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5所高校作为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2017年5月,省教育厅召开新工科建设会议,依托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谋划全省“新工科”发展。2017年11月,增列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为第二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几年来,广东“新工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并多次向全国介绍经验。
加大政策扶持,省市“大手笔”投入
广东“新工科”建设,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明确每所高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并与深圳、佛山、东莞、茂名、江门分别签署共建协议,加大省市两级政府在资源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力度。
各地方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推动建设,在机构编制、人才团队引育、干部管理、经费管理、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建设项目立项、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支持政策。
省财政为首批5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参建高校投入18.5亿元。首批建设高校所在的深圳、东莞、佛山三市财政投入共86亿元,第二批建设高校所在地区茂名市政府将在2018-2022年期间投入28亿元,江门市统筹落实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
同時,省财政还加大对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将理学本科生拨款的折算系数从1提到1.25,工学从1.15提到1.4。省市“大手笔”投入,为广东“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优化专业结构,扩大理工类招生规模
“广东‘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未来产业发展,既要布局新的工科专业,又要改造现有的理工科专业结构。”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的产业比较齐全,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省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的需求。”
截至2018年5月,全省共开设364种本科专业,其中工学开设115种专业,比例为31.59%,数量和比例排名第一。虽然理工科专业在全省本科专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但是理工科专业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全国工学门类共设置201种专业,但广东工学门类的专业设置数仅为115种,尚有86种专业空白点,专业设置覆盖比例仅为57.21%。
为此,广东鼓励高校对接新一代产业重点领域,增设一批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
在年度招生计划编制中,优先向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专业倾斜,明确两个“不得低于”,即“原则上,各高校理工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不得低于学校目前理工类专业占比,也不得低于往年理工类专业实际招生占比”。
改革培养模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8年7月2日,首届广东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广州举行。共有省内外80余家企业1600多个项目面向高校公布,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2.5亿元。
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广东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构建了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的特色模式。目前,全省已与行业协会合作先后举办5届不同行业的校企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认定2批80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同时,鼓励高校全面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省42所高校228个专业将参与工程教育等专业认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省属高校中较早试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之一,该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2016年度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2017年度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专业认证。
设立产业学院,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为更加深入地对接佛山产业经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近年来建立了26个产业学院,基本实现对珠江西岸主要产业的覆盖。“产业学院的意图在于让专业、课程和课堂跟上业态的变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说。
东莞理工学院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9个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紧密对接深莞惠及珠三角区域产业。
郑文认为:“产业学院具有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特点,既是‘新工科’建设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17年11月24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广东省教育厅举行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目前,全省已经建设57个产业学院,形成了校地(地方政府)模式、校企(大型企业)模式、校行(行业协会)和校园(产业园区)等多种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在产业学院的带动下,广东还大力推进理工科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探索“高校 研究院 企业”合作模式,融入以企业为主题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比如,由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共同在佛山市设立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吸引和汇聚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转化并逐步拓展到珠江西岸城市,探索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加大政策扶持,省市“大手笔”投入
广东“新工科”建设,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明确每所高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并与深圳、佛山、东莞、茂名、江门分别签署共建协议,加大省市两级政府在资源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力度。
各地方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推动建设,在机构编制、人才团队引育、干部管理、经费管理、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建设项目立项、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支持政策。
省财政为首批5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参建高校投入18.5亿元。首批建设高校所在的深圳、东莞、佛山三市财政投入共86亿元,第二批建设高校所在地区茂名市政府将在2018-2022年期间投入28亿元,江门市统筹落实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
同時,省财政还加大对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将理学本科生拨款的折算系数从1提到1.25,工学从1.15提到1.4。省市“大手笔”投入,为广东“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优化专业结构,扩大理工类招生规模
“广东‘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未来产业发展,既要布局新的工科专业,又要改造现有的理工科专业结构。”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的产业比较齐全,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省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的需求。”
截至2018年5月,全省共开设364种本科专业,其中工学开设115种专业,比例为31.59%,数量和比例排名第一。虽然理工科专业在全省本科专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但是理工科专业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全国工学门类共设置201种专业,但广东工学门类的专业设置数仅为115种,尚有86种专业空白点,专业设置覆盖比例仅为57.21%。
为此,广东鼓励高校对接新一代产业重点领域,增设一批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
在年度招生计划编制中,优先向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专业倾斜,明确两个“不得低于”,即“原则上,各高校理工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不得低于学校目前理工类专业占比,也不得低于往年理工类专业实际招生占比”。
改革培养模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8年7月2日,首届广东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广州举行。共有省内外80余家企业1600多个项目面向高校公布,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2.5亿元。
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广东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构建了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的特色模式。目前,全省已与行业协会合作先后举办5届不同行业的校企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认定2批80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同时,鼓励高校全面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省42所高校228个专业将参与工程教育等专业认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省属高校中较早试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之一,该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2016年度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2017年度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专业认证。
设立产业学院,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为更加深入地对接佛山产业经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近年来建立了26个产业学院,基本实现对珠江西岸主要产业的覆盖。“产业学院的意图在于让专业、课程和课堂跟上业态的变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说。
东莞理工学院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9个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紧密对接深莞惠及珠三角区域产业。
郑文认为:“产业学院具有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特点,既是‘新工科’建设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17年11月24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广东省教育厅举行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目前,全省已经建设57个产业学院,形成了校地(地方政府)模式、校企(大型企业)模式、校行(行业协会)和校园(产业园区)等多种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在产业学院的带动下,广东还大力推进理工科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探索“高校 研究院 企业”合作模式,融入以企业为主题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比如,由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共同在佛山市设立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吸引和汇聚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转化并逐步拓展到珠江西岸城市,探索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