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的改革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三项改革措施的推行,让孝文帝太和年间,成为北魏王朝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北魏政权开始向汉民族“一君万民”的集权帝制转变。
  公元499年,春意正浓,北魏孝文帝元宏却在谷塘原行宫的病榻上,已然油尽灯枯。这一年,他不过三十三岁,甚至等不及回到他动用了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一手缔造的国都——洛阳。
  元宏本名拓跋宏,鲜卑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任皇帝。他在位的二十九年中,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北魏王朝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元宏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君王之一,北魏也被很多史家赞许为继汉开唐的一个了不起的王朝。
  然而,公允地看待北魏自开国以来一以贯之的很多政策,以及孝文帝力主的汉化改革,却发现,这些对王朝影响至为深刻的国政,大多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激烈。
  禅位前,献文帝并不打算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而是一心想让叔父继承皇位。道理很简单,幼子登基,掌权的只可能是文明太后;只有年长之君当政,才可能将权力从太后手中夺过来。在做了太上皇之后,正当青春盛年的拓跋弘开始大展拳脚:十八岁数度亲自领兵北拒柔然;十九岁带着儿子孝文帝一起巡幸河西并决定亲自南征;二十岁南巡……
  虽然做了太上皇,献文帝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桀骜不驯、年轻有为的帝王之姿。文明太后最终痛下毒手,在献文帝二十二岁那年将其毒死。《魏书》直言:“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从此,文明太后长期把持朝政。
  多年之后,孝文帝拓跋宏的妃子林氏因为诞育的儿子将被册封太子,被文明太后下令处死。拓跋宏于心不忍,曾苦苦哀求,怎奈太后坚持执行祖制。由一个擅权的女主以防止女主擅权之名杀死另一个女人,这对“子贵母死”和制定这个制度的拓跋珪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杀死钩弋夫人,原本是汉武帝行将就木之际偶然为之的决定,却被北魏王朝偏执且严苛地变成了祖制,并因此冷酷地杀死了若干年轻无辜的女子。然而,就像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根本无益于解决两汉王朝外戚专权的问题,杀掉了每一个储君生母的北魏王朝同样无法阻挡女主擅权、母后干政。
  帝都洛阳
  公元493年七月,二十六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亲率步骑百万从国都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征讨南齐。大军浩荡南下,于洛阳城休整。然而这天,暴雨如注,拓跋宏却偏偏选择在这天“戎服执鞭,御马而出”。于是,群臣跪倒马前,请求拓跋宏停止南征。
  不南征,那就迁都。拓跋宏说出了自己的旨意。远离根据地平城,又在仓促间听闻如此重大决定,拓跋宏的王公大臣们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更枉谈反对。于是,北魏政府正式迁都洛阳。
  将国都从“塞上咽喉”的平城迁至“河洛王地”的洛阳,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北魏立国之初,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98年才迁都平城。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已立国百年,国家制度却十分落后。各级官吏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作战时对被征服地区的劫掠和论功行赏,战争和劫掠机会少的时候,就公开贪污受贿,以致吏治腐败;社会基层组织仍是宗主都护制,这实际上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大量被宗主控制的包荫户没有户籍,国家无法征调兵役、徭役。   这样的制度下,北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几乎年年爆发农民起义。公元484年,北魏政府推行官吏俸禄制,同时,严惩贪污行为,“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次年,推行均田制,从豪强大族手中夺回大量劳动力,并授田予民,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配合均田制,又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以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兵役。
  这三项改革措施的推行,让孝文帝太和年间,成为北魏王朝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北魏的政权开始向汉民族“一君万民”的集权帝制转变。
