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老师无眼泪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九年前秋季开学后不久,我们班的留守少年——小陈同学收拾铺盖、背着书包离校回家,不读了。
  之前,所有的老师,包括政教主任、校长,都多次找他谈过话,意欲让他珍惜在学校这一成长的黄金期,排除干扰,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练就一番本领后再去社会上建功立业也不迟。无奈,不知是执迷不悟,还是深执成伤,小陈就是听不进去,以至于后来索性用手捂住耳朵,拼命跺脚以示反抗:“闭嘴,滚开,不读就是不读,坚决不读,任何人都拦不住我。”原来,他一直认为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执意嚷着要逃离学校去社会上闯荡。
  为了做小陈的劝返工作,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放学后,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天都驱车赶往20里外的他家。去得多了,连狗都不叫了,远远朝我摇尾巴;去得多了,独自一人的小陈干脆躲进屋内,插紧门闩,生生把我晾在外面;去得多了,小陈最后都烦了,从房顶抄起瓦片朝我扔来。
  随着一条弧线划过,躲闪之际,身旁“咚”的一声巨响,吓得我差点蹦起来。好险啊,惊魂未定之时,回頭才发现车被砸了。望着被砸碎的车灯,一霎时,鼻子酸酸,五味杂陈,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我抿着嘴唇,泪,禁不住淅淅沥沥地滑落。见我此般,小陈傻了眼,愣住了。
  自此,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满脑子都是“小陈”,心中无时不翻腾着如何使得他“回心转意”的主意及念想。就这样,在苦闷中思考,在思考中渴盼。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来自外省的电话。
  一听,是小陈的声音,伴着断断续续哭泣的声音。煞是蹊跷,怎么回事?
  仔细听下去,才慢慢了解到:
  辍学于家的那段时间,小陈在外省做工的亲戚叫小陈带一笔钱去外省找他,批发贩卖皮衣,说特别赚钱,轻轻松松的,一个月挣个八、九千没问题。
  于是,小陈带上还未交的学费,坐火车欣欣然向外省赶去。不料,去到外省,按照事先记下的地址找寻过去,一进门,窗帘被迅速拉上,推推搡搡之中,小陈被扣下。即刻,几个赤裸上身的打手围过来从头到脚对他进行搜身。身份证、手机、银行卡、现金……瞬间被全部搜走。惊愕之余才恍然大悟:糟糕,上当了,误入了传销组织。
  接着,他被关进一间平房,门窗紧闭,里层有打手专门监视、看守,外层门口养了七、八只龇牙咧嘴的大狼狗,纵使插翅也休想飞出去。
  如此这般,20多天过去了,其间,小陈早上洗漱口的时候,趁没人注意,蹑手蹑脚地观察下水道的进出口设施及其线路。小心翼翼地观察一周后,感到这是条无人察觉的路,终于在一天深夜,小陈抚着腹部谎称自己肚子疼,起来上厕所。只见他轻轻掀开下水道盖板,蜷缩了身偷偷钻进去,然后严丝合缝地照原样放好盖板。继而,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行了约两个小时,终于爬到了市中心部位的一个下水道分岔口。当气喘吁吁的小陈悄悄向上托起井盖时,才发现自己蓬头垢面、浑身污泥,散发着恶臭,衣服早已被碎玻璃、尖石子之类划得丝丝缕缕,腿上伤痕累累、鲜血淋漓。
  掀开井盖的小陈从下水道艰难地爬上来,不顾行人、司机目瞪口呆的眼光,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像鬼一样的他,拼命挤过围观的人群,一瘸一拐地径直向附近的街道派出所赶去。
  用派出所的电话,小陈对我说,千万不要告诉他的父母,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不容易,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特意恳求我一定要保密,并请我如果可能的话寄点路费给他,他想重新回来上学。
  一听到“回来上学”四个字,不知怎的,蓦地,我站起身,凝视着云雾缭绕的远方,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激动万分的时候,不经意间,情不能自已,我的眼睛模糊了。柳暗花明,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殷殷苦盼的吗?一下子,微风拂面,我仿佛嗅到了花香,春天的花香。
  接下来呢?
  我一边用笔颤颤巍巍地记下那派出所的邮编和地址,一边叮嘱小陈在派出所等着,与警察叔叔在一起,一定不可乱动,千万不要走出大门。继而,顾不得拭去眼角的泪珠,翻箱倒柜地找钱。接着,来不及整理狼藉不堪的箱、柜,我攥着找齐的863元钱,急匆匆向邮局奔去,赶紧把钱给小陈寄去。忙完这一切,如释重负,大汗淋漓的我徐徐地蹲了下去,靠着邮局的墙,气喘如牛。
  上帝从不会辜负每一滴眼泪。小陈回到学校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排除干扰,他静下心来读书,他奋斗的身影成了一道风景,他每天被自己感动,他考取了大学,他目前在省城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项目部经理,事业有成。每每我到昆明出差办事,他总会百忙中抽时间亲自开车到站台接我。荡漾着春天般笑容的他,欲语泪先流,紧紧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后来才知道,小陈当初逃出来之所以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是因为他一直在心里记着我曾在他们家院子为他落过的眼泪,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特对不起这老师的眼泪,他告诉我,当时在阴暗沉沉的下水道里,“点亮”自己心灵的,正是那泪光,老师的泪光。他说道:“这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你流眼泪,只有真正在乎你,真正爱你的人,才会为你流下眼泪,所以要珍惜这些人,感恩这些人,这些为你流眼泪的人。”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师”。教育,深情的事业,老师的工作就是怀着一颗圣心,把爱变成看得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心系他们成长,帮着把他们一个一个“背过河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只有真心才会感染,在“过河”的过程中,其实,每个老师都不容易,每个老师都有泪流满面的秘密。可怜天下师长心,事实上,学生茁壮成长的背后不乏藏着老师的眼泪,或委屈、或心疼、或牵挂、或期盼、或揪心、或欣慰、或感动……情至深处,泪自流;最美的花,是泪花;最深的爱,藏在泪光里。没有深夜哭泣过的老师,不足以谈“教育”。如此,懂得了眼泪,也就懂得了教育,懂得了人生。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教育爱得深沉。
  啊,谁说老师无眼泪?
