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联歌曲作为引导受奴役的东北民众进行不屈战斗的号角,不仅在战争年代对宣传团结抗日主张、鼓舞士气、瓦解敌人斗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抗联歌曲进行研究,通过对抗联歌曲的内涵、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充分的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继承、弘扬、升华。
关键词:东北抗联;抗联歌曲
一、抗联歌曲及其形成过程
(一)抗联歌曲
作者刘贤认为,“抗联歌曲是以传播全民抗战思想、讴歌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反映东北人民的心声、瓦解敌人斗志、鼓舞民众团结抗日、颂扬抗日英雄为主要内容,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咏形式。抗战歌曲具有着一般歌曲的共性,但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不仅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烽火历程,也表达出了东北人民荡气回肠的绝地呐喊,是东北民众不屈战斗的号角,是抗联将士们抗日救國坚定意志的张扬,成为了东北抗日战争胜的思想基础。它首开全国抗日救亡音乐之先河,成为孤悬关外的东北人民在长期极端困苦的斗争环境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二)抗联歌曲形成的过程
(1)抗联歌曲产生背景
从东北抗联兴起到东北抗联的成长壮大,从东北抗联在极端环境中苦斗再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夺取全面胜利的最后阶段,在整个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3000万东北同胞弥漫着反抗日军侵略,争取国家重建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日救亡的实现需要全民共同的抗战,这种社会环境下抗联歌曲应运而生。
(2)抗联歌曲发展的过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抗联歌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抗联歌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931年9月至1933年5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入侵东北。面临着国破家亡的,东北民众拿起武器,组建军队,用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随着抗日战争序幕的拉开,抗战歌曲也就开始产生;第二个阶段为抗联歌曲全面唱响阶段(1933年5至1940年2月)。在中共中央“指示信的指导下,东北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战争走向高潮并形成持久抗战的局面。正是在这基础上抗联歌也获得了新发展;第三个阶段为抗联歌曲复起的阶段(1940年2月至1945年8月)。即从杨靖宇将军牺牲到抗战全面胜利,抗联歌曲开始逐步走出低迷,重新复起。
二、东北抗联歌曲的特征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东北抗联歌曲中,那些以日本侵略造成民族苦难和伤痛为内容的歌曲把这种民族之耻生动的告知每一个东北民众,将每一个东北人积压已久的悲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唤醒东北大众的民族意识,换发民族斗志,不当亡国奴;由于东北的抗联部队一直孤悬敌后,没有友军支援,大部分的抗日力量来自于东北广大民众,因此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兵源中85%以上是文盲。加之沦陷时期的东北,东北抗联力量若要长期深入到城乡村屯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则有很大的难度,若想通过散发、张贴传单等方式进行动员,则产生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口唱心念、简单明了、易于传诵的抗联歌曲便被抗联将领挖掘出来,用东北广大民众熟悉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谣宣传抗日主张。抗联歌曲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爱,歌曲的内容、曲调引起了广大爱国民众的共鸣,人们高唱爱国歌曲,与日本侵略者搏杀,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二)具有特殊的东北地域性
抗联歌曲作为东北抗联在生活中形成发展的抗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着鲜明的内涵和瑰丽多姿的东北地域特色。东北气候严寒,生存环境恶劣,内与野兽拼搏求生,外要防御列强觊觎侵犯。复杂多变的形式,使东北的民风、民俗弥漫着浓郁的开放进取意识、变革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九一八事变后,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年代,既是中华民族的危机时代,也是东北各族人民生存最困苦的时代,抗联部队和“尚骑习武”各居一方的绿林响马、地方豪强纷纷在政治、战术、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变革,万众一心,抗日救亡;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长期融合,不仅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更沉淀出了奋力协作、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中韩民众联合抗日歌》《中韩民众联合起来》《劝“满洲”士兵歌》等一大批抗联歌曲都是东北地域兼容并包的有力体现。
(三)具有较强的功能性
总的来说,抗联歌曲的功能性可以概括为唤醒民族意识、强调民族认同、塑造民族精神以及鼓舞广大爱国志士追求民族理想。在东北的抗战中,抗联歌曲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战斗性。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用抗联歌曲作战斗武器,配合游击作战。抗联歌曲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抗联将领用它去动员群众,阵地上,他们用嘹亮的歌声扩大抗联歌曲的影响,团结民众,瓦解敌人;战场上,将士们高唱抗联歌曲,感召伪满军士兵,传递正能量,使抗日御悔的力量不断积聚和持续。抗联歌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它不但反映社会,而且进一步改造社会,尤其是在改造民众思想方面。抗联歌曲是一种人文关怀,在远离家乡、孤独苦战的环境中,抗联部队引导战士们用歌声抒发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微妙情感上,从而为他们扬起坚持战斗的风帆。抗联歌曲又是一种组织工具,它通过歌咏和表演,组织了无数民众参加抗联、奔赴战场。抗联歌曲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东北抗战中以不屈不挠的歌声,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光明前途。
三、抗联歌曲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好抗联歌曲,可以通过红色旅游传播抗联歌曲,利用专题活动扩大受众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将思政教育与抗联歌曲学习相结合,让抗联歌曲走进校园写入教材;加大政府的资金、政策力度,培育抗联歌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抗联歌曲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抗联精神的重要传播,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因此,对抗联歌曲的相关研究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0.