  太和改制为北魏王朝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于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最终统一南北,实现历代鲜卑君王的中华皇帝梦想就被提上了日程。洛阳地处中原,为中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且接近南朝,便于用兵,“南荡瓯吴”。所以,洛阳成了拓跋宏迁都不二之选。
  迁都洛阳无疑是正确的决定,但它毕竟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社稷的重要政治措施。拓跋宏认为“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怕贸然提议迁都洛阳,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所以,采取了“以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这样自编自导,完全戏剧化的方式来促成如此重要的政治决定。
  如果说拓跋宏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达到了顺利迁都的目的,但是,支持这项重大决策的后继政策却严重缺失。
  违众南迁,必然会触及一部分鲜卑元老亲贵的利益。于是,迁都之后,陆续有亲贵密谋反叛,虽然很快都被镇压,但太子拓跋恂的死,对拓跋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对于自幼生活在“阴山常晦雪”的故都平城的鲜卑人来说,洛阳暑热让他们深感痛苦。太子拓跋恂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暑热,更因为对父亲汉化政策的不满,拓跋恂打算带着侍从轻装奔回平城。
  太子的行为让拓跋宏极为愤怒,他将儿子打得半死,废黜其储君之位。然而,只要拓跋恂还活着,就会成为那些眷恋故土,阴谋反叛者潜在的棋子。最后,拓跋宏将年仅十五岁的儿子赐死。
  不能成功安抚鲜卑旧臣亲贵,以致变乱迭起,这只是迁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更为严重的还在于,迁都改变了立国百年以来的边防格局,却没有辅之以相应的政策调整,为多年后的代北六镇之乱、北魏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北魏初年,为防柔然南下,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在沿边修筑长城,并在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代北六镇。当时的柔然对北魏威胁很大,所以拱卫国都平城的北镇地位非常重要。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
  但随着边地战事减少,北镇的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在迁都洛阳后,北镇失去了拱卫国都的地位,镇将被排斥在“清流”之外,难以升迁,镇兵甚至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代北六镇军人从“国之肺腑”,一朝沦为“代来寒人”。
  巨婴政治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录的拓跋宏在公元496年宣布鲜卑皇族拓跋氏改姓“元”的诏书。从此,拓跋宏更名元宏。
  这次改姓当然不仅仅是拓跋氏,根据元宏(拓跋宏)的旨意,功臣元老,自代都南迁,凡是复姓,一律改成单音节的汉姓。除了改姓,在迁都之后的短短几年中,元宏的全盘汉化政策恰如疾风骤雨:易胡服、讲汉话、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在这一时期,相对于鲜卑人固有的游牧文化,汉文化的确更为先进。特别是经历了两汉四百余年的政治实践,汉文化中的驭民之术、治国之策,对于构建一个理想的集权体制,保证政权的稳定延续,确实行之有效。
  元宏是被文明太后抚养长大的,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身边的臣子也以汉族士大夫居多。《魏书》里的元宏“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元宏在迁都后全盘汉化的政策当然与自幼接受的汉文化教育分不开。
  与此同时,元宏在推行汉化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偏执和激进也让人讶异。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而言,移风易俗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元宏却急不可耐。他严厉禁止鲜卑人穿传统胡服,甚至禁止说鲜卑话。就连汉族重臣李冲都认为,此举未免极端。元宏却不依不饶,严厉斥责他辜负了国家。
  更为离谱的是,根据旧有的制度,北魏亲王们的妻妾一般都来自鲜卑的八大家族和世家子弟。然而,元宏为了贯彻鲜卑与汉族通婚的汉化政策,强行令自己的六个弟弟改娶汉族王妃,而将原有的王妃降为妾室。
  如此激烈的汉化政策,必然引起鲜卑人的反感,甚至是抗拒。从元宏推行汉化政策开始,鲜卑人的反汉化之声就从未止息过,在代北六镇,一度形成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氛围。甚至到北魏灭亡,依靠六镇军功集团建立起来的北齐、北周时期,仍保持着对汉文化的敌视态度。
  鲜卑的汉化有助于推动民族融合,元宏的汉化政策,在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潮流的南北朝时代,是有合理性的。然而,他所推行的所有政策为何会显得如此激烈,甚至于偏执?
