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统编本六上)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标导入
  1.认识单元导读
  师:(出示导读页面)大家看,这是本单元的导读页面,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本次阅读课的学习目标,请各位读一读,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什么。
  生:(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学习目标
  师:可见,本节课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是情节,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人物形象。
  师: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逐一关注,走进这部优秀的微型小说。
  (解析:单元导读为我们确定了学习目标,让学习变得简洁、明确、有序。)
  二、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1.初读,留有“印象”
  师:这是一部微型小说,全文634个字,27个自然段,最短的一段仅7个字。有的同学认为,小学生作文都不止这个“数”;有的同学怀疑,这么短的文字,能读到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你相信吗?
  生:相信。文章不在于长短。
  师:好,让我们先读再说,看看大家能留下些什么印象。接下来,由老师领读,同学们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接读好文中老汉说的话。重点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受形象。
  (师引读课文,生接读关于老汉的四次语言描写。)
  2.畅谈,初谈“形象”
  师:老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伟大。
  生:非常崇高。
  生:公正,不徇私情。
  ……
  师:课后的第2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老汉这样的形象。
  生:我感受到老汉形象的高大,从“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可以读出来。
  生:我觉得老汉很让人敬佩,非常崇高,“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老汉其实是在吼自己的儿子,此刻儿子不过桥,最后就可能会死。但老汉很凶,说明他不徇私情。所以我觉得老汉很崇高。
  3.朗读,关注语言中的“形象”
  师:所谓形象,是留在心里的模样。大家都很会读书。朗读老汉说的四处话,要特别注意提示语。(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生齐读)
  师:提示语就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阅读和思考的线索。故事中老汉说的话,就是帮我们绘制人物形象。今后阅读小说中的语言,我们又多了一种方法——
  生:关注语言,关注说话前的提示语。
  师:可是我们再往后看第13
  课,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少用提示语。(出示课文片段。略。)
  师:读小说,既要有方法,又不能拘泥于方法。
  (解析: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在對“提示语”的把握中触碰人物形象。同时,通过互文对比,让这一方法不被学“死”。开放式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学习小说奠定了基础。)
  三、阅读,关注“环境”
  1.小说开头的环境
  师:本课作为小说,描写环境的语言非常特别。大家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
  生:我发现了,句子都很短,感觉很惊险。
  师:是的,这是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语言风格。小说开头就有一部分环境描写,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的惊险。(出示课文第1~6自然段。生齐读。)
  师:此时,大家已经发现危险来临,所以很惊慌。大家读出了这样的感觉。要知道最恐怖的不是灾难,而是让你看到灾难即将来临。用短促的语言写环境,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写了环境,我们就更觉得老汉精神可嘉。大家都怕死,而他不但不怕,还很冷静,带着大家撤退,很棒。
  2.关于“长”与“短”的辨析
  师:“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句话在武侠小说中,用以形容武器特点。长而强,大气磅礴;短而诡,暗藏危机,各有特点。你觉得写环境什么样的语言比较好?
  生:说不清。就像之前的提示语一样,没有绝对的。
  师:太棒了,有进步!长还是短,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环境描写能否衬托出人物形象,能否为小说要表达的精神主旨服务。比如《穷人》中的环境描写就是这样的。(出示《穷人》第1自然段。略。)
  师:读了这段,和本文环境描写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同样在开篇就写环境,同样是写环境,列夫·托尔斯泰却用很长、很细致的笔触写。但是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师:对,环境描写也没有僵化的方法,重在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特点。
  (解析:学习方法,又不把方法僵化。本环节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不断体验环境描写的方法、作用,不断指向小说创作的主旨。)
  四、阅读,关注“情节”
  1.整体感知情节
  师:本单元学习目标中,让我们关注环境、人物、情节。就剩下最后一个学习项目了,是什么?
