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某部剧中的一个小家庭。
那是旧上海时的一户普通人家,住在老式的巷弄里,有份祖屋,不很大,但有个小小的院落和一方露台,够一家人安居。左邻右舍,也都是寻常度日的百姓人家。
剧中,男主人的工作收入不高,仅够一家人温饱。他胸无大志,对时事不满时也只是关起门来偷偷抱怨几句。女主人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每日煮饭打扫,习惯性地算计着一日三餐,对着男人唠唠叨叨。
他们已出嫁的女儿因为丈夫常年跑船在外,就总是带着孩子住在娘家,跟父母耍赖撒娇,是个心思简单的女子。
而读了大学的儿子则是一家人的骄傲。他们会跟左邻右舍显摆儿子进了警局的“体面”职业,也偶尔会庸俗地让儿子去给上司送送小礼,拉拉关系……
然而,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却有着最好的爱和人性的柔软。
当父母知道原本可以做刑警的儿子却只做了最没出息的户籍警时,一家人在短暂的愕然后,立马态度一致地鼓励儿子“户籍警也是蛮好的”。
一向在家里表现强硬的姐姐,更是当即站出来维护弟弟。她发现弟弟因为伤心躲进了厨房的柜子不想让人看到,便选择了悄悄关上柜门,告诉大家“弟弟不在这里”。
那一幕,柔软入心。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胸无大志的父亲自始至终就一句话:走大道。这让儿子在那个阴暗年代里,始终朝着光明的方向,一路前行。
每日算计着小日子的母亲,在邻居遭受不白之冤,以及得知儿子同事的母亲身患重病时,毫不犹豫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后来,她还收养了邻居家年少的孤女,说“紧一紧,日子总过得下去”。
这个平日里也会因为各种琐事鸡飞狗跳的家,内里的干净和柔软,一次次打动了我。
这样的人家,生活中,我也见到过。
小栗是我小学同学,儿时的我们住在同一个家属院,我家和小栗家在一排平房的东西两头,中间隔了七八户人家。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小栗家串门,因为她家“比别人家都好”。
先是窗明幾净的整洁。同样的院落同样的房屋,一进门便觉得她家更亮堂更清爽。平日里的杂物,小栗妈妈都收拢得整整齐齐。院子一侧种着齐整的蔬菜,另一侧有棵葡萄藤,架下有几盆简单的花草。
小栗家是我年少时见过的唯一种花的人家。那时的日子过得紧促,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吃饱就不错了,哪有空闲摆弄那些没用的东西”。小栗妈妈却会摆弄。花草茂盛的土灰色花盆外侧,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屋内的桌几更是纤尘不染。床单、窗帘同色,都是小栗妈妈找来便宜的花布,自己手工缝制的。那个老式的木头沙发中间的小茶几,已经褪了色,上面搭了纯白底色绣了浅蓝小花的罩布,好看又雅致。
连灰扑扑的水泥地板,都被小栗妈妈擦得光滑照人。
小栗很早没了爸爸,家中只有妈妈、哥哥和小栗。
小栗妈妈曾经没有工作,小栗爸爸过世后,厂里照顾她,让她顶替了小栗爸爸的工作。车间的流水线很辛苦,但从来没见她神情中有过疲惫和厌烦。她总是温柔的,和缓的。
小栗哥哥则有着一身书卷气,很少在外头打闹,喜欢读书。
那时的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父母就着急让他们找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了。可家境艰难的小栗妈妈,却一直让儿子读完了高中。后来,他们兄妹双双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多年后,说起当年的人与事,母亲感慨最多的便是小栗妈妈——说不知道当年她到底有多辛苦,才独自把两个孩子养大,并送他们都去读了大学。
母亲不止一次地说“那真是一个好人家”。她说,小栗妈妈大半辈子都没有跟谁争执过,一直都是平和沉着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好的人家,不是大富大贵,不是每个人都光彩夺目,却有着一种相同的气质:干净、温暖、柔和。不管哪种处境,也从不颓废,从无戾气,更不会彼此放弃。
而是,一家人习惯性地拧在一起,相互陪伴和鼓励。即使清贫简单,也自有动人之处。