[2]韩玉成.最后的吼声:东北抗战歌谣史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关键词:东北抗联;抗联歌曲
一、抗联歌曲及其形成过程
(一)抗联歌曲
作者刘贤认为,“抗联歌曲是以传播全民抗战思想、讴歌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反映东北人民的心声、瓦解敌人斗志、鼓舞民众团结抗日、颂扬抗日英雄为主要内容,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咏形式。抗战歌曲具有着一般歌曲的共性,但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不仅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烽火历程,也表达出了东北人民荡气回肠的绝地呐喊,是东北民众不屈战斗的号角,是抗联将士们抗日救國坚定意志的张扬,成为了东北抗日战争胜的思想基础。它首开全国抗日救亡音乐之先河,成为孤悬关外的东北人民在长期极端困苦的斗争环境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二)抗联歌曲形成的过程
(1)抗联歌曲产生背景
从东北抗联兴起到东北抗联的成长壮大,从东北抗联在极端环境中苦斗再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夺取全面胜利的最后阶段,在整个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3000万东北同胞弥漫着反抗日军侵略,争取国家重建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日救亡的实现需要全民共同的抗战,这种社会环境下抗联歌曲应运而生。
(2)抗联歌曲发展的过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抗联歌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抗联歌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931年9月至1933年5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入侵东北。面临着国破家亡的,东北民众拿起武器,组建军队,用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随着抗日战争序幕的拉开,抗战歌曲也就开始产生;第二个阶段为抗联歌曲全面唱响阶段(1933年5至1940年2月)。在中共中央“指示信的指导下,东北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战争走向高潮并形成持久抗战的局面。正是在这基础上抗联歌也获得了新发展;第三个阶段为抗联歌曲复起的阶段(1940年2月至1945年8月)。即从杨靖宇将军牺牲到抗战全面胜利,抗联歌曲开始逐步走出低迷,重新复起。
二、东北抗联歌曲的特征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东北抗联歌曲中,那些以日本侵略造成民族苦难和伤痛为内容的歌曲把这种民族之耻生动的告知每一个东北民众,将每一个东北人积压已久的悲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唤醒东北大众的民族意识,换发民族斗志,不当亡国奴;由于东北的抗联部队一直孤悬敌后,没有友军支援,大部分的抗日力量来自于东北广大民众,因此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兵源中85%以上是文盲。加之沦陷时期的东北,东北抗联力量若要长期深入到城乡村屯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则有很大的难度,若想通过散发、张贴传单等方式进行动员,则产生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口唱心念、简单明了、易于传诵的抗联歌曲便被抗联将领挖掘出来,用东北广大民众熟悉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谣宣传抗日主张。抗联歌曲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爱,歌曲的内容、曲调引起了广大爱国民众的共鸣,人们高唱爱国歌曲,与日本侵略者搏杀,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二)具有特殊的东北地域性
抗联歌曲作为东北抗联在生活中形成发展的抗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着鲜明的内涵和瑰丽多姿的东北地域特色。东北气候严寒,生存环境恶劣,内与野兽拼搏求生,外要防御列强觊觎侵犯。复杂多变的形式,使东北的民风、民俗弥漫着浓郁的开放进取意识、变革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九一八事变后,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年代,既是中华民族的危机时代,也是东北各族人民生存最困苦的时代,抗联部队和“尚骑习武”各居一方的绿林响马、地方豪强纷纷在政治、战术、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变革,万众一心,抗日救亡;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长期融合,不仅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更沉淀出了奋力协作、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中韩民众联合抗日歌》《中韩民众联合起来》《劝“满洲”士兵歌》等一大批抗联歌曲都是东北地域兼容并包的有力体现。
(三)具有较强的功能性
总的来说,抗联歌曲的功能性可以概括为唤醒民族意识、强调民族认同、塑造民族精神以及鼓舞广大爱国志士追求民族理想。在东北的抗战中,抗联歌曲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战斗性。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用抗联歌曲作战斗武器,配合游击作战。抗联歌曲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抗联将领用它去动员群众,阵地上,他们用嘹亮的歌声扩大抗联歌曲的影响,团结民众,瓦解敌人;战场上,将士们高唱抗联歌曲,感召伪满军士兵,传递正能量,使抗日御悔的力量不断积聚和持续。抗联歌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它不但反映社会,而且进一步改造社会,尤其是在改造民众思想方面。抗联歌曲是一种人文关怀,在远离家乡、孤独苦战的环境中,抗联部队引导战士们用歌声抒发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微妙情感上,从而为他们扬起坚持战斗的风帆。抗联歌曲又是一种组织工具,它通过歌咏和表演,组织了无数民众参加抗联、奔赴战场。抗联歌曲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东北抗战中以不屈不挠的歌声,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光明前途。
三、抗联歌曲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好抗联歌曲,可以通过红色旅游传播抗联歌曲,利用专题活动扩大受众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将思政教育与抗联歌曲学习相结合,让抗联歌曲走进校园写入教材;加大政府的资金、政策力度,培育抗联歌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抗联歌曲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抗联精神的重要传播,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因此,对抗联歌曲的相关研究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0.
[2]韩玉成.最后的吼声:东北抗战歌谣史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