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低温冷害与气象要素变化的时空分析

来源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之一,频发的低温冷害对该区域的冬小麦种植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大范围地监测冷害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气象成因,利用2005–2015年来源于气象站点的逐日最低气温和MODIS的NDVI和FPAR数据,结合逻辑回归模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低温冷害监测模型,并分析了2011–2020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冷害的时空变化.将其与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气象要素对冬小麦低温冷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20年冬小麦冷害的危害性逐渐降低,且冷害发生高概率、高频区域由北向南移动.同时,气象要素对冬小麦受害程度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为热量、降水和日照时长,但这些要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The Huang-Huai-Hai Plain is one of the typical agri-ecosystems in China, which suffers from cold dam-age frequently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the occurrence of cold damage in an effective and large-scale manner, and to determine their meteorological causes, this paper collected low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of MODIS from 2005 to 2015, and constructed a monitoring model of cold damage to winter wheat in Huang-Huai-Hai Plain based o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is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cold damage of winter wheat in Huang-Huai-Hai Plain from 2011 to 2020,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ascertain how they affect cold dam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 from cold damage in winter wheat has been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2011 to 2020, and the cold damage areas with high probability and high frequency are moving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with the greatest impacts on the degree of cold damage from stronger to weaker are heat,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whose influence has spatial variability.
其他文献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本文在阐述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1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其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①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改善了碳排放绩效,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均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平稳增长模型测算2020-2050年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经济最优增长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各省区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并探讨减排情景对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减排情景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而促进实现碳达峰;②基准情景和自主减排情景下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未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达峰情景碳减排量最大;③减排情景能够提高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的公平性,且提前达峰情景的效果最佳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
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能源和粮食问题非常突出,研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 表明:①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基本处于稳定的高水平耦合状态,2010年由初级协调转变
论文分析了河北省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采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河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减排路径做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终端能耗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复杂的函数关系,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处于正相关阶段,尚未到达碳排放生态拐点,没有形成EKC曲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阶段还没有到来;(2)通过碳排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模型发现,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对碳排放贡献最大;改变能源结构使煤炭占比逐年下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另外,
价格工具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与降低食物生产用水压力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1781户微观家庭的记账式调研数据,构建了2-Step QUAIDS食物需求系统模型,估计了中国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之上,模拟了不同价格方案对膳食结构和水资源需求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将持续以肉类消费占比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一方面,这种变化将进一步推升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水资源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对当前消费占比本就偏低的蔬菜以及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其他食物的挤出,居民膳食结构的失衡程度将进
本文针对埃塞俄比亚降雨的时空分布建立了随机日降雨模型.首先使用具有模拟年分量(AY)的马尔科夫链模型(MCAYM)来模拟日降雨的发生过程,模拟效果较为理想.然后,结合发生过程模型和数量过程模型,我们开发了马尔科夫链模拟年降雨的威布尔模型(MCAYWBM)、马尔科夫链模拟年降雨的对数正态模型(MCAYLNM)、马尔科夫链模拟年降雨的混合指数模型(MCAYMEM)和马尔科夫链模拟年降雨的伽玛模型(MCAYGM).通过从埃塞俄比亚国家气象局(ENMA)的21个气象站获取每日(198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极为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本文依据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620份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以电折水”方法计算现状水价,应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灌溉水价对灌溉用水量的门限效应,并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建立两阶段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函数.研究表明:①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现状灌溉水价偏低,为0.35元/m3,现状灌溉用水量比灌溉定额高61.01m3/亩,说明水价有提升空间;②灌溉用水需求价格曲线拐点对应的水价门限值为0.33元/m3,低于拐点时弹性系数为-0.21,高于拐点时弹性系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
研究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对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典型区域401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微观层面的农村家庭普惠金融指数,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探索了风险预期在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的代际差异.结果 表明:①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普惠金融通过中介变量风险预期间接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风险预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③新生代农户和老一代农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