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探析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建筑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建筑设计不断翻新,各种体型复杂、内部空间多变的复杂高层建筑大量涌现。研究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随着这几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建设者开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多样化。据统计,中国每年建成体型超限高层建筑达100多栋,且数量会越来越多。建筑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建筑设计不断翻新,各种体型复杂、内部空间多变的复杂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其结构一般是不规则的,有些是特别不规则的。从震害经验来看,这是非常不利于抗震的因素。而另一方面是我国60%以上的地区需要考虑抗震设防。这些因素使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现实中面临许多难点。本文重点探析高层建筑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要求了解性态与非线性反应之间的关系,选择适用于地震危险性的地面运动和场地反应,选择适宜的非线性模型和分析方法,通过评审专家审查并进行性态监控等。
  一、性态准则及设计目标建议
  国内一些高层建筑物的设计和分析,超出了规范中的传统设计方法,如按常规设计有可能作出偏弱和不经济的结构设计。因此,基于性态的设计原理在工程设计中来越得到重视,基于性态的方法要求设计者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形成的性态反应做出评价。对于超高层的建筑则必须采用基于性态的方法,以证实该建筑满足抗震性能,且其设计必须经专家组审查。基于性态的设计包括:
  第一,选择多个重现期水准;
  第二,以选定的性态水准相对应的界限值为标准,对构件和建筑物的变形进行评价;
  第三,计算与这些重现期对应的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反应;
  第四,利用"能力设计原理"对构件进行评价,保证不出现非延性失效方式。
  分析方法、模型化方法与结构性态本身的随机性,会在预测建筑物反应的过程中引入不确定性。基于性态的设计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即对输入的地震地面运动进行组合;经分析预测结构的反应;建筑物的真实性态之间所作的协调将会取得阶段性的持续改进。相对于传统的规范方法,高层建筑的性态设计方法是一个重要改进,能使设计者和业主更深入了解建筑物在地面运动下可能形成的反应。
  高层建筑基于性态的设计应突破传统规范设计方法。除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时。尚应考察正常使用水准评价和倒塌水准评价。正常使用水准评价是指,在重现期约为50 a的地震下只出现可忽略的损伤。要求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反应状态。而倒塌水准评价是指,在重现期接近2 500 a的地震水准预计会发生的最大地震振动下防止倒塌。并能证实:所有延性结构构件中的非弹性变形需求均小于其变形能力;在具有非延性破坏模式的部件中,力的需求不小于其名义强度;同时对超高建筑物和复杂建筑物可能要求设计者证实起控制作用的构件在中等地震振动下仍保持弹性。
  经济地完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包括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刚度要求、变形要求和强度要求,且每项要求中都混合有施工可行性等问题。
  二、场地反应及地基效应
  对于硬、软岩石场地,基岩运动的场地放大效应通常较小,在危险性评价中可忽略不计。对于密实土和软土场地,确定地震需求的更完善的方法是完成一项场地反应考察。其中,基岩振动靠竖向传播的剪切波经非线性土层向上传递。当前,正在形成模拟从断裂到场地的整个波动传播过程的精细全面的三维方法。对于建在较软土层上的具有深埋实体基础或基础结构的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是在给出地震动在地基层中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后,找出更适合用于建筑物的设计的地震动。另外"基础地震动"有可能明显不同于地震危险性评价所预测的自由场地地面运动。场地反应研究还应识别边坡的稳定性、土壤液化的可能性及其它地震地质危险等。
  场地的土层和建筑物的基础形式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和性态。这其中包括:改变在自由场地处或某深度处预测的对建筑物的地震输入;对土--基础--建筑物体系形成附加柔度和阻尼,这将延长建筑物的周期并减弱地震需求。这些效应在软土场地上更加明显。此外,由于建筑物下面土层中总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评价土壤性能时总要考虑变异的影响。对一幢高层建筑而言,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反应具有显著作用。建筑物在一次地震中的侧向挠度会比其基础的平移大很多,故基础体系的水平变形常可忽略不计。但是,因土壤基础的可变形性在建筑物基底形成的较小转动,却能导致建筑物顶端的显著侧移。故在分析和设计中应考虑这种可变形性。
  土--结构相互作用用来描述基础和土层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土壤--基础体系在滑动和转动中具有一定的质量和可变形性;
  第二,地震能量经地基基础传入上部结构,同时结构中的震动能量会传入地基,并由地基以及从基础经应力波的形式外幅射而耗散;
  第三,传入建筑物的地震地面运动受基础的埋深和刚度的影响。在结构抗震实践中,有时土壤的非线性性能有时会成为一个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并应考虑到土壤在大应变下的应变软化和附加滞回阻尼。