  如果说,文明太后对元宏的教育影响了他的施政理念。那么,文明太后与元宏之间二十三年的祖孙关系,也是影响元宏性格命运的关键因素。
  根据史书的记载,元宏在文明太后去世后表现得极为悲痛,甚至打算为太后守孝三年。但其实,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之间,并没有那么和谐。
  《魏书》记载,一天天长大的元宏表现得越来越聪明伶俐,文明太后担心将来难以控制,曾打算废黜元宏。寒冬腊月,她将只穿了一件单衣的元宏关在室内,三天不让人送饭。同时,召集大臣讨论另立新君,只是因为元老大臣们激烈反对,不得已作罢。
  在元宏的成长过程中,上菜的宫人会“不小心”用热汤烫伤他的手;他的食物中还会“不小心”有虫子之类的脏东西出现;甚至有宦官在文明太后面前陷害他,以致太后大怒,命人用棍子痛打了他一顿……   这些白纸黑字的史官记录让后人看到了元宏虽贵为天子却毫无幸福和温暖可言的童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元宏,如同孩子一般缺乏理性和耐心,不懂妥协和协商,一味只固执于强权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元宏的汉化政策,甚至于迁都,会有一种感觉,他只是在逃避,逃避那个生活在杀母、杀父、杀妻仇人,却同时又是自己恩人阴影之下的自己。
  大梦一场
  孝文帝死后30年,即公元529年,军阀尔朱荣攻陷洛阳,对洛阳的皇族、百官公卿进行了大屠杀,但南梁将领陈庆之出使洛阳,仍旧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而河阴之变前的洛阳,更加富庶繁华,号称“十万九千户”,约有60万人,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北魏声威,远至大秦(东罗马帝国)。
  这一切的功劳,当然应当归于孝文帝元宏。元宏的一生虽然短暂,真正实现乾纲独断的时间更加仓促,从文明太后去世算起,不过短短九年。然而,元宏这九年的人生却如流星般璀璨。一方面一力推行本民族的全面汉化,另一方面他数度御驾亲征,像天生就刚猛的鲜卑人那样战斗,迫切地渴望实现鲜卑历代君王统一南北的梦想。
  命运之神却没有垂青于他,几次南征萧齐,元宏几乎都无功而返。公元499年,他在南征途中病倒,带着无限的遗憾,与世长辞。
  这以后,历代史家对元宏的评价都很高。不过,也有人认为,元宏的汉化政策重文轻武,只学到了汉人的繁文缛节和仪式形式,却丢掉了鲜卑人的勇武质朴。
  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如同一个体量巨大的婴儿,他的学习、 模仿,始终不得要领。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华夏大地,佛教深入人心,形成了巨大的宗教势力。北魏王朝也不甘落后,为招揽民心,成为华夏文明的正统代言人,他们将佛教推上了国教的崇高地位。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孝文帝迁都前,北魏共有寺庙六千余所,僧尼近八万。到孝明帝后期,全国有“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僧徒广占田宅,更多的人“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疯狂的造佛运动严重地伤害了王朝的肌体。
  当“国之肺腑”一朝沦为“代来寒人”的代北六镇将士发动叛乱时;当灵太后毒杀孝明帝引来军阀尔朱荣攻陷洛阳时;当北魏王朝大厦将倾时,硬要把这一切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显然过于牵强。毕竟,古代一君万民的集权帝制,是走不出王朝兴衰周期律的。北魏自然也不例外。
  元宏的身上投射着鲜卑历代君王中华皇帝的梦想,承载了鲜卑民族的华夏梦。然而,元宏的一生确切地说,充满了悲剧色彩,就仿佛鲜卑人的华夏梦,最终流散成空。
其他文献
2017年,注定是一个新起点。由于2016年发生的种种出人意料的大事,世界似乎正處在一个变革的火山口。世界不再年轻,世界充满困惑,世界何去何从?  意外频出  卡梅伦首相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大胆地把本来定为2017年举行的脱欧公投,提前到2016年6月23日举行。全世界的主流媒体和他一样自信,他们相信,公投结果将是对欧洲一体化理想的确认,将让那些想单干的英国人彻底死心。公投场面震撼人心,自从第二
期刊
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直播,始于1958年6月15日的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部电视剧更像如今的网络直播——这边演员们在现场演,那边就直接播上电视。直到1986年,央视才真正实现了对墨西哥世界杯的直播。  美国《时代》杂志在1982年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然而在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才刚刚竣工。那时,市场上还没有我们后来所说的结婚“新三大件”之一的“彩电”,大家用的都是
期刊
