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重视农村经济结构的完善。但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出现一道鸿沟,贫富差距明显在加大,这使得改革发展的大局遭到破坏,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创造却不能让他们享受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意义作一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立足于城乡结合,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农村人口的优势,进而带动全国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和经济惯性使得当前农业农村经济仍得不到发展。为此,党和国家在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剂猛药,也是一项根本措施。本文将通过对农业农村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当前问题所在,最后给出措施。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却总是遭遇挫折和困境。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经济数据,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只有1978年到1984年这7个年头是发展迅速的,这六年取得的成果显著,城乡收入的差距降低到了1.7:1。但是到了1985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趋于停顿,工业的发展开始迎来一个高潮,持续到今天。由于政策的导向,农村经济持续停滞,就出现了今天这种贫富差距巨大的状况。
尤其是在1997年到2003年,我国农民的年收入持续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这物价水平高居不下,变相降低农村的生活水平,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比1。由此“三农”问题从那几年起都发布在国务院一号文件内,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始重视农村经济问题,但是这仍是一些体制能的小修小补,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不可避免的扩大到了4比1的地步。
(二)小农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矛盾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再一次重造了我国的小农经济。在当前的农村中,存在着两亿多个生产单位,农业就业人口占据全国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但是在同期,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却不到10%。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小农经济遭受到重大打击,农民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政策的导向性不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小农经济体系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立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足,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我国的小农稍显缺乏判断,使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科技水平低下
长期的小农经济虽然满足了广大农业就业人口的需求,但是小农经济在科技创新和推广方面则稍显不足。农民的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一整块的土地往往被分割为数个部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的开展,机械化根本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个体小农根本无法负担大型机械的费用,成本高昂,只能购买小型机械。这样的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传统的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经济结构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
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虽然在数量上不少,但是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做的不足。这是由于我国农业投入资金低,农民的技术培训也做的不到位。这两方面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解决农村经济问题
(一)改变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从微观层面来看,党和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通过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工业化,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生产方式同城市以及市场体系相结合。通过推进制度创新,使我国农村中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体系趋于健全。在农业人口的管理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后,我国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农民成为市民也能增加城市劳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为了改变过去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结构和框架,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
1.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的城市农村双重户籍管理制度给城乡间人口的流通带来巨大问题,但是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惯例和法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乡之间的经济待遇方面做到一致也是当前需要改革的重点。这是加大对农业经济投入的一项关键措施,也是把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民共享。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主体仍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体制仍具有其可行性,尤其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的情况。但是当前这一制度有必要进行改革,改革的中心就是明确土地支配权和使用权。我国农村中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民,农民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如此,进程的农民可以将土体承包给其他农户。这能够使农村土地得以集中,实行大机械集中作业生产,而且进程农民可以有资金进程创业和发展,一举两大。
3.建立城乡间的就业管理制度。就业管理涉及到就业福利、最低工资以及失业保障,建立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待遇。另外,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管理体制时需要同时配套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取消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斥性措施,以保障农工的合法权益。
4.建立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取消歧视农民工的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最后手段,建立完善的、全民的教育体系课加强社会珍贵。加大对农村人口的教育财政投入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的手段,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政策时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金都补贴到工业建设当中,造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现如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
1.改革分配体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当前政府需要调整整个国民收入分配,尽可能的把可支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当中,统筹安排资金使用,杜绝腐败。在资金补贴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免税、贷款优惠以及直接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引导资本对农村的投资。
2.鼓励农民加大投资。当前我国的高储蓄率表明我国居民在剩余资金方面使比较充足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储蓄的观念尤其明显。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投资,把这些剩余的资金用来投资,以获得回报。
3.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增加农业信贷规模,降低农业信贷条件。政府应该提供一些资金作为农业信贷的担保,充分挖掘农村的经济潜力。除了完善信贷体系之外,政府应当房款民间信贷行业,民间资本更具有活力,促进民间资本的流通。
四、结语
通过制度创新,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必然获得新一轮的增长。在制度创新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首要任务,城乡一体化作为城镇化的前奏,对于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我国当前经济赢得新一波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沈亚军.WTO与“三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3).
[2]益盛.为入世后“三农”问题寻找答案[J].决策探索,2002(8).
