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中培养推理能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llowMyHeart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设问题,推理更有条不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设的问题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课堂结构,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筹划,循序渐进地提出。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角度新颖、因材施“问”、层次清晰、提纲挈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为他们学习的深入提供桥梁和阶梯。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例子入手,分层次设计提问。
  1.我们班共有5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3.怎样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4.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也相当于分数中的 ;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也相当于分数中的 ;比的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 ,也相当于分数中的 。如此提问,呈现了一定的坡度,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在不断的启发中逐渐深入,很自然地明确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分数是一种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二、合理迁移,推理成有源之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虽然千差万别,但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是一脉相承的。启发学生旧法新用,把新旧知识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有效地促进迁移,有利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遵循迁移规律,铺好路、搭好桥,找出旧知识的新发展点。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60÷30=2,(60×5)÷(30×5)=2,(60÷3)÷(30÷3)=2。(然后改写成分数:===2,让学生进行观察、推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又如,在处理百分数应用题:“某汽车厂去年生产汽车12万辆,今年计划比去年多生产10%,今年计划生产多少万辆?”时,教师不直接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将同类的分数应用题“一个钢铁厂去年产钢100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学生知道10%和的关系,不需教师讲解就可以很容易得出这道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中进行了推理,学会了充分地分析信息,同时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迁移,学生的推理也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懂得科学合理地进行推理。
  三、有效引导,结论水到渠成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面对学生“执迷不悟”“深陷困境”时,教师若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敏感期,对其进行因势、恰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达到思维的最佳兴奋点,达到真正高效学习。一位教师在上《圆的认识》时的教学片段(理解“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师:你能说说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我觉得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能把你发现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教师不发表意见,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d=2r或r=。
  师:那老师再给你一个圆,找出它的半径。想一想,刚才那圆上的直径是老师现在给的这个圆半径的2倍吗?
  生:不是。
  师:那你能对刚才自己说的那句话做个补充吗?
  生:应该是在同一个圆上,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教师补充板书:同圆。
  师(又拿出2个同样大小的圆):你能分别找出这两个圆上的半径和直径,并说一说它们的关系吗?
  生:圆1的直径也会是圆2半径的2倍。
  生: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可以是在等圆的时候,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你真会发现。
  教师适时补充板书:等圆。
  师:大家现在判断一下“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句话对吗?
  生: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这一教学过程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的结论教者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浓墨重彩”去渲染,一步步因势而导,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曲折探索的过程,有效地磨砺学生思维,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后归纳得出准确结论,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我想,如果每次都能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最终都能独立推理,独立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了。
  四、精选习题,推理能触类旁通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一样,也应该有一定的练习量,因为学生解题的过程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练习的题目,能不能考察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者就得慎重选择。
  例如,一年级的练习“”学生在计算、观察后,学生说:“我知道再加下去的结果会怎么样了,第二个加数变大了,和也会变大。”这位学生就是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学生学习过乘法分配律,并在掌握了知识系统以后,除了会完成:“(A+B)×C=A×C+B×C”这样的题目,还会判断:“(□+▽)×★和□×★+▽×★”是不是会相等这样的题目,并能很好地说明判断依据。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是可以设计部分提高题、多解题,加强对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综合考察。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课下探究学习,动手操作、思考归纳。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在平和的氛围和情境中,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独立地、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概念或规律,以及说清解题的依据,通过长期坚持与学生一同探索,让学生自醒自悟、触类旁通,最终形成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行TAVI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经导管植入人工主动脉
【正】当前,语文教学中高耗低能的情况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目标,自主生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
有效生成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所以,词语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近年来,我对词语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让词语教学“厚实”起来,让词语所承载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一、借助背景 领略内涵  孟子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教学时我们可紧扣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深入
【正】对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脱节是一个普遍而较严重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在道德知识的教育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寻找一个有机的契合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40例GDM患者按照病房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重运用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以往的语言积累,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子进行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地说,这种积累方法也有一些效果,但由于偏向于机械的死记硬背,容易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会出现学生短时间内虽记住了一些词句,到运用时又会觉得捉襟见肘的现象。赞科夫认为:从新的角度使学过的旧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因此,笔者以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一、依托教材和生活,确定活动主题  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是确定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重要依据。要从横向、纵向寻找学段目标的关联点,从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尽管各学段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呈现的次数、方式、时间不同,但都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也都紧密联系。要从四条主线(问题主线,观察主线,资料主线,表达主线),两个重点(活动重点,合作重点)等方面去准确把握各
史约综合征(SJS)又称重症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过敏体质患者,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的急性水泡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毒性表皮坏死溶解脱落,这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教材中重要的学习板块,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充分的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意识,从而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所学数学基础知识相融合。笔者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会出现“弱势”现象,这是因为一来,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类型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二来,有关信息隐藏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