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烟台山医院项目为例,分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从总体布局、交通组织及园林绿化等方面如何利用当代的设计手法实现历史街区的延续,从而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模式
关 键 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烟台山医院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项目地处烟台山风景区。它始建于1860年,为法国天主教教会医院,2009年在中法两国政府的努力和推动下,挂牌为“烟台中法友谊医院”。近些年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医院悠久的历史,烟台市决定在老院区基础上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有医院场地空间,通过对原有設施的整合优化,打造一个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与国际医院接轨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本次改扩建的目标为1、改善医疗条件;2、创造与历史文化街区协调的医院形象;3、缓解医院现状交通拥堵的压力。为烟台提供医疗先进高效、交通清晰便捷、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崭新的烟台山医院的形象。
项目概况
用地周边被历史文化城区所环绕,东侧紧邻解放路,对面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南侧为区教委、儿童影剧院用地;西侧为东太平路,对面为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平房,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北侧邻烟台山风景区及黄海,为公共绿地,有崇实街和海岸路穿过;东北侧为滨海步行广场。需要注意新建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与周边环境小体量建筑的对话关系。
项目用地南北长约180m,东西宽约127m。用地内现状建筑除北侧现状高层住院楼保留外,其余全部拆除。设计内容包括新建和保留两部分,保留部分为1000床规模的住院楼,新建部分为污水处理站、周转楼及门急诊综合楼,新建建筑面积约5.6万㎡,总用地面积约为1.9万㎡。
图1:鸟瞰图
图2:人视效果图
总体设计理念
●合理利用紧张用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在保障医院主体医疗功能的连续性不受建设影响的同时,对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了优化
整个院区内建筑整体布局顺应用地呈南北向布局模式展开。周转楼位于保留住院楼西侧,与住院楼贴邻,减少对西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影响。门急诊综合楼位于住院楼南侧,紧邻解放路布局,并沿解放路方向退让形成交通缓冲空间,更加高效的疏散人流,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了交通环境。
在院区对城市的交通组织方面,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及建筑总平面布置,院区沿东侧 解放南路设置了二个车行出入口,其中北侧为门诊车行入口及住院部地下车库出入口,南侧为门诊出口及急诊、急救的车行出入口;结合用地北侧城市广场的设计,将保留住院楼北侧设计为烟台山医院独立使用的车行广场,用来组织住院及后勤污物的车流。
根据院区现有的建设条件和医院的发展需求,先行建设周转楼及污水处理站,建成后将现状门急诊楼的功能及大型医疗设备安装至周转楼,维持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然后拆除现有门急诊楼腾挪建设场地,再建设门急诊综合楼。
各专业的设计均结合近远期规划及现状保留建筑统一规划考虑,避免分期建设过程中大量拆改和重复建设;同时保证近远期不同建设阶段各系统的合理安全。
●化整为零,体现百年老院的历史积淀和欧式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文脉传承
外观形象设计由传统欧洲古典建筑抽象而来,强化建筑形象的整体性、延续性的同时,也将大型公建的实际形态通过统一立面手法的方式予以弱化。在展现建筑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很好的融入古街区历史肌理;为烟台提供了环境自然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全新的烟台山医院形象。
●以科学的院内交通流线、合理的功能布局,创造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医院诊疗空间
结合医院的需求和发展,合理处理医院的医疗工艺布局,积极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满足医疗卫生要求的同时,使医院医疗体系真正成为有机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院区内部交通组织方面讲住院入口设置于用地北侧。为进一步缓解解放路的交通压力,将急诊、急救、医疗区主入口、住院等出入口尽量远离,分别位于场地的东南侧、东北侧及北侧。将车流分别引导入用地内,结合就近设置的地下车库入口,在院区内部形成短捷流畅的交通组织环线。
新建门急诊楼地下二三层设立体停车场,院区内设有环行道路以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亦可通行消防车。平时院区内道路仅通行后勤供应及救护车,其它车流均通过院区出入口就近进入地下车库,将车流快速引入地下车库,以减少车流在院区的穿行和交叉,减少对人行的干扰,做到人车、人货、医患、洁污合理分流。
医院各科室分功能区域的布置、既可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渗入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检验科、药房、治疗中心、门诊手术间之间;急诊和影像中心、手术中心、治疗中心、病房楼之间 ;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输血科、病理、ICU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设置在东侧,医生通道设置在西侧,中部诊疗单元,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单元化设计、沿主街阵列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局,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护士台,护士站,配合各层的挂号收费,一站式门诊可减少病人来回穿梭的机会。各科室布局相对独立灵活,便于改造。
●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应全面满足节能与环保的设计要求,认真做好建筑构造及节能分析计算,创造体现公共医疗机构的良好形象,创造高效率、智能化的医疗环境,创造人性化舒适的绿色交流空间,使其成为建筑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节省投资
合理分析场地,强化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场所感,沿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使建筑融入城市肌理。同时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和习惯性做法,适应地方自然条件,并节省投资。
结语
项目中主要突显出“国际化、人性化、科学化、智能化、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努力创造一个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医院建筑。不仅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平和轻松的医疗环境,满足不同患者身体治疗、精神治疗及健康康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蒋楠.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8-11
[2] 魏强,范晓军,金焰.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传承——湖州市双子大楼[J]. 新建筑,2013,(4).92-95
[3] 彭波,陈宏,郑国庆.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设计策略与适宜技术——武汉建设大厦改造[J].新建筑. 2013,(8):70-73