张爱玲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  《红楼梦》中芳官嚷着“油腻腻的谁吃”的那碟胭脂鹅脯究竟是什么味道?《水浒传》里林冲风雪山神庙章节中荷叶包着的二斤熟牛肉,是油卤还是酱香?《金瓶梅》中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肉到底有没有可行性呢?  其实,如果失去了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美食本身的趣味便又减了几分,孤零零的,少了滋味。  食物是必须与人在一起的。  因为承载的是记忆。  启功先生认为
期刊
欧洲杯前夕,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啤酒馆。深夜,啤酒馆的大电视直播着欧洲足球的实况,这家店主打是进口啤酒,并不卖零食,但是,晚上从那些酒客身边走过,却发现很多人吃着烤肉和各色小吃——附近的店铺,也被同时组织了起来,为直播的夜生活添柴加火。  上世纪60年代,卫星技术还很简陋,电视也尚未普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总监弗雷德·弗兰德利就认为:电视新闻直播,将深刻改变新闻本身。他决定在7点的晚间新闻节
期刊
电视新闻直播的完美见证人是美国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他深度介入了越战的报道。电视直播画面中的战争,和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它的残酷性将会促使绝大多数人对战争持反对立场。直播本身的冲击力,和用文字所描述的战争场面也是不同的,反战,可以说是一种生理反应。  电视机的发明人约翰·洛克·贝尔德于1926年10月2日,在伦敦的一个阁楼上,建造了一架能以集束光线扫描物体的摄影机,利用光管把被扫描物体的
期刊
二战临近结束时,如何处理轴心国中罪大恶极的人员在同盟国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  1945年8月8日,美、苏、英、法在伦敦签署《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目的是要公正而迅速地审判和惩治轴心国的主要战犯,后来又有19个国家参加这项协定。  不久,美、苏、英、法四国各派法官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组成国际军事法庭,正式起诉法西斯德国的主要战犯。  纽伦堡与法西斯党早有“
期刊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可以代表中国的符号,除了“孔子”“长城”“熊猫”,最直观的就应该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标语。中国人自古以来擅长写标语立口号,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式各样的标语出现在街头巷尾,不断强化人们的记忆。不过,在那个年代,这些标语就是最好的广告牌,其中有些很生硬,有些很严厉。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这些早已褪色的标语,虽然有些会觉得很搞笑,但这些标语
期刊
在美国历史上,艾森豪威尔是第一次通过电视发表就职演说的总统,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直播开始在总统竞选中发挥决定性影响。对选民来说,通过电视看到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最初是非常新鲜的体验,而对候选人来说,他们也许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电视直播的重要性。  尼克松与肯尼迪兄弟的战争  尼克松和肯尼迪在1960年9月26日进行了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尼克松当时是副总统,约翰·肯尼迪不过是马萨诸塞
期刊
后蜀的文化,对于成都乃至中华文化是有贡献的。“蓉城”一词来源于此时,中华第一春联也来源于此时。这些文化符号的奠基人,就是后蜀皇帝孟昶。孟昶既是文化名人,又是亡国之君,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后人研究与考证的东西。  后主孟昶:明主还是昏君?  能够试想,如果孟昶身后有知,尤为愤恨的话,肯定是这句——历史是为胜利者写的。  因为宋人修的《五代史》中,其言其行是多么的不堪。宋人攻击的弹药,多从孟昶的私德入手
期刊
在中国香港,关于香港保卫战有两个专有名词:一个是“十八日战事”,即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军在18天时间内打败驻港部队、占领香港;另一个是“三年零八个月”,即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在日本铁蹄下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色统治,港人经历了刻苦铭心的牺牲与痛苦。  时光吹散了战争的硝烟,岁月湮灭了曾经坚固的工事,今日的中国香港街头,除了海防博物馆的展览和各类工地不时挖掘出的战争遗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