  对于高层建筑,基础通常是实体的,并具有相当大的埋深,而且在主塔建筑的基础和周围裙房基础还可能设在不同的深度。此时经基础传至上部结构的地震动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某些层状土中,这种特点有可能会对传入建筑物的地震运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建筑物被这种环境下的基础运动所激励,应恰当估计结构不同基础下的地面运动。当表层土不佳且软时,基底运动和自由场地运动的差异将最为突出。由于土的离散性比较大,以及在定义土壤参数和如何把它们与模型化假定等问题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故结构工程师应谨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采用正确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三、基于变形的设计原理
  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中,变形是起控制作用的参数。由于性态以损伤程度为标志,损伤又与构件和体系的变形程度相关,必须提供足够的强度来防止过度的非弹性变形。另外,那些在达到最大强度时不具备屈服后变形能力的构件则不允许经历非弹性变形。因此对这类构件应使用基于力的验算方法。建筑物的总位移只能对建筑物的性态作定性评价。层间位移角是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步长内两个相邻楼盖的相对水平位移角,但在高层建筑中是把每层的这些相对运动看作刚体位移和剪切变形角引起的分量来评价。同时应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与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   非弹性的构件变形是评价延性构件的结构性损伤及结构性倒塌趋势的基础。评价一般是通过在一个时点比较逐个单一部件的变形需求与容许值来完成的。而容许值应以所提供的结构性构造以及并存的构件力为依据。
  四、结构分析及模型化方法
  在此引入高层建筑结构构件模型化的基本原理,对每一类构件的分析都要建立一个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表征结构的平动和扭转效应。建筑物的数值模型应细化到足够的程度,以考虑影响建筑物反应的结构性构件和非结构性构件的交互作用。此外,对"正常使用水准评价"和"倒塌水准评价"可以建立不同的模型。
  在建筑物的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其刚度和质量对建筑物的动力反应作出贡献的所有结构性构件和非结构性构件。对只承担重力荷载的结构体系,特别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将明显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性态,也应包括在数学模型中。设计者应在"抗震设计基本资料"中记录下分析中使用的构件模型的基本技术信息。并应能重现构件在相关物理试验中的力--变形关系。
  五、弹性分析及非线性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是高层建筑常用的两种弹性分析方法。弹性分析适用于每个结构构件的需求都小于它的名义强度。弹性分析通常用于"正常使用水准评价"。 使用反应谱法分析时,必须有足够多的振型参与,以便至少让地震动沿每个主轴输入建筑物的总质量的90%参与进来。反应时程分析时,构件应验算保证在分析的每个时间步长内,从未乘系数的重力荷载和地震荷载效应获得的需求都小于名义抗力。在一个时间步长内对于一个给定的作用计算名义抗力时应考虑同时存在的其它作用。
  反应谱法不是完全的动力法,地震动对结构的作用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反应谱法求出的只是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同时只能用于线弹性结构分析,不适用于非线性结构分析。地震作用产生的强烈响应,往往会使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需要采用非线性分析,对于倒塌水准一般是非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对于倒塌水准评价是必要的。分析中应考虑二阶效应,不需要考虑偶然性扭转。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时,在地震地面运动作用前就必须先行引入建筑物承重结构在重力荷载下的初始应力状态。在分析的每个时间步长内,应通过验算保证构件从不乘系数的重力效应和地震荷载效应得到的需求均小于对应的抗力。延性作用的抗力用构件的变形表达;非延性作用的抗力用力的形式表达。不论哪一类作用,在给定时间步长内对一个给定作用(例如弯曲)计算抗力时,都应考虑在该时间步长内同时存在的作用(例如轴力与剪力)。
  六、抗震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可分为计算、构造、概念设计三部分。一般结构工程师都重视计算和构造两个方面,而常常忽视概念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总结大震灾害经验中发现:对结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非常重要。然而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往往在严格的规范规定和一体化的程序设计中被淡化了。历次地震表明:如果概念设计不利于抗震,那么不论计算多"精密"也常常无济于事;如果概念设计非常成功,建筑物往往能承受大大超过计算时的抗震烈度而安然无恙。如1972年尼加拉瓜马那瓜地震中,18层高的美洲银行尽管抗震计算仅按0.05g加速度,但在0.35 g加速度的强烈地震后,经局部修复还可继续使用至今。这就是得益于结构概念设计的成功。从工程安全、经济出发,妥协让步不是无底线的,结构师面临的难点就是如何守住结构不规则的底线。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对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作了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规定,并作了诸多定量的限制,使得抗震概念设计在工程应用中能更具体更明确地落到实处 本文主要从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则性条款为切入点讨论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多种不规则性,若结构方案中仅有个别项目超过了条款中规定的 "不宜"的限制条件,此结构虽属不规则结构,但仍可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但结构方案中有多项超过条款中规定的"不宜"的限制条件,则此结构属特别不规则结构,应尽量避免;若结构方案中有多项超过了条款规定的"不应"的限制条件,则此结构属严重不规则结构,这种结构方案不应采用,必须对结构方案进行调整。