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及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并总结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并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完成项目为培养主线,以师徒制为培养模式,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依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践结果显示,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承接性,同时也有助于专业建设的完整性。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师徒制;项目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11-03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确立了应用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是新生事物,即不能套用原来本科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搬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找出适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意见》不仅确立应用型高校的地位,还对应用型高校职能进行了界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学界在其重要性、理念、路径和模式本身等进行积极探索。
  在我国,近年来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一定的探索。孙卫东(2019)指出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陈涛(2018)、周树银(2019)等研究也显示四年制应用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张文宣(2019)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该符合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或“成果导向教育”。安达等(2019)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遵守CDIO倡导“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主的培养理念”。乔秀丽(2019)提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政、校、企”三方联合的培养模式。陈永乐(2019)将“现代学徒制”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李雪(2019)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黄金侠(2019)则认为“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体系”构成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典型代表为德国。德国高校主要以应用型大学为主的“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除综合大学之外的第二大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德国工程师培养的摇篮”,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科学委员会称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2016年的统计显示,德国各类高等院校共有445所,其中应用科学大学264所,占德国高校总数的59.3%。其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实践训练,使其成为在某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虽然国外有德国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国内也有相关文件作为指导,但应用型本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各种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层出不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践与研究。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前3个含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与政策解读。这是教师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层面可以解决的就只有第4个内容。即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除此之外,在制定培养目标过程中教师也有一定的参与度。因此,本文仅从培养目标及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应用型本科在我国是刚刚出现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认识并掌握新生事物是有个过程的。因此,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应用型本科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认识和掌握这个新生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应用型专业特色不明显
  国家将应用型本科从普通本科单列出来,主要是想通过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师,直接可以用于工程人才或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非科研人才。但基于普通本科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大部分院校仅仅停留在培养目标书面文字的改变,教师授课方式、培养方式都没有体现出国家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国家要求的战略目标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型特色不明显。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方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差异较大,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培养不能无缝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的大背景。
  (二)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师,技术工人等此类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掌握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技能。这是他们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可知,学生是工厂提前定制的,即学生是工厂计划毕业后需要的人力资源,而且是对口的资源。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被直接安排在工厂相应的岗位进行提前实习与学习,并有相应工作岗位老师带。这种培养模式有点像我国的定向培养生。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从普通本科转型的应用型高校缺少相应的配套工厂与相应的实验室,更不用说相应的岗位和老師手把手教的这种机会。虽然开设一些实训课程,但距离实际工程应用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三)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一定非常注重各个课程之间联合应用,而非各个学科课程的单独知识掌握情况,当然单独掌握也是比较重要的。但基于普通本科培养模式转型的应用型本科大部分还是基于普通本科的培养思路,课程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衔接与应用综合设计。这对应用型本科培养也是个比较致命的伤害。而自己完成这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对于基础知识较弱、融汇能力较差的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四)课本知识相对陈旧
  由于实际工程一般都是紧跟科技的发展与政策导向。但教材的出版是有周期性的,很多现实工程中已经应用比较多的技术及知识在课本中并不及时体现。这导致应用型本科培养成果与预期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建筑学课程的内容中,砌体结构在现代社会建设的比例非常低,但在教材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时效性。如建筑学这门课程中,里面涉及大量的砌体结构的知识,但这种结构类型在现代建筑中基本被边缘化了。这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与一流的普通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入学考试成绩偏低,学习习惯不是特别良好,学习目的性也不太明确。加上应用型培养本身存在的定位问题,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自己的定位、将来的工作前景等均不是特别清楚。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应用型本科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六)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具优势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的主要差异是工程实际动手能力,而与专科比是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目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是理论功底和普通本科相比较弱,而实际操作能力弱于专科培养的人才。这样导致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具优势。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七)教师教学能力未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要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没有经过工作的历练与打磨。这样教师也不知道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也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也严重制约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上七方面的问题,项目组开展了“基于项目与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工程实际中的各个职业需求出发,重新梳理了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以一个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课程设置围绕工程项目从初期策划到最后的运维整个过程进行设置。课程设置在注重理论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知识的系统化、知识之间的协调性和知识应用中的举一反三能力。在此基础上,遵从自愿及选拔想结合的原则,选取一部分同学组成专业比赛组、科研小团队、创新小组等进行分类培养实践。这些小组培养均是基于完成项目为培养主线,通过教师的手把手教、撰写操作实训指导手册、录制指导视频、模拟实际工程施工现场与校外合作联合培训等师徒制式培养模式,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以项目完成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解决培养特色问题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首先梳理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职位可能,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主线,将可能从事的职业需求的能力与理论课程进行对接,将理论课程重构。围绕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课程设置,以完成项目建设为目的对理论知识进行重构。具体操作是以某一具体的工程建设实例作为理论学习的依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学习的目标不仅是掌握理论,同時需要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不仅需要把知识理解清楚,还要把知识的应用掌握透彻。这样培养的学生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二)以师徒制的培养方式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问题
