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人才观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劳动者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被称为人才。人才这个词汇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土壤,应根据新世纪的人才观,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人才观;教育改革;高等院校
  所谓人才观,是指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对人才的本质特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观点。真正的人才,首先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进而拥有较高素质、较强的能力,最后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创造效益,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才观的内涵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战国时期,可以称力大无穷的勇士为人才;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朝代,可以称苦读诗书的书生是人才;20世纪,勤奋好学、遵规守纪、有专业能力就可以被称为人才。新世纪已经到来,社会的变化、市场的需求,使新世纪的人才观又有了新的内涵。
  一、新世纪的人才观
  21世纪的人才观并不是对20世纪人才观的整体颠覆,而是在它的基础上对人才又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性的专业能力。
  勤奋刻苦自古以来就是学生的优秀传统,但是应试教育模式却使高校学生将刻苦勤奋用在了考证、拿文凭上。这就导致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实践能力差。科学的学习过程应经过夯实基础、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无师自通、融会贯通五个阶段,循序渐进,达到理论基础扎实、推理应用灵活的境界。21世纪人才观的第一条就是融会贯通[1]。
  创新能力是保证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长期进步的核心竞争力,但若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就会忽略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性能,不能为实践服务的创新就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创新,是毫无价值的创新。因此,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高校学生在校仅学习单一的专业,走上岗位后,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当今社会各个行业互相交叉,合作紧密,传统的专才已达不到岗位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因此,新世纪的人才观中加入了专业综合性这一素质。
  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并不仅仅是高智商,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还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因此,21世纪需要智商高、情商高、灵商高的人才。
  另外,积极乐观、善于沟通合作、热爱工作都是新世纪人才观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针对新世纪人才观的改革措施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高校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大多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不重视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联系,使高校教学与社会就业存在脱节的现象。新世纪对人才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向学生就业倾斜,将教学目标放长远一些,关注学生的长期全面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在高校课堂上,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应倡导“教师退位,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如安排学生按照学号轮流讲课,这个部分所用的时间可占一节课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由老师对学生讲课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和补充。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深入研究、探讨、总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课上,高校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后,可多布置需要由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作为作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3、对教学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调整
  首先,理论课应与实践课相结合。高校学生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有所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要通过亲身实践后才能有更深或者新的认识,同时又增强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避免成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2]。
  另外,制定灵活的选课制度。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储备。高校学生在本专业应当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和具有深厚的造诣,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应有一定的掌握甚至是精通,然后能够对这些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提高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缺乏,思维模式简单的现状,高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教学设备和硬件设施,注重学校科研尤其是学生的科研工作,在资金上提供大力支持。另外,学校可以多举办创新大赛,为学生增加实践经历、开拓理论视野提供机会。也可以在综合测评中加入“创新能力”这一项,对开展科研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发表过论文、进行发明设计的同学进行学分奖励。
  结束语
  面对新世纪的人才观,作为高层次的国民教育,高校教育应不断进行改革,以新世纪人才观的相关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荣进.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11(04).
