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20-01
说起丹药来,大家往往总是想到传说中具有长生不老作用的金丹,这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其实早在道教产生之前,服食丹药的现象就已经存在,只是还比较分散。道教产生以后,炼制丹药成为道士的专属工作。这期间,一批既懂道术又通医术的道士也加入了炼丹的队伍,于是丹药的医疗价值被逐渐挖掘。其后经过明代道医和中医外科医家的不断努力,丹药的临床疗效最终在中医外科领域大放异彩。
首先,有必要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外科丹药。外科丹药就是由多种矿物经过化学加工炼制形成的一种粉末制剂,主要应用于中医外科及骨科疾病。作为医疗成药,外科丹药有着特定的药物组成、加工制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其次,丹药的药物组成虽然复杂,但是水银、硝石、矾石是炼制加工的必需之品,临床常用的各种丹药都包含有这三种基本物质。第三,丹药的制作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化学过程,即必须在封闭的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新的物质。第四,丹药的适用范围主要为外科痈疽疮疡等皮肤类疾病,一般都是外用。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外科丹药的发明过程。
丹药的原始成分为矿物药,中医学对矿物药的使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矿物药超过30种,而且有许多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的论述,这些药物的使用一般都只进行简单的物理处理,如打碎、研末等。但与此同时,书中也收载了一些经过一定炼制后产生的新药,如水银、铅丹,这些由某些矿物药单独加工而产生的新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丹药,但它们作为重大的发明成果,在丹药前期形成过程中地位突出。比如水银的出现,后来就发展成为丹药炼制的三大基础药物之一。然而在唐代以前,受时代环境和思想认识所限,这些药物的功效长期被道教用于宣传益寿延年、长生不老,没有更多地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多数情况下,广义的丹药内服早期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唐宋之际丹药内服的现象最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受服石之风的影响,据史学家考证,仅在唐朝就至少有五位皇帝死于丹药中毒。这个时期的内服丹药与丹药治病并无必然的联系,大多数人都是受时代流弊的影响而盲目服食。到了宋代,外科丹药一般是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被加工制作成各种散剂、膏剂等,其实仅有丹药之名,并无其实。这一时期的内服丹药现象虽仍存在,但已经明显减少,对待内服的态度也变得相当谨慎,导致丹药外用的基础逐渐增加。宋代官方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丹药处方虽有内服,但绝大多数为外用。即便如此,仍然因为处方剂量过大、容易中毒而遭到金元医家的强烈批判。再到后来,丹药的内服现象几乎绝迹。明代以后经过化学反应的外用丹药开始粉墨登场,渊源于炼丹术的外科丹药发明成功,在外用治疗疮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明代早期,随着诊疗技术和用药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提高,矿物药单独炼制而成的水银、轻粉、粉霜、铅丹等新药的医用功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各种外科著作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虽然依旧是配伍应用于膏剂、散剂类处方中,但是其配伍比重却大大增加。正是由于这些金石类药的大量使用,使得组合炼制丹药成为了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发明与道医有关,薛己《外科发挥》对此有所记述,明代外科医家对外用丹药进行了改進,使其炼制方法即本于炼丹术,又更为简约实用。从《外科理例》初创三品锭子,到《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的改进,再到由白灵药(《外科正宗》)、倒打灵药(《外科大成》)制法程序的规范化,白降丹在明代横空出世。清代外科丹药炼制的主要成就是红升丹的创制,白降丹与红升丹是整个中医外科丹药中最富代表性的两类丹药,它们的发明成功,为外科外治法增添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标志着外科丹药的临床应用走向成熟,其价值影响至今。
从早期矿物药的单独炼制,到明清时期外科丹药的正式产生,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今天看来,外科丹药发明的最大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中药的炮制方式以及提高了中医临床的外用药疗效。中药一直都被称作本草,主要原因在于植物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绝大多数,矿物药以及其他药物所占比例不大,地位也很有限。只有丹药是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在原始矿物药的加工方法上取得突破,进而生成了一种临床疗效更为强烈的新的合成药。这无疑大大延伸了中医外科学乃至整个中医学体系的治疗思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和探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古籍文献的中医外科发明创造研究(NO:09YJA870004)
