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以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配置合理化以及优化减轻华北一带区域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为目标的伟大工程,也是部分北方城市缓和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措施。整个中线工程中的主要水源区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区域,这其中包含着陕西、河南、湖北这三个省的五个地区,正因为中线工程的牵涉广、作用强,所以对其水源区水质的保护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作水源区水质现状以及探讨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
认清水源区的水质现状并增强水质保护与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关乎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与否,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紧紧相连,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其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以下即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各个流段水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并通过水质现状探讨更深的水质改善建议。
一、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域概况
要想做好水源区的水质调查,明确水质现状,首先应当对中线工程的具体范围进行准确了解。本文所探讨的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是指自丹江口水庫实施扩容措施后,在其沿线开始进行的引水工程。经过的河流流域主要包括唐白河流域,江淮分水岭流域,所跨越的河流包括了黄河、淮河、海河。所流经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40多个城市[1]。其中,丹江口区域既是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又承担着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将水质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完善的重点,立下为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使命做出阶段性贡献的目标。
二、水质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一)水环境恶化,动植物品种锐减
这里所指的水环境恶化,主要是指河流和溪水发生断流现象的频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影响到河水或溪水中的鱼类和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另外,在中线工程的周边区域由于农民居民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得一部分经过雨水淋溶的含有农药的雨水流入河道中,影响河水的自净能力。另外,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破坏了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则会连锁影响到多个动植物环节的生存。最终导致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除了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由于人为原因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也是引起水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中线工程中,比较典型的人为生态破坏带来的水质问题是周边沿线的垃圾场建造。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带动了沿线区域的发展和变动,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沿线流域产生,基于快速处理垃圾的目的,大规模的垃圾场出现在中线工程的沿线流域。由于垃圾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大一部分化学制剂,且不同类型的垃圾本身在分解过程中就会对周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域造成污染。进而使得中线沿线区域的水质和整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2]。
(三)水土流失现象对水质的影响
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的减少和匮乏,失去了森林的防护作用,水土流失现象就会加重,进一步会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在洪灾爆发后,河道容易被所带来的泥沙堵塞形成淤积,长期的淤积现象会影响水质的纯度。
三、水质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和维护好整体生态环境
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环境,是搞好水质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依靠沿线的政府和重点流域区域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管理制度来实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建设应当本着改善水质、保护水源的目标,抓住建设工作的要点。即加大绿化力度,扩大森林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从生态环境的环节和链条上来看,森林资源的建设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因素。同时,也是针对上文提到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防治措施。另外,在水源环境的改造上,应当着力加大沿线周边区域的水源保护区建设力度。将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和水域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工作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3]。另外,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持续进行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政府或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水质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的维护管理体系,来促进水质保护工作的落实执行。
(二)优化垃圾处理方式,减低垃圾场的污染影响
对于已经兴起和发展的沿线产业,为了减少其垃圾废弃和处理对水质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工程的覆盖水源范围,对垃圾成的点位进行合理分析,对较容易产生严重污染或垃圾场设立密集度过大的区域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在不影响垃圾处理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减低垃圾场的设立密度,首先从直接影响因素方面实现水质的保护。另外,对于具有重要实用功能的垃圾场而言,为了减低垃圾污染的影响,可以考虑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优化垃圾处理的流程,尽可能缩小垃圾处理流程中需要经过中线工程沿线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并聘请专业的处理技术人员加入工作团队,提高垃圾处理工作的效率和技术含量。另外,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还是为了将处理过的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小,使其最终排放后,不会对沿线水质造成过大的不利影响。
(三)通过合理的分析,提出水质优化和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上文已经提到,造成水质污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功能改造的角度进行水质污染的防治外,技术人员还应当立足于水质污染工作治理的本身,开发和研究先进的水质优化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在内外兼备的治理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对水质本身进行优化和改造的干预,使得水质优化工作的开展尽快取得相应的效果[4]。技术的引进,使得南水北调工程的治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并能通过技术支持保障治理工作的质量,是非常可取的一种水质治理措施,可以为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持续推进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四、结束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牵涉的区域多为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且经济水平发展较迅速的地区,其工程量大、作用性强,更需要良好稳定的水源区水质来保障中线工程的持续顺利实施,而水质保护同时也是一项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任务,这需要多方的配合、努力,实现水源区水质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继而保证中线工程的稳定实施,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16-16518.
[2]朱锐,陈青,冯晓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22):59-61.