  [2]朱子彬,翁元垣.面向新世纪 培养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
其他文献
田晓磊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他自诩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在一个空荡荡、冷漠和平静的无限空间中,实现一点点从无到有的创造。2016年,他与其最具代表性的数字作品共同来到今日美术馆,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数字视觉艺术盛宴。展览以“我等你”为题,象征着一场笃定的誓约,提示人们这样的现实注定到来、不可替代。  东方艺术·大家:虚拟和数字技术已经变成今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过去所谓的“新媒体”已不再新鲜,你
期刊
你最感兴趣哪个时间点?  没有固定的一个时间点、甚至是时间段,无论工作还是起居生活,我都是很随性的,一切看心情。要说“感兴趣”,有时睡前会兴奋一点,阅读一会儿放松一下大脑,那时感觉比较好。  你如何理解时间这个概念?  其实时间本身对我来说是空洞无趣的,我个人并没有赋予它多么玄妙或深刻定义的倾向,对我来说当下的体验特别重要,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可能都不同。比如说我对时间感到紧张时才会看表,去“意识”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杂志约我做一个专刊,我想了想,也好,就算自己给自己一个年终总结,给自己一个交代。今年很忙,瞎忙,东跑西颠的,但有几个展览值得一提:第一个是与廖明明的双个展,在798悦美术馆,为此我们还共同创作了两幅大画《山海经》。第二个展览是我策划的《好畫主义》展,在798艺典空间,集中展示了十三位以行为艺术著称的艺术家的架上作品,探讨架上绘画的新的可能性。第三个展览几乎同时,在798劳特斯辰参
期刊
沈敬東运用社会主义的视觉图像,开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他的作品华丽,图像的力量非常巧妙地通过糖果的色彩和闪耀的形态传达出来,而这些效果通常是我们可以从玩具店的架子上,而不是天安门的士兵队列里看到的。  ——埃里克·夏纳(Eric Shiner)  沈敬东与蔡江并肩作战的精彩当代艺术展览,使他们的作品既能够相互联系与交织,又彼此对立。沈敬东创造的华丽的,充满正能量的军人形象,与蔡江尖刀下强烈的爆发
期刊
他们之所以能够经常结合或并置在一起,我想基本上可以用“志同道合”来概括。他们两位把人们熟知的一些艺术方式演绎为一种令人惊奇的表现,从题材内容到形式语言,都把握了当代人的好奇心以及社会折射出来的需求。  ——陈履生  展览中主要作品《山海经》由一幅《山》和一幅《海》组成。两位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颠覆了人们熟悉的神话内容和“山”与“海”的形象。沈敬东认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山海经》和他一直在创作中追求
期刊
玩笑,或诙谐、幽默,一直是沈敬东作品中最主要的特质,这种玩笑感的最主要的手法是身份错位所引起的荒诞性、场景挪用、自嘲式的揶揄、平民化的政治反讽。  ——吳鸿
期刊
ask/你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  answer/我2004年离开南京的时候,南京的地铁还没有通,这十几年又有很大变化。儿时爷爷奶奶城南的老房子已经全部被拆了,儿时的记忆全部在那里,找不到了。  ask/故乡的美食还记得吗?  answer/盐水鸭  ask/什么時候开始旅行?最近有难忘的行程吗?  answer/之前在部队文工团全国跑,2009年后我脱下军装,拿到护照后才开始在世界上跑。近些
期刊
姓名:施海兵  喜欢做的事:创作  对艺术家的第一印象:画的好  姓名:游敏  喜欢做的事:画画,收藏古玩  对艺术家的第一印象:沈老师是个很有正义感的艺术家  姓名:李志林  喜欢做的事:画画  对艺术家的第一印象:好  姓名:程芝麻  喜欢做的事:看书,看电影,拍风景,画画  对艺术家的第一印象:把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姓名:刘孟远  喜歡做的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对艺术家的第一
期刊
艺术与商业的在今天的碰撞就如同a遇到b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着。因为跨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我们处在一个边界模糊的时代:性别,政治,游戏,娱乐…包括艺术和商业,似曾相识又无法辨认的感觉在变得无限宽泛——没有主宰者,没有规则,亦没有限制。艺术被裹挟到包括房地产,酒店,娛乐业各个不搭边的圈子里,艺术家的职业可能性被无限延展——商人,演员,设计师,总裁,“我可以是任何人”。值得思考的是,在金钱与艺术紧
期刊
美术字  汉字说简化就简化了,几千年的沉淀还是无法对抗现代性。我们甚至不再写字,所有与时代能接上轨的人都能飞快地使用电脑键盘或手机的输入法。标准化的电脑字体挤满了各种视觉端口,蘸墨的书法早已不与日常生活发生任何直接关系。  汉字其实是不断演化的,这与书写工具、材质载体有关:甲骨文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不得不硬朗;隶书最初是刻在竹简上的因此有雕琢感;“宋体字”也叫“铅体字”,是雕版工匠总结出的一套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