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学知识抽象,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每一节课都能刺激到学生的大脑,使之产生条件反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就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参与 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共同发展 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引导自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赋予诗情画意,数学知识抽象,往往是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二、构建学习小组,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一堂数学课有了好的开始,更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依耐性强。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构建多个学习小组,引导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让每个组指派一名同学在班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对话,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如何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更好的合作。如:《通分》教学,在探究如何比较2/5与3/4的大小的导入过程中,我们的六个学习小组就探讨出三种方法。一种是画线段图(还有一个组也是这样的);一种是把分母变成一样的(有2个组是这样的,她们的依据是:分数单位统一了才好比较。这也是老师想要的结果);一种是计算2÷5和3÷4的商后再比较;在汇报交流中各小组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当时真是无比的高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追问:课初时大家为什么说不能直接比较呢?你们几个小组谁是利用分数想基本性质把分母变成一样的了?请各小组看课本。继续探究:这种方法叫什么?怎么通分?分母谁做比较合适?一个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分组探讨,全班交流,最终到圆满完成了本節课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教学“效果好”。
三、创造使用教材,提取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创造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四数《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把头天晚上在超市的购物小票投影到黑板上。
四、借题发挥,引导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总是”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25%,(2)同上,女生人数为:1-20%=80%,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25%。(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4/5,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数多(5-4)÷4=25%。通过一题多解,借题发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一题多解,借题发挥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从而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参与 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共同发展 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引导自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赋予诗情画意,数学知识抽象,往往是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二、构建学习小组,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一堂数学课有了好的开始,更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依耐性强。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构建多个学习小组,引导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让每个组指派一名同学在班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对话,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如何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更好的合作。如:《通分》教学,在探究如何比较2/5与3/4的大小的导入过程中,我们的六个学习小组就探讨出三种方法。一种是画线段图(还有一个组也是这样的);一种是把分母变成一样的(有2个组是这样的,她们的依据是:分数单位统一了才好比较。这也是老师想要的结果);一种是计算2÷5和3÷4的商后再比较;在汇报交流中各小组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当时真是无比的高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追问:课初时大家为什么说不能直接比较呢?你们几个小组谁是利用分数想基本性质把分母变成一样的了?请各小组看课本。继续探究:这种方法叫什么?怎么通分?分母谁做比较合适?一个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分组探讨,全班交流,最终到圆满完成了本節课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教学“效果好”。
三、创造使用教材,提取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创造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四数《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把头天晚上在超市的购物小票投影到黑板上。
四、借题发挥,引导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总是”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25%,(2)同上,女生人数为:1-20%=80%,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25%。(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4/5,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数多(5-4)÷4=25%。通过一题多解,借题发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一题多解,借题发挥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从而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