在设计过程中,结构师应该对结构的不规则性有深刻认识,几何形状的变化、荷载传递途径的突变、承载力和结构刚度的非连续性变化,甚至是非结构构件布置不当都有可能是结构不规则性的原因,特别是对规范中没有提到的不规则性,更要注意识别其危害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或加以避免。结构师对结构地震反应应有充分的认识,结构师应不断积累震害资料和经验,总结抗震设计经验,提高寻找结构方案中不规则特性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中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使用不常用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体系,或超出了现行规范的高度限制。由于现行建筑规范的传统性条款限制性过强,导致超出了规范传统性条款限制条件的设计。可行的方法是使用基于性态的设计,现有的技术及经验也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基于性态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规范设计方法,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截面尺寸及构造要求,从而能够深入的把握高层建筑的性态,对其性能和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基于性态的设计将会随工程设计的实践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晏致涛,李正良等.高层建筑结构体型的抗震性能模糊综合评判[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
  [2] 谭克艰,曹晖,毛沂.建筑设计专家决策设计系统模型框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8,(11).
  [3] 郭剑飞,杨育人,朱卫新.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技术,2009(10).
  [4] 蒋晓燕,谢建民.某高层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0(11).
其他文献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
你是否曾经在十字街头踯躅,对面吹来好大的风,你的心中还依然存有那片温暖的阳光地带吗?希望你能有“我选择,我负责”的勇气,果敢地面对360度的人生,执著地向前走,在属于你自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阅读的特殊性、数学阅读与提高学习能力的关系、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改下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做了探索和实践,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关键词】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 教学实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是一种语言,而且是高级语言。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也不例外,这
2008年全国卷Ⅰ理科21题是数列、平面向量与圆锥曲线在符号层面上的整合问题,之所以这样说的缘由是因为在剥去覆盖于表层的数列、平面向量的面纱后,深入挖掘此题并寻求题目最
父母只有挖掘、珍视和学习孩子纯洁无瑕美,才能胜任培养和丰富孩子多彩的成熟美的重任女儿天生大嗓门。从上小学起,几乎每天放学都是人没到声先到。在父母面前,孩子再大也是孩子
近些年,前所未有的发展促使中国企业也开始放眼海外,大型海外并购交易陆续展开。作为企业核心人物的CFO们怎样在这些跨国并购中体现自己的角色和价值呢?第一,CFO要深入、全面
孩子呱呱落地,给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但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父母的肩上。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无数年轻父母所关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跟孩子站在同
南半壁店村位于北京东南,隶属顺义区李桥镇,北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地理条件的便利和机场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得这里迅速成为农民工聚集地。据最近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这里的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工程的灵魂,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收益和企业的声誉。结合园林假山工程和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特点,总结了假山的施工工艺过程以及施工要点,提出园林假山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为其他假山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假山工程,置石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 前言  假山,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他景观元素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
一、当前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工作情况,即办这次研讨班的背景。 1.劳动系统检验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七五期间全国劳动系统检验所的人数,从1986年的5236人发展到1990年底的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