[3]林明利,李宗来,张桂花等.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水量变化特征及城市供水应对措施建议[J].给水排水,2016(04):9-13.
[4]施建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2):1-3.
(作者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
认清水源区的水质现状并增强水质保护与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关乎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与否,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紧紧相连,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其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以下即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各个流段水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并通过水质现状探讨更深的水质改善建议。
一、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域概况
要想做好水源区的水质调查,明确水质现状,首先应当对中线工程的具体范围进行准确了解。本文所探讨的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是指自丹江口水庫实施扩容措施后,在其沿线开始进行的引水工程。经过的河流流域主要包括唐白河流域,江淮分水岭流域,所跨越的河流包括了黄河、淮河、海河。所流经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40多个城市[1]。其中,丹江口区域既是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又承担着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将水质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完善的重点,立下为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使命做出阶段性贡献的目标。
二、水质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一)水环境恶化,动植物品种锐减
这里所指的水环境恶化,主要是指河流和溪水发生断流现象的频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影响到河水或溪水中的鱼类和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另外,在中线工程的周边区域由于农民居民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得一部分经过雨水淋溶的含有农药的雨水流入河道中,影响河水的自净能力。另外,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破坏了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则会连锁影响到多个动植物环节的生存。最终导致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除了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由于人为原因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也是引起水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中线工程中,比较典型的人为生态破坏带来的水质问题是周边沿线的垃圾场建造。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带动了沿线区域的发展和变动,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沿线流域产生,基于快速处理垃圾的目的,大规模的垃圾场出现在中线工程的沿线流域。由于垃圾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大一部分化学制剂,且不同类型的垃圾本身在分解过程中就会对周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域造成污染。进而使得中线沿线区域的水质和整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2]。
(三)水土流失现象对水质的影响
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的减少和匮乏,失去了森林的防护作用,水土流失现象就会加重,进一步会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在洪灾爆发后,河道容易被所带来的泥沙堵塞形成淤积,长期的淤积现象会影响水质的纯度。
三、水质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和维护好整体生态环境
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环境,是搞好水质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依靠沿线的政府和重点流域区域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管理制度来实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建设应当本着改善水质、保护水源的目标,抓住建设工作的要点。即加大绿化力度,扩大森林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从生态环境的环节和链条上来看,森林资源的建设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因素。同时,也是针对上文提到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防治措施。另外,在水源环境的改造上,应当着力加大沿线周边区域的水源保护区建设力度。将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和水域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工作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3]。另外,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持续进行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政府或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水质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的维护管理体系,来促进水质保护工作的落实执行。
(二)优化垃圾处理方式,减低垃圾场的污染影响
对于已经兴起和发展的沿线产业,为了减少其垃圾废弃和处理对水质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工程的覆盖水源范围,对垃圾成的点位进行合理分析,对较容易产生严重污染或垃圾场设立密集度过大的区域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在不影响垃圾处理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减低垃圾场的设立密度,首先从直接影响因素方面实现水质的保护。另外,对于具有重要实用功能的垃圾场而言,为了减低垃圾污染的影响,可以考虑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优化垃圾处理的流程,尽可能缩小垃圾处理流程中需要经过中线工程沿线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并聘请专业的处理技术人员加入工作团队,提高垃圾处理工作的效率和技术含量。另外,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还是为了将处理过的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小,使其最终排放后,不会对沿线水质造成过大的不利影响。
(三)通过合理的分析,提出水质优化和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上文已经提到,造成水质污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功能改造的角度进行水质污染的防治外,技术人员还应当立足于水质污染工作治理的本身,开发和研究先进的水质优化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在内外兼备的治理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对水质本身进行优化和改造的干预,使得水质优化工作的开展尽快取得相应的效果[4]。技术的引进,使得南水北调工程的治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并能通过技术支持保障治理工作的质量,是非常可取的一种水质治理措施,可以为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持续推进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四、结束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牵涉的区域多为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且经济水平发展较迅速的地区,其工程量大、作用性强,更需要良好稳定的水源区水质来保障中线工程的持续顺利实施,而水质保护同时也是一项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任务,这需要多方的配合、努力,实现水源区水质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继而保证中线工程的稳定实施,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16-16518.
[2]朱锐,陈青,冯晓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22):59-61.
[3]林明利,李宗来,张桂花等.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水量变化特征及城市供水应对措施建议[J].给水排水,2016(04):9-13.
[4]施建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2):1-3.
(作者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