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课堂现状比较尴尬,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者的结合,应摆正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位置,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
一、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专业课学习是主导,学生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应该只学习本专业知识,学好技能,能找到工作就行了,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导致,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学者无趣、教者无味”的尴尬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基础本来就薄弱的职校生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将导致学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职业角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需要。
二、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钱理群先生曾在一文中写道:“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谈到语文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所以说,语文学科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
1.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因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教授是这样理解语文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有语文的因素……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钩起来……”[1]孔庆东教授的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应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的因素。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不能仅定位为工具性的学习。[2]语文的学习要渗透人文因素,语文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最好的途径,语文教材是最形象最生动的人文教育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1)人文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等。
(2)人文素养,如文明发展观、科学人文观等。
(3)人文理想,如对自由、民主、正义、平等的向往等。语文课程可以把这些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用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语文学科的审美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3]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情感等的教育。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这片美的天地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的教学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水平、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郑志谦.不同专业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期望[J].科教导刊, 2012,(10):62.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蔡元培.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
一、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专业课学习是主导,学生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应该只学习本专业知识,学好技能,能找到工作就行了,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导致,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学者无趣、教者无味”的尴尬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基础本来就薄弱的职校生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将导致学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职业角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需要。
二、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钱理群先生曾在一文中写道:“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谈到语文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所以说,语文学科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
1.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因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教授是这样理解语文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有语文的因素……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钩起来……”[1]孔庆东教授的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应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的因素。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不能仅定位为工具性的学习。[2]语文的学习要渗透人文因素,语文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最好的途径,语文教材是最形象最生动的人文教育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1)人文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等。
(2)人文素养,如文明发展观、科学人文观等。
(3)人文理想,如对自由、民主、正义、平等的向往等。语文课程可以把这些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用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语文学科的审美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3]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情感等的教育。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这片美的天地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的教学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水平、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郑志谦.不同专业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期望[J].科教导刊, 2012,(10):62.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蔡元培.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