的幼儿园分离焦虑,幼儿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过度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适龄的宝宝要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宝宝直接面临着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所以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幼儿的分离焦虑与焦虑症有着共同点,又有着这一阶段的独特之处。儿童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通常为哭泣、紧张、恐惧、胆怯等等,而丫丫再画面中体现的就是自己处于分离焦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而表现出的紧张情绪,丫丫试图通过哭泣排解心中的不安。而丫丫的这一情绪反应通过绘画形象进行了表现,在丫丫的画面中的小雪人在掉眼泪,是因为小雪人也想妈妈了;另外一幅作品中的妈妈也在掉眼泪,由此可以看出丫丫在绘画时把自我情绪转移至雪人与妈妈的身上。这都表现了这一时期儿童画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绘画特点。
在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以自我为中心是2~5岁儿童的一个成长阶段特点,在这个阶段时期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还不能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1],认为每个人和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一样,丫丫在两幅绘画作品中表现妈妈和小雪人都哭了,其实是自己每天在幼儿园中都在哭泣,所以她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情绪体验是一样的。小雪人的哭泣是因为想妈妈了,其实也是丫丫自己在幼儿园时想妈妈的情绪体现。
所谓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于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获得。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不论哪一种都会引发人的行动动机。儿童因为自我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经常会选择哭泣來表达和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包括恐惧、担心、紧张等等。负面情绪的及时排解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绘画是帮助良好的排解情绪的方式之一,我们看这两幅作品。丫丫在绘画中进行了强调和表现自己哭泣的情绪,并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强调和夸张。绘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最感兴趣的形象情感之上,所以对事物的整体注意的不够。画面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结合,让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这是儿童在经历了情绪情感之后的内部整合,经历过的情绪体验通过绘画变为了经验的存在,与此同时通过画面也能够让他们自己和旁人对画面内容又更深的认识与解读。也正因如此,丫丫笔下的形象也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通过对于这两幅画的分析:该儿童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用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水平,对情感情绪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已经可以再现和重复。认知水平由动作形象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除此之外,丫丫还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心理发展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创造力在这一时期高速发展,存在很大的直观性。
三、给孩子充分表达情绪的过程
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校园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应给孩子充分表达情绪的过程。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幼儿通过绘画自我整理不良情绪,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语言发展和提升。同时又可以帮助教师或家长了解儿童的内心情感和语言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素萍.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师幼对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情感情绪 象征期儿童 表达主观 自我情绪转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224-02
一、绘画儿童情况介绍
年龄:3岁半;性别:女;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该儿童之前无绘画学习经验;《我和妈妈》、《哭泣的雪人》绘画作品画于幼儿园新入园第一学期。
二、象征期儿童的绘画分析
1.象征期儿童绘画介绍
(1)《我和妈妈》绘画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丫丫画的是宝宝和妈妈都在哭泣,画面左侧小一点的蝌蚪人画的是丫丫自己,而旁边的大一点的蝌蚪人画的是妈妈。表现妈妈的蝌蚪人用短线条绘画了头发。自己和妈妈的眼部用蓝色的长线条表现眼泪,好像是哭的很伤心。
(2)《哭泣的雪人》绘画作品:丫丫绘画的是一个哭泣的雪人,雪人是丫丫进入幼儿园之后在课堂上学习的,回家以后自己又画了一幅哭泣的雪人,用两个圆来表现雪人,雪人的上方有很多的小圆,用来表示飘落的雪花。可以看到雪人的眼睛里也像上一幅作品一样留下来蓝色的眼泪,问其为什么雪人会哭泣呢?丫丫回答:因为雪人想妈妈了,所以流眼泪。
2.象征期儿童绘画分析
(1)能以简单的图形表征具体的事物
这两幅绘画作品都是丫丫在刚进入幼儿园之后的绘画作品,两幅作品的绘画间隔时间较短,具有这一阶段孩子情绪特点的代表性。从画面上看两幅作品皆属于象征期的绘画表现形式。以简单的图形表征具体的事物和人物。图形和具体的事物之间形态上相似。画面中的人物以“蝌蚪人“的形态表现,“蝌蚪人”是儿童绘画的萌芽阶段的典型特征。即一个大圆表示人的头部,下面伸出两条直线表示腿,头部用小圆圈表示眼睛鼻子,有时还有胳膊,这就是儿童眼里的人。“蝌蚪人”的出现表示了儿童开始关注生命,关注他人,人类灵魂的大脑和灵巧的四肢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反映了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的发现、了解和认知程度。这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到关注时期的表现。
(2)内容极简,能对作品作出解释
在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丫丫已经能够控制手部的活动,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讲出表达的含义,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画面表现的有情节有内容。画面的内容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瞬间性等特点,并用大圆和小圆来表示画面内容,具有极简主义的特点。
(3)表达很主观,表现出自我情绪转移
据丫丫妈妈的回忆,画这两幅画的时间正是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学期,而每一天丫丫基本都会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掉眼泪,是典型的幼儿园分离焦虑,幼儿园分离焦虑是指宝宝从自然人过度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适龄的宝宝要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游戏和生活,进而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宝宝直接面临着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所以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幼儿的分离焦虑与焦虑症有着共同点,又有着这一阶段的独特之处。儿童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通常为哭泣、紧张、恐惧、胆怯等等,而丫丫再画面中体现的就是自己处于分离焦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而表现出的紧张情绪,丫丫试图通过哭泣排解心中的不安。而丫丫的这一情绪反应通过绘画形象进行了表现,在丫丫的画面中的小雪人在掉眼泪,是因为小雪人也想妈妈了;另外一幅作品中的妈妈也在掉眼泪,由此可以看出丫丫在绘画时把自我情绪转移至雪人与妈妈的身上。这都表现了这一时期儿童画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绘画特点。
在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以自我为中心是2~5岁儿童的一个成长阶段特点,在这个阶段时期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还不能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1],认为每个人和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一样,丫丫在两幅绘画作品中表现妈妈和小雪人都哭了,其实是自己每天在幼儿园中都在哭泣,所以她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情绪体验是一样的。小雪人的哭泣是因为想妈妈了,其实也是丫丫自己在幼儿园时想妈妈的情绪体现。
所谓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于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获得。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不论哪一种都会引发人的行动动机。儿童因为自我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经常会选择哭泣來表达和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包括恐惧、担心、紧张等等。负面情绪的及时排解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绘画是帮助良好的排解情绪的方式之一,我们看这两幅作品。丫丫在绘画中进行了强调和表现自己哭泣的情绪,并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强调和夸张。绘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最感兴趣的形象情感之上,所以对事物的整体注意的不够。画面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结合,让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这是儿童在经历了情绪情感之后的内部整合,经历过的情绪体验通过绘画变为了经验的存在,与此同时通过画面也能够让他们自己和旁人对画面内容又更深的认识与解读。也正因如此,丫丫笔下的形象也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通过对于这两幅画的分析:该儿童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用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水平,对情感情绪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已经可以再现和重复。认知水平由动作形象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除此之外,丫丫还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心理发展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创造力在这一时期高速发展,存在很大的直观性。
三、给孩子充分表达情绪的过程
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校园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应给孩子充分表达情绪的过程。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幼儿通过绘画自我整理不良情绪,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语言发展和提升。同时又可以帮助教师或家长了解儿童的内心情感和语言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素萍.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师幼对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