[3]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N].学习时报,2003.
[4]李敏.新阶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3.
关键词: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立足于城乡结合,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农村人口的优势,进而带动全国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和经济惯性使得当前农业农村经济仍得不到发展。为此,党和国家在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剂猛药,也是一项根本措施。本文将通过对农业农村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当前问题所在,最后给出措施。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却总是遭遇挫折和困境。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经济数据,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只有1978年到1984年这7个年头是发展迅速的,这六年取得的成果显著,城乡收入的差距降低到了1.7:1。但是到了1985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趋于停顿,工业的发展开始迎来一个高潮,持续到今天。由于政策的导向,农村经济持续停滞,就出现了今天这种贫富差距巨大的状况。
尤其是在1997年到2003年,我国农民的年收入持续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这物价水平高居不下,变相降低农村的生活水平,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比1。由此“三农”问题从那几年起都发布在国务院一号文件内,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始重视农村经济问题,但是这仍是一些体制能的小修小补,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不可避免的扩大到了4比1的地步。
(二)小农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矛盾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再一次重造了我国的小农经济。在当前的农村中,存在着两亿多个生产单位,农业就业人口占据全国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但是在同期,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却不到10%。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小农经济遭受到重大打击,农民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政策的导向性不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小农经济体系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立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足,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我国的小农稍显缺乏判断,使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科技水平低下
长期的小农经济虽然满足了广大农业就业人口的需求,但是小农经济在科技创新和推广方面则稍显不足。农民的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一整块的土地往往被分割为数个部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的开展,机械化根本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个体小农根本无法负担大型机械的费用,成本高昂,只能购买小型机械。这样的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传统的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经济结构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
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虽然在数量上不少,但是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做的不足。这是由于我国农业投入资金低,农民的技术培训也做的不到位。这两方面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解决农村经济问题
(一)改变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从微观层面来看,党和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通过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工业化,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生产方式同城市以及市场体系相结合。通过推进制度创新,使我国农村中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体系趋于健全。在农业人口的管理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后,我国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农民成为市民也能增加城市劳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为了改变过去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结构和框架,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
1.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的城市农村双重户籍管理制度给城乡间人口的流通带来巨大问题,但是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惯例和法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乡之间的经济待遇方面做到一致也是当前需要改革的重点。这是加大对农业经济投入的一项关键措施,也是把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民共享。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主体仍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体制仍具有其可行性,尤其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的情况。但是当前这一制度有必要进行改革,改革的中心就是明确土地支配权和使用权。我国农村中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民,农民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如此,进程的农民可以将土体承包给其他农户。这能够使农村土地得以集中,实行大机械集中作业生产,而且进程农民可以有资金进程创业和发展,一举两大。
3.建立城乡间的就业管理制度。就业管理涉及到就业福利、最低工资以及失业保障,建立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待遇。另外,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管理体制时需要同时配套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取消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斥性措施,以保障农工的合法权益。
4.建立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取消歧视农民工的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最后手段,建立完善的、全民的教育体系课加强社会珍贵。加大对农村人口的教育财政投入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的手段,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政策时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金都补贴到工业建设当中,造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现如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
1.改革分配体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当前政府需要调整整个国民收入分配,尽可能的把可支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当中,统筹安排资金使用,杜绝腐败。在资金补贴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免税、贷款优惠以及直接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引导资本对农村的投资。
2.鼓励农民加大投资。当前我国的高储蓄率表明我国居民在剩余资金方面使比较充足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储蓄的观念尤其明显。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投资,把这些剩余的资金用来投资,以获得回报。
3.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增加农业信贷规模,降低农业信贷条件。政府应该提供一些资金作为农业信贷的担保,充分挖掘农村的经济潜力。除了完善信贷体系之外,政府应当房款民间信贷行业,民间资本更具有活力,促进民间资本的流通。
四、结语
通过制度创新,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必然获得新一轮的增长。在制度创新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首要任务,城乡一体化作为城镇化的前奏,对于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我国当前经济赢得新一波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沈亚军.WTO与“三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3).
[2]益盛.为入世后“三农”问题寻找答案[J].决策探索,2002(8).
[3]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N].学习时报,2003.
[4]李敏.新阶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