[4] 史蒂西 K. DETAIL建筑细部系列丛书——改扩建[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18
关 键 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烟台山医院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项目地处烟台山风景区。它始建于1860年,为法国天主教教会医院,2009年在中法两国政府的努力和推动下,挂牌为“烟台中法友谊医院”。近些年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医院悠久的历史,烟台市决定在老院区基础上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有医院场地空间,通过对原有設施的整合优化,打造一个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与国际医院接轨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本次改扩建的目标为1、改善医疗条件;2、创造与历史文化街区协调的医院形象;3、缓解医院现状交通拥堵的压力。为烟台提供医疗先进高效、交通清晰便捷、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崭新的烟台山医院的形象。
项目概况
用地周边被历史文化城区所环绕,东侧紧邻解放路,对面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南侧为区教委、儿童影剧院用地;西侧为东太平路,对面为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平房,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北侧邻烟台山风景区及黄海,为公共绿地,有崇实街和海岸路穿过;东北侧为滨海步行广场。需要注意新建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与周边环境小体量建筑的对话关系。
项目用地南北长约180m,东西宽约127m。用地内现状建筑除北侧现状高层住院楼保留外,其余全部拆除。设计内容包括新建和保留两部分,保留部分为1000床规模的住院楼,新建部分为污水处理站、周转楼及门急诊综合楼,新建建筑面积约5.6万㎡,总用地面积约为1.9万㎡。
图1:鸟瞰图
图2:人视效果图
总体设计理念
●合理利用紧张用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在保障医院主体医疗功能的连续性不受建设影响的同时,对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了优化
整个院区内建筑整体布局顺应用地呈南北向布局模式展开。周转楼位于保留住院楼西侧,与住院楼贴邻,减少对西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影响。门急诊综合楼位于住院楼南侧,紧邻解放路布局,并沿解放路方向退让形成交通缓冲空间,更加高效的疏散人流,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了交通环境。
在院区对城市的交通组织方面,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及建筑总平面布置,院区沿东侧 解放南路设置了二个车行出入口,其中北侧为门诊车行入口及住院部地下车库出入口,南侧为门诊出口及急诊、急救的车行出入口;结合用地北侧城市广场的设计,将保留住院楼北侧设计为烟台山医院独立使用的车行广场,用来组织住院及后勤污物的车流。
根据院区现有的建设条件和医院的发展需求,先行建设周转楼及污水处理站,建成后将现状门急诊楼的功能及大型医疗设备安装至周转楼,维持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然后拆除现有门急诊楼腾挪建设场地,再建设门急诊综合楼。
各专业的设计均结合近远期规划及现状保留建筑统一规划考虑,避免分期建设过程中大量拆改和重复建设;同时保证近远期不同建设阶段各系统的合理安全。
●化整为零,体现百年老院的历史积淀和欧式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文脉传承
外观形象设计由传统欧洲古典建筑抽象而来,强化建筑形象的整体性、延续性的同时,也将大型公建的实际形态通过统一立面手法的方式予以弱化。在展现建筑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很好的融入古街区历史肌理;为烟台提供了环境自然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全新的烟台山医院形象。
●以科学的院内交通流线、合理的功能布局,创造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医院诊疗空间
结合医院的需求和发展,合理处理医院的医疗工艺布局,积极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满足医疗卫生要求的同时,使医院医疗体系真正成为有机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院区内部交通组织方面讲住院入口设置于用地北侧。为进一步缓解解放路的交通压力,将急诊、急救、医疗区主入口、住院等出入口尽量远离,分别位于场地的东南侧、东北侧及北侧。将车流分别引导入用地内,结合就近设置的地下车库入口,在院区内部形成短捷流畅的交通组织环线。
新建门急诊楼地下二三层设立体停车场,院区内设有环行道路以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亦可通行消防车。平时院区内道路仅通行后勤供应及救护车,其它车流均通过院区出入口就近进入地下车库,将车流快速引入地下车库,以减少车流在院区的穿行和交叉,减少对人行的干扰,做到人车、人货、医患、洁污合理分流。
医院各科室分功能区域的布置、既可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渗入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检验科、药房、治疗中心、门诊手术间之间;急诊和影像中心、手术中心、治疗中心、病房楼之间 ;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输血科、病理、ICU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设置在东侧,医生通道设置在西侧,中部诊疗单元,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单元化设计、沿主街阵列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局,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护士台,护士站,配合各层的挂号收费,一站式门诊可减少病人来回穿梭的机会。各科室布局相对独立灵活,便于改造。
●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应全面满足节能与环保的设计要求,认真做好建筑构造及节能分析计算,创造体现公共医疗机构的良好形象,创造高效率、智能化的医疗环境,创造人性化舒适的绿色交流空间,使其成为建筑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节省投资
合理分析场地,强化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场所感,沿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使建筑融入城市肌理。同时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和习惯性做法,适应地方自然条件,并节省投资。
结语
项目中主要突显出“国际化、人性化、科学化、智能化、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努力创造一个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医院建筑。不仅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平和轻松的医疗环境,满足不同患者身体治疗、精神治疗及健康康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蒋楠.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8-11
[2] 魏强,范晓军,金焰.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传承——湖州市双子大楼[J]. 新建筑,2013,(4).92-95
[3] 彭波,陈宏,郑国庆.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设计策略与适宜技术——武汉建设大厦改造[J].新建筑. 2013,(8):70-73
[4] 史蒂西 K. DETAIL建筑细部系列丛书——改扩建[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