  生:情节。
  师:最后谈情节,因为情节在全文中体现。你读了这部微型小说,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非常意外,老汉和青年居然是父子。
  生:是的,而且这个意外在最后才知道。
  师:意外的阅读感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作者匠心之所在了。作者精心设计了小说的情节,才让我们倍感意外,以至于到了故事的最后,揭开谜团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情节的安排,真的太妙了。
  2.借助朗读回到故事现场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情节”。如今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真相,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出示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基于理解,我们再读读之前的部分,你就不会那样气愤,不可思议,义愤填膺,你的心里会有另一番感受。先读一读再谈感受。(出示课文第15~20自然段。生齐读。)
  生:我感到阵阵心酸,心里不舒服。
  生:我体会到青年当时的惊讶,要知道这是自己的父亲。
  生:我觉得老汉特别高大,值得佩服,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3.集中指向对“人”的认识
  师:是啊,无论是情节还是环境,又或者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无非都是为了让读者在故事中读到一个“人”。小说,小说,说的就是“人”。情节、环境、人物形象,都是为了在读者心中立 “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觉得小说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生:他是一个让人敬佩,值得学习的人。
  师:的确如此,看来你们读懂了。作者谈歌在谈及创作人物形象时这样说——(出示)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则才够得上神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才称得上伟大?我想也许正是那种以群体的利益为至上的原则,把他人的生命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人格才能触及“神圣”和“伟大”吧!(摘自谈歌创作访谈)
  师:当你们读到一个人的形象,读出人的精神时,小说就读进你的心里了。下课!
  (解析:从人物形象到环境描写,再到情节把握,最后回到对人物精神的认识,本案的学习过程,是在小说故事中走了一个来回。)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省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我爱读书,也偏爱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能和她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就像看见礼花绽放苍穹,那真是幸福倍增的时刻。  少年不识读书乐,爱听表扬。爱听表扬,为求数量强低头。  而今识得读书乐,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却道好书赛佳肴。  第一次批阅淑女班的作业:我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班里有那么多人不写作业! 17个学生,8个没按要求写完;没想到有一个女孩子居然会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居然
读是理解内容、获取语言的途径,写是倾吐表达的平台。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赏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智慧,破译写作密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作者写的匠心独具,在写中检验自己读的品味与广博。那么,读与写如何水乳交融呢?  一、梳理文脉,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能够将很多信息筛选并浓缩,用简明
执教“教材作文”,我们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教材中提出的“写作要求”,几乎都是老三样。第一样叫语句要通顺;第二样叫内容要具体;第三样叫情感要真实。  一线教师在操作时,由于多次遭遇到这三样要求,于是慢慢地就变得“熟视无睹”,或者直接回避,不去管。其实,不要小瞧这三个要求。它们不但不是最低端的要求,反而应该看作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容具体”。专业与非专业的写作之间很大的差
年轻的时候,我曾把“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回想起来,这句座右铭对我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一些警示作用,但自己还是常有慵懒、散漫的时候,做得远远不够。好在我熟悉的许多同事倒似乎深悟此道,他们一路上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于是逐渐欣赏到山荫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期盼更生动、更精彩的高峰体验。其中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王红梅老师就是这样一位。  王红梅上学时是个好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
看图写话是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良好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呢?笔者常用这两种方法:1.听故事,复述记录;2.看图画,自编故事。  这两种教法,孰优孰劣?  其实,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长短,教者应该根据学情选择相应的教法;在使用不同教法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先来说说第一种教学策略——听故事,复述记录。即,教师将图画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状物类文章。教学这类文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一要把握说明要点,二要了解说明方法。  一、理清说明要点  课文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这道题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依据文体特征把握说明的要点。课文开门见山,总体介绍了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这是这一类文章独特而通常的介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
近期,我们一行人在省教研室附小聆听了《大还是小》《乌鸦喝水》两节一年级的教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节课的特色,我想,《大还是小》是一节充满情趣的课堂,《乌鸦喝水》是一节充满思辨的课堂。站在学的角度统整这两节课,它们又有着许多共同的优点,概括起来是三个词语:有趣、有法、有理。  一、学的内容有趣  对于一年级上册教材而言,识字、朗读、写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把这三个内容有趣地落实下来,成为教
【教材解读】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笔调、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
在不少教师甚至部分专家眼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对“肤浅”的,更多的只是外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究其教学内容,无非是识字写字、朗读,即使有一些阅读理解和写话训练,也是浅显易懂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能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改进课堂,低年级语文也可以学得有深度。  一、尊重学情,识字探究讲深度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已经不是“零识字”状态,虽然国家倡导起始年级要“零起点”教学,但这與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