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落实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课堂上主要是串讲文言字词,由此产生一个结果: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往往不知所云,留在脑子里的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言字词现象,更遑论由文章得到文化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了。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品读、思考这些文章,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因此,我觉得,应以这些文言文为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从“落实字词”入手,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如今的学生作文,多数用语低幼、拖沓或词不达意,语言表达能力着实堪忧。而选入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用字精辟,用语凝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很好的范本。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或以单音节字或双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或以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成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句式变化等现象也还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可见,古代汉语还保留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好汉语应重视古今汉语的血脉联系,落实文言文字词,从而丰富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其实,在高考文言文题的考查中,其中的翻译题就直接考查文言字词,翻译除了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准确把握外,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大意的理解。国家的用意已不言自明,通过文言文如翻译的考查,促进学生把握字词的含义,读懂文意,以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因此,从落实字词入手,学好文言文,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发展中国的文字,亟不可待。

二、从“加强诵读”突破,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中的阅读经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诵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形成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良性循环。如《祭十二郎文》一文,用了很多的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篇中常用“呜呼”“呜呼哀哉”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情感,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在学生诵读时,他们会感觉到从第一个“呜呼”开始,作者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至“汝之子始十岁”一段之末,连续的两个“呜呼哀哉”,我们会感觉到作者仿佛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到“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通过诵读,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十二郎去世给韩愈带来的深切的悲痛。
  文言作品,大多气韵生动,文采斐然。从加强诵读突破,学生自然能学习古文语言文字上的精妙之处,学习古文的思想精髓。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古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底蕴,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从“巧问精引”发散,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工具,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在语文课程里,语言运用与思维活动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应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思维的引导,以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言文简洁凝练的文字中往往蕴含大义,需要教师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或由此及彼,或对比关联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培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如教《项羽之死》一文,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由此,学生对不同诗人的观点进行审辨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文言文简练的文字中也有分明的脉络,因此,引导分析文章的脉络,学习文章缜密的构思,可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如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思路:第一部分写行刺缘起,第二部分写行刺准备,第三部分写廷刺秦王,第四部分写故事结局,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可从其清晰的脉络中领悟作者严谨的思维,久而久之,可促进自己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从“深挖体悟”拓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内容主要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高中所选的文言文,富含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仅有姓氏名号、职官、乐律、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丰富的知识,还有反映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的内容,如《赤壁赋》中苏轼虽被贬黄州,却能从自然中得到解脱的乐观旷达;《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虽有不得重用的不平,但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明大义……因而,作为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的课堂,应重视通过文言文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没有重视文言文中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没有重视文言文对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把文言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课,忽视了文言文的思想文化精髓。这种课堂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观念,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
  首先,挖掘补充,丰富文化知识。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些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认识。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涉及古代座次礼仪,教师应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再引导学生由座次的安排看人物的性格,学生就不难看出项羽、刘邦的性格以及他们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及处境。
  其次,涵泳体悟,领会文化精神。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悟,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如读《师说》学生懂得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读《离骚》,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让年轻的心灵肃然起敬;读《项脊轩志》,归有光深挚的骨肉亲情让人久久沉浸其中……这些文言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熔铸着古老民族的精魂,上课时应重视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涵泳体悟,领会精神内涵。这样就能为学生传承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人格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之下,我们要改变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通联:福州市闽清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期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报纸
去年夏天,距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收到一个女生的留言,她说马上要高考了,但是很矛盾,不知道究竟是跟喜欢的人去x大,还是去自己喜欢的C大。
有读者曾对我说过备战考研时的辛苦,每天五点钟起床,十一点才睡,花十几个小时泡在自习室里,一日三餐都叫外卖,一边吃一边盯着课本背单词,生怕失去一点时间。她为此做了一个郑
20世纪末,借助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春风,《边城》走进了中学语文教材。虽节选内容几经调整,而且始终作为自读课文编选,但依然激起了教育界极大的研究热情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在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中也不乏新颖深刻的见识和独特的教学实践及建议,但就笔者教学经历及大量课例观察所看,《边城(节选)》在文本阅读、文本解读及文本教学过程中不免存有很多偏离实际甚至相互抵牾之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现行人教版《边城
小组合作作为当今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推崇的一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高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科目,教师要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分析,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在进入到高中以后,在思想和身体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小组合作的目标是
化学课整体优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辽源五中王德谦不同的教学思想,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需求的是改革那种僵化的模式,探讨体现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优化的教学模式。我校1988年提出“整
看起来,他全身都不对劲儿,全身都在发怒。厚厚的嘴唇、深陷的眼窝、肥大的耳朵。而主要的,他是个新生!放学后,二年级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在课后打了这个新生,为了不让人发现,他们是在
中国自有诗就有渔,先民创画就画鱼,而把画与诗合成题诗画则起于隋唐,盛于两宋。作为鱼文化的一枝,无论是诗画渔事渔翁,还是直画活鱼,大都是画展美景诗传神韵,文图并茂两相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