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来源 :楚天法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产生的纠纷引发对现行侵权法律制度的思考,侵权责任主体就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主体是消费者、制造商、自动驾驶汽车本身之中的哪一个呢?制造商应当对其产品侵权致害承担责任,同时在制度体系中引入保险责任制度,消费者对产品缺陷的举证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他文献
药品安全犯罪本质属于贪利性犯罪的一种,犯罪主体皆以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同时,随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该类犯罪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药品安全犯罪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但经济目的是引起此类犯罪较为基础的影响因子之一。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日益增加与种类日趋复杂成为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历史、处理的现状、处置的相关法制概况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比较,可以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管理体制、公民环境意识等四个问题为视角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垃圾处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予以明晰,并提炼出相应治理经验。
期刊
怎样把乡村集体问题和我国城镇化的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集体的城市全村化转型战略,已经成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该文主要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框架入手,在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和村集体整村改造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村集体整村改造中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而指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集体整村改造的具体对策,即依法治理,把法治思维贯彻于城市村落转型的全过程。
期刊
行政诉讼作为传统的“民告官诉讼”,一直存在老百姓不知告、不会告、不愿告、不敢告的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特别是 “立案登记制”施行以来,长期困扰行政诉讼的“立案难”问题得以解决,却随之出现了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不良现象,部分当事人企图利用法律之手段达到自身“非法之目的”。就目前司法实践来看,滥诉问题不仅增加了司法人员的工作量,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阻碍了法治政府的建设,规制行政诉讼滥用诉权行为必要而紧迫。
期刊
民法典对意定居住权的规定,可以使房屋以有偿方式加速流转,实现居住权合理用益,做到充分利用社会房屋资源,发挥其社会性功能。但在制度功能定位依然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应当深入分析意定居住权与居住权合同制度存在的缺陷,从居住权人范围界定、权利义务分配等领域探寻消缺途径,确保制度能够更好应对司法实践相关问题。
期刊
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刑法的目的亦在于保护法益,而法益之间会发生冲突,这时就需要法益衡量,保护更需要保护的法益。得承诺者不为罪,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看护者、保卫者,当然也有处分自己利益的权利。当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利益时,对于放弃的这部分利益,法律应当尊重而不是去干涉。私法领域有个人的“私权处分原则”,同样在刑法上也有个人“自决权”的体现,典型的就是被害人承诺这一违法阻却事由。在贯彻罪行法定原则与责任主义的刑法精神下,被害人承诺对于处理具体案件有重要意义,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期刊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依法治国制度普遍适用于案卷制度。会议补充强调,各级公共法院都受到了强制要求,但在执法过程中,民事行为难以决断的现象增多,导致司法资源浪费和社会秩序瓦解,我国整体法治建设难以加强。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充分保障公民的辩论权,解决改革进程的后果,解决民事和法律问题,并严格保护他们。不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要让法治一直存在。本文详细探讨了民法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制这一内容,并展示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
期刊
《民法典》取消了因患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而禁止结婚的规定,这项修改是本次立法的一大亮点,一方面反映了作为私法充分保障个人权利的立法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本文拟从现行《婚姻法》规定因患病而禁止结婚的立法目的出发,结合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变迁等因素,分析《民法典》删除相应条款的依据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期刊
随着我国民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司法的实践经验总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私权的保护,在民法制度上发生很大变化,于2020年5月2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该法典继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为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的不当利益制度。民法典总则编第122条及准合同编第985条到988条等5个条文,规定了不当得利返还及例外情形。从立法结构上来看,法条规定仍有需要完善的空间。
期刊
《民法典》第634条是对《合同法》第167条的完善与修改,将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的解除权增加了更大限制。这一修改是对《合同法》第167条规定在立法问题上应然与实然冲突的解决。早在最高院67号指导案例中就已对分期付款合同中解除权的条件产生了争议,但未能从实质上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因此,有必要结合《民法典》第634条探究分期付款合同的具体适用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