其他文献
相信,每位老师心中都有一位精神领袖,他或许是苏霍姆林斯基,或许是陶行知,也或许是身边的某位名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我们获取知识与能量的源泉或许有大部分来自他们,他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法、生活之道。  在好老师成长为名师的道路上,这位精神领袖就是一道光指引前行。  那么,今天做教师,我们到底能向名师学什么?  每位名师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每位名师的成功却可以借鉴。我们采访了全国数十位特级名师
这些年来,育人,曹铭泉倾注爱心,教学,他挖空心思,一批批学子在他的引领下成长成才,他也收获了为师者的快乐。  从教33年,曹铭泉当了33年班主任。33年间,他不但精益求精,做好高中政治教学,更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每时每刻,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初见曹铭泉,其为师者的和蔼便让人有亲近之感,交谈之下,更能被他的教学管理所吸引。据介绍,为做好班级管理,曹铭泉提出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的“五到”
亲子阅读事实上越早越好,要让孩子感觉阅读就像做游戏一样,要发现这本书很好“玩”、很有趣。比如最开始,孩子也许只知道这个是猫、这个是狗,不知道猫和狗在做什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长不断的引导,孩子就会知道书上猫在吃鱼、狗在啃骨头,对图片和文字有更多感受认识,这个过程是有延续性的。就这个过程来说,每个年龄段对图片、文字的感受不一样,对孩子阅读的连贯认知很重要。  亲子阅读图书时,基本上书目的推荐没有
王长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小时候村里穷,王长锋一家的生活更是拮据。家里六个孩子,王长锋是唯一念完初中的一个,还争气地考进了师范。求学让王长锋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更感受到了家乡的贫穷。毕业后,他却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一心回到乡村任教,他渴望通过教师的身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也回到农村,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  1996年的一个晚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王长锋惊醒。一开门,校长劈头盖脸地训斥
2017年5月21日,虽然大雨滂沱,但1400名中小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美术素养大赛决赛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四川美术学院决赛现场,选手们齐聚一堂现场作画,比拼想象力和书画技法,场面蔚为壮观。  本次大赛由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初赛阶段吸引了包括南开中学、人民小学、西师附中等在内的300余所重庆中小学校及200余所美术培训机构,共计10587
三尺讲台,那儿有我的语文老师。比三尺短一尺的是我的书桌,那儿有伏案的我。  一直以来,都听他人说学习语文的秘诀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当时一听,这什么理论?一点儿可操作性都没有。直到我遇到了那么件事情。  这事还得从小学说起。  那时候喜欢的人是一个混血儿艺术生,虽然是亚洲混亚洲,但还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从一开始要他的外文签名,逐渐嚣张到疯狂地问他各种关于那种语言的读法和意思。直到小学毕业后
在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跑操是学生一项日常活动。高二(4)班因整齐的跑姿,向上的风貌,作为“跑操班级”为大家所关注知晓。  在班级形成之初,班级如何建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跑操就成了这样一个契机:在跑操中,大家需要吃苦,需要团结,利用跑操来锻炼大家的意志和凝聚力,是这个学期迈出的第一步。于是,选拔体委,制定训练计划,改进训练方法,刻苦训练,三周后,效果便显现出来了,同学在音乐声中,以自信
他是穷山沟里的高考落榜生,却主持了5项国家级课题;他是乡村里的代课教师,却在全国做学术报告100多场;坚守三尺讲台近30年,他探索出了“智慧素养教育”,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让他所领导的学校成为了全国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他就是贾利民,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  为山里娃撑起一片天  1989年高考,贾利民以10分之差落榜,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乡──兴隆县陡子峪乡,
1996年,刚从四川省丰都师范学校毕业的熊天生,在组织安排下,扎根基层,成为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杏坛耕耘二十四载,熊天生做过普通的语文教师,当过德育主任、教导处主任,还担任过乡、镇总支书记兼教管中心主任,2017年10月,熊天生来到丰都一中,担任学校校长。无论身份、职位如何变化,对他来说永远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作为教育者,熊天生强调一种精致的平衡。他说:“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技术还是
在教师发展实践转向的整体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几近常识。然而,一个颇值得令人玩味的现象在于,一边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教育学者们,不断倡导并发掘中小学教师教育生活的经验与意义;另一边,却是实际创造了这些教育生活经验和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写作中集体失语。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于,通过持续的专业性阅读,使中小学教师不断抵近理论研究者,以实现表达的规范和学理。即便这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