说起丹药来,大家往往总是想到传说中具有长生不老作用的金丹,这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其实早在道教产生之前,服食丹药的现象就已经存在,只是还比较分散。道教产生以后,炼制丹药成为道士的专属工作。这期间,一批既懂道术又通医术的道士也加入了炼丹的队伍,于是丹药的医疗价值被逐渐挖掘。其后经过明代道医和中医外科医家的不断努力,丹药的临床疗效最终在中医外科领域大放异彩。
首先,有必要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外科丹药。外科丹药就是由多种矿物经过化学加工炼制形成的一种粉末制剂,主要应用于中医外科及骨科疾病。作为医疗成药,外科丹药有着特定的药物组成、加工制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其次,丹药的药物组成虽然复杂,但是水银、硝石、矾石是炼制加工的必需之品,临床常用的各种丹药都包含有这三种基本物质。第三,丹药的制作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化学过程,即必须在封闭的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新的物质。第四,丹药的适用范围主要为外科痈疽疮疡等皮肤类疾病,一般都是外用。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外科丹药的发明过程。
丹药的原始成分为矿物药,中医学对矿物药的使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矿物药超过30种,而且有许多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的论述,这些药物的使用一般都只进行简单的物理处理,如打碎、研末等。但与此同时,书中也收载了一些经过一定炼制后产生的新药,如水银、铅丹,这些由某些矿物药单独加工而产生的新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丹药,但它们作为重大的发明成果,在丹药前期形成过程中地位突出。比如水银的出现,后来就发展成为丹药炼制的三大基础药物之一。然而在唐代以前,受时代环境和思想认识所限,这些药物的功效长期被道教用于宣传益寿延年、长生不老,没有更多地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多数情况下,广义的丹药内服早期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唐宋之际丹药内服的现象最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受服石之风的影响,据史学家考证,仅在唐朝就至少有五位皇帝死于丹药中毒。这个时期的内服丹药与丹药治病并无必然的联系,大多数人都是受时代流弊的影响而盲目服食。到了宋代,外科丹药一般是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被加工制作成各种散剂、膏剂等,其实仅有丹药之名,并无其实。这一时期的内服丹药现象虽仍存在,但已经明显减少,对待内服的态度也变得相当谨慎,导致丹药外用的基础逐渐增加。宋代官方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丹药处方虽有内服,但绝大多数为外用。即便如此,仍然因为处方剂量过大、容易中毒而遭到金元医家的强烈批判。再到后来,丹药的内服现象几乎绝迹。明代以后经过化学反应的外用丹药开始粉墨登场,渊源于炼丹术的外科丹药发明成功,在外用治疗疮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明代早期,随着诊疗技术和用药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提高,矿物药单独炼制而成的水银、轻粉、粉霜、铅丹等新药的医用功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各种外科著作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虽然依旧是配伍应用于膏剂、散剂类处方中,但是其配伍比重却大大增加。正是由于这些金石类药的大量使用,使得组合炼制丹药成为了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发明与道医有关,薛己《外科发挥》对此有所记述,明代外科医家对外用丹药进行了改進,使其炼制方法即本于炼丹术,又更为简约实用。从《外科理例》初创三品锭子,到《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的改进,再到由白灵药(《外科正宗》)、倒打灵药(《外科大成》)制法程序的规范化,白降丹在明代横空出世。清代外科丹药炼制的主要成就是红升丹的创制,白降丹与红升丹是整个中医外科丹药中最富代表性的两类丹药,它们的发明成功,为外科外治法增添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标志着外科丹药的临床应用走向成熟,其价值影响至今。
从早期矿物药的单独炼制,到明清时期外科丹药的正式产生,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今天看来,外科丹药发明的最大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中药的炮制方式以及提高了中医临床的外用药疗效。中药一直都被称作本草,主要原因在于植物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绝大多数,矿物药以及其他药物所占比例不大,地位也很有限。只有丹药是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在原始矿物药的加工方法上取得突破,进而生成了一种临床疗效更为强烈的新的合成药。这无疑大大延伸了中医外科学乃至整个中医学体系的治疗思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和探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古籍文献的中医外科发明创造研究(NO:09YJA87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