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锭金”与健身气功

来源 :健身气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个字最早见于明朝初年冷谦《修龄要旨·长生一十六字诀》,被称为“十六锭金”。后世流传有三个版本,文字略有不同。《养生秘录》曰:“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脉望》曰:“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但以《修龄要旨》版本最为常见。
  冷谦《修龄要指》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著《寿世传真》,改编《钟离八段锦法》为《十二段锦》,对其中的“想发火烧身”一动有详细的说明:“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脊背、后颈、脑后、头顶上,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这一说明可谓是对上述两文的概括总结,并在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中被编为“温煦脐轮”。
  另外,南怀瑾先生和胡孚琛教授也对“十六锭金”有各自的认识。
  南怀瑾先生在《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书中写道:“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压下来,上下两个气接上,“气气归脐”,归到肚脐;“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来,“水火相见”,这叫“十六锭金”。胡孚琛在《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则进一步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此术作筑基功修炼时,可保持站桩之姿式,两脚趾抓地,关键法诀是吸气时由会阴穴向上提缩,似气由会阴吸入一般挤到肚脐间,前收生殖器,后缩肛门,如忍大小便状。随之将口中津液汩汩咽之,送入肚脐间,将前所吸之气以肚脐为中心下提上压,闭息持气半分钟,必要时可配合双手握拳敲击后腰和前腹的动作,将气震通骨髓。然后全身放松,恢复腹式呼吸。如此反复练习,平常小便时亦提肛、咬紧牙关保持此姿式至小便结束。其法诀有紧张用力者,有轻提轻咽者,有连续做功者,有中间停顿者,皆可随机妙用。
  南师之述过简而不论。依胡教授之言,“一吸一呼”为“提肛呼吸”,即“撮谷道”(提肛运动),像忍大便一样,将肛门向上提,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站、坐、行均可进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历来提倡“谷道宜常撮”,传说乾隆皇帝日行不缀,得享高龄。经常提肛可以预防盆腔静脉瘀血,增强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使整个盆腔肌肉得到运动锻炼,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一族。对于中老年人常患的痔疮、肛裂、脱肛、便秘等症,“撮谷道”也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此外,对冠心病、高血压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提肛呼吸时宜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提呼落,在五禽戏、十二段锦等功法中都有体现。
  “气气归脐”为“腹式呼吸”特别是“逆腹式呼吸”法。“一吸便提”即为吸气便提肛,然后从逻辑关系上使“气气归脐”。“气气”为两气,一为鼻吸之气,一为提肛之气,提肛收腹,使两气相汇于“肚脐”,也即“神阙穴”。当然这种相汇只是一种意念(“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实际说明的还是呼吸方法。
  “一呼便咽”之“咽”为“咽津”,口中津液为“治阴虚无上妙方”,古人造“活”字即为取“舌旁之水”。《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在内丹术中被认为是肾水中的精气上升所化,蕴藏在肾中,随精气的运转而上升至口,化为甘甜的唾液,而又咽归丹田(漱咽之,并名“胎食”),与一般唾液有质的不同,所以也称为“玉液还丹”或“金液还丹”。清雍正年间,有位著名医生程国彭,在其所著《医学心悟》首卷《治阴虚无上妙方》中把津液称作:“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在论述它的作用时写道:“敷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并指出其方法为:“常以舌舐上腭,合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以意目力送至丹田。”此即练功中所说的“练津化精”之法,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和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中都特别强调要“鼓漱吞津”,是对“咽津”这一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其他文献
骨质疏松症现已成为世界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据我国2006年一项调查估算,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骨量减少。预计至2050年,全世界65岁以上人数将增加到625万,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人数将进一步上升,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医疗费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不仅给个人
期刊
我不满周岁时患了小儿肺炎,因没有治疗彻底而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根,至十七、八岁时,病情已发展为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本应是年轻力壮的我,身体却弱不经风,不得不辍学四处求医,大小城市的中医、西医都看过,甚至巫医也求过,都无法治癒,且身体每况愈下,晚上胸闷无法睡觉。1984年春,经友人介绍,我有幸学习了六字诀。经过三个月早晚练功,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感冒次数明显减少了。从此我坚定了练功战胜顽疾的信心。三
期刊
“三调”是健身气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习练的核心。这些年来,笔者在日常锻炼中对于“三调”,总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在笔者参与的健身气功功法各类的教学、培训活动中,凡涉及到“三调”的理论都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和知识点。现笔者将所学所想,结合习练实践中的体会,做一些整理与分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分享。  我所理解的“三调”  气功锻炼时,身体的姿态很重要,要练好功法,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按照要领把动作
期刊
调养脾胃、保精护肾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病、保健、开发智能、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运用健身气功,养好脾胃肾,对养生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健身气功功法中选出对脾胃肾具有积极作用的动作,按人体生命运动规律进行适当的编排,为人们活用健身气功,以及学好健身气功、养好脾胃肾服务。  一、认识脾胃肾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脾胃肾在人体生命中的地位:脾和胃皆位于腹腔上部,
期刊
(续上期)  第三层:精进层  一、节分点划分原则、目的、学练建议  第三层为精进层,是利用“动作节分点”学好五禽戏的最高层级,也是分开剖析三调后肢体技术层面的最高层级。在精进层,节分点的划分更为精细,大多单式的节分点出现在动作过程当中,主要为小劲、意念、呼吸的转换。如:虎举的“两手上提至肩前”,上提过程是一个用劲的过程,到肩前时,两拳需逐渐放松,变掌上举;又如:熊运的“向右摩运”是挤压的劲,而摩
期刊
调身、调息、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笔者就三调在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中的运用,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调身  调身是指练功者对基本身型和肢体运动的调控,使之符合练功量度的要求。?  具体到健身气功功法中是指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全身规律性运动。所谓规律性运动是指将具有特定健身作用的动作组成练功套路,按一定的节奏进行自我锻炼。套路的导引运动不是简单的反射性运动,也不是形式化运动,
期刊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快速增长诱发老年性疾病随之猛增,尤其是老年痴呆症患者逐年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已超过千万,发病率达5%左右,这种现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和老伴都已年近古稀,而且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糖尿病慢性病,并伴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状。通过8年多来坚持不懈地习练健身气功,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慢性病的发展,而且病情减轻了,老年痴呆症状消失了,生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头孢地尼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全部患儿给予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服用头孢地尼颗粒,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观察组的治疗
期刊
沁园春·健身气功  舒缓圆活,阴阳互根,三调合一。  观习练人群,气色红润;  男女老幼,气静神闲。  仿学五禽,熊经鸟申,身伴仙乐舞逍遥。  风雨天,于斗室客厅,抻筋拔骨。  功效如此奇妙,令中外民众竞折腰。  思广场劲舞,不胜烦躁;  爬山暴走,有损膝腿。  瑜伽功夫,白领喜好,还需身体条件好。  俱往矣,问养生之道,健身气功!  水调歌头·健身气功赞  才降血压高,  又觉颈椎疼。  而立之
期刊
中国传统养生修炼讲究内炼精气神,九套健身气功功法中都有桩功练习,因为站桩对精气神的增益效果是最快的。这里,我把站桩的一些体验与大家分享:  1、站桩功的养生原理  (1)强健身体  站桩时,人的形体真像一颗松树,该弯的弯,该直的直,脚下如树根抓地,巍然如雪松临风。模仿植物形态,由形似而至神似,则内在气血也如大树,深根吸允,畅行脉络。  而蕴藏体内的植物神经系统也会相对活跃。植物神经是脏腑调控系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