那是旧上海时的一户普通人家,住在老式的巷弄里,有份祖屋,不很大,但有个小小的院落和一方露台,够一家人安居。左邻右舍,也都是寻常度日的百姓人家。
剧中,男主人的工作收入不高,仅够一家人温饱。他胸无大志,对时事不满时也只是关起门来偷偷抱怨几句。女主人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每日煮饭打扫,习惯性地算计着一日三餐,对着男人唠唠叨叨。
他们已出嫁的女儿因为丈夫常年跑船在外,就总是带着孩子住在娘家,跟父母耍赖撒娇,是个心思简单的女子。
而读了大学的儿子则是一家人的骄傲。他们会跟左邻右舍显摆儿子进了警局的“体面”职业,也偶尔会庸俗地让儿子去给上司送送小礼,拉拉关系……
然而,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却有着最好的爱和人性的柔软。
当父母知道原本可以做刑警的儿子却只做了最没出息的户籍警时,一家人在短暂的愕然后,立马态度一致地鼓励儿子“户籍警也是蛮好的”。
一向在家里表现强硬的姐姐,更是当即站出来维护弟弟。她发现弟弟因为伤心躲进了厨房的柜子不想让人看到,便选择了悄悄关上柜门,告诉大家“弟弟不在这里”。
那一幕,柔软入心。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胸无大志的父亲自始至终就一句话:走大道。这让儿子在那个阴暗年代里,始终朝着光明的方向,一路前行。
每日算计着小日子的母亲,在邻居遭受不白之冤,以及得知儿子同事的母亲身患重病时,毫不犹豫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后来,她还收养了邻居家年少的孤女,说“紧一紧,日子总过得下去”。
这个平日里也会因为各种琐事鸡飞狗跳的家,内里的干净和柔软,一次次打动了我。
这样的人家,生活中,我也见到过。
小栗是我小学同学,儿时的我们住在同一个家属院,我家和小栗家在一排平房的东西两头,中间隔了七八户人家。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小栗家串门,因为她家“比别人家都好”。
先是窗明幾净的整洁。同样的院落同样的房屋,一进门便觉得她家更亮堂更清爽。平日里的杂物,小栗妈妈都收拢得整整齐齐。院子一侧种着齐整的蔬菜,另一侧有棵葡萄藤,架下有几盆简单的花草。
小栗家是我年少时见过的唯一种花的人家。那时的日子过得紧促,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吃饱就不错了,哪有空闲摆弄那些没用的东西”。小栗妈妈却会摆弄。花草茂盛的土灰色花盆外侧,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屋内的桌几更是纤尘不染。床单、窗帘同色,都是小栗妈妈找来便宜的花布,自己手工缝制的。那个老式的木头沙发中间的小茶几,已经褪了色,上面搭了纯白底色绣了浅蓝小花的罩布,好看又雅致。
连灰扑扑的水泥地板,都被小栗妈妈擦得光滑照人。
小栗很早没了爸爸,家中只有妈妈、哥哥和小栗。
小栗妈妈曾经没有工作,小栗爸爸过世后,厂里照顾她,让她顶替了小栗爸爸的工作。车间的流水线很辛苦,但从来没见她神情中有过疲惫和厌烦。她总是温柔的,和缓的。
小栗哥哥则有着一身书卷气,很少在外头打闹,喜欢读书。
那时的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父母就着急让他们找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了。可家境艰难的小栗妈妈,却一直让儿子读完了高中。后来,他们兄妹双双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多年后,说起当年的人与事,母亲感慨最多的便是小栗妈妈——说不知道当年她到底有多辛苦,才独自把两个孩子养大,并送他们都去读了大学。
母亲不止一次地说“那真是一个好人家”。她说,小栗妈妈大半辈子都没有跟谁争执过,一直都是平和沉着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好的人家,不是大富大贵,不是每个人都光彩夺目,却有着一种相同的气质:干净、温暖、柔和。不管哪种处境,也从不颓废,从无戾气,更不会彼此放弃。
而是,一家人习惯性地拧在一起,相互陪伴和鼓励。即使清贫简单,也自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