  完成项目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刚接触专业课的同学,在缺乏自信心的基础上,他们完成项目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弱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困难重重,这样会导致学生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需要配以师徒制的培养方法,采用手把手教、撰写操作实训指导手册、录制指导视频、模拟实际工程施工现场与校外合作联合培训等师徒制式培养模式。把复杂的项目动手能力变成分解的一步一步简单的重复动作,只要愿意花时间学习就可以掌握。同时老师还可以随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在线或者现场解答。这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高。
  (三)以完成项目的模块化知识重构打通各科知识之间壁垒
  要想完成一个项目,必须是各科知识的组合与重构,教师需要了解本门课程在项目完成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前后知识的衔接问题。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不仅仅考虑知识的灌输问题,而知识的重构与应用。教师关注点从知识本身变成项目完成,站位已经提高,对学生和老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一种全新的境界,从而打通知识之间壁垒,使得教师与学生对知识都会从整体角度考虑他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善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应用的困难等问题。
  (四)以工程应用前沿知识作为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
  采用项目及师徒制培养模式,由于实际工程要紧跟现行规范及工程应用动态及技术更新,因此,可以及时更新课本相关陈旧的知识系统,把握知识更新脉搏,时刻处于时代与工程技术前沿,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培养要求。
  (五)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的学习用来解决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的问题
  平时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该知识如何应用,有什么用处,以后能不能用,可不可以养家糊口。因为常规的知识传授是没有应用为背景的理论教学。而以完成项目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均得到大大提高。因为他们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以及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六)以完整的项目制培养解决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具优势问题
  应用型本专科与普通本科的主要差异是工程实际动手能力而非理论功底,因此,该成果有利于解决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同质性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毕业就能入职工作,不需要经过岗前培训阶段,减少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
  (七)以教促学提高教师掌握及应用知识能力
  为完成项目,不仅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教师的学习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完成,那么如何教授学生完成项目呢?这种培养模式会提高教师知识面及知识的应用水平,以教促学。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水平。
  综上,运用“基于项目的师徒制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通过它可以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一种解决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有效模式,也是适应中国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言涛,叶晓莉,尹洁.基于学团制、导师制、项目制、工作室制的“四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20(5):174-182.
  [2]姚敏,赵敏,郭瑞鹏,等.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培养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5):83-85.
  [3]劉建阳.基于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8-9.
  [4]王健,宋向前,李杨,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液压传动项目化教学[J].内燃机与配件,2020(3):281-283.
  [5]臧利国,文少波,孙海燕,等.基于工程化项目教学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2):158-160.
  [6]赵琴琴,黄德青,李德智.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创新型实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74-78.
  [7]张吕.应用型本科院校视频文创类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1):149-153,160.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涵,阐述了国际化创新引智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分析了盐城工学院在学校学科发展过程中国际化创新引智与特色学科的有效结合与利用。同时提出了地方高校需将引智工作与特色学科建设充分对接,树立长期引智的发展理念及目标,积极构建项目——集群——平台层级式引智模式,加强国际协同,拓宽引智渠道,推动引智效益最大化以有效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国
期刊
[摘 要]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结合电力行业背景特点以及电力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科研项目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并通过科教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期刊
[摘 要] 高校日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而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则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日本概况”这门课程为例,结合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范畴进行探究,为今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自2017年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明确要求以来,得到学界积极回应,成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2017——2020年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文献,在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技术进行定量研究基础上对具体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对“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
期刊
[摘 要] 准确把握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是提高某地方高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前提。基于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J大学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根据统计调查结果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对其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学习倦怠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641 [
期刊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之路,无不与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同向同行、紧密联系,都有着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办学理念,以及与之匹配的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具体举措。  特色鲜明高校的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办学150余年来,始终以推进人类知识生产、解决世界难题、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为使命,在科技创新、国家安全等领域创造了一系列伟大发明,“麻省理工消失,美国安全堪忧”这一说法,足以说明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
期刊
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努力做到与社会发展对接合拍、同频共振,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特色鲜明高校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在“特”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实招,不断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引擎”,积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基础。  今年9
期刊
[摘 要] 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指导,针对传统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两方面论证了研究生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构建了“燃烧与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研究生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些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翻转课堂;深度学习;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
期刊
[摘 要] 针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实践以及企业难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实践教学的新平台和新体系以及企业参与评价的校企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并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进行
期刊
[摘 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对高等教育竞争的有效对策,是增强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分散实习监督难等问题。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比较薄弱,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一支稳定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