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匮乏,从未质疑的同学达70%以上,他们或不知怎样质疑,或无疑可质,或不敢质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创设安全环境,营造课堂气氛进入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就告知学生,老师喜欢那些能对老师提出问题,甚至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即使有的学生的质疑不尽如人意或完全错误,我也会尽可能从中找出“闪光点”予以鼓励。这种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三拍”艺术,点燃了不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上课时,切忌摆着副冷面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而要尽量面带微笑。当然,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会有自己的烦恼,但进入课堂,就要抛却烦恼,同时语气亲切平和,语言生动并富有感染力。这样,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敏捷,质疑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如果依据教材照本科,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要吸引学生,就要抓住其兴奋点,用启发性的问题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比如提到母系社会,为何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现代社会是父权制还是母权制?我先介绍观点:①原始社会是群婚制。②女性地位高。立即就有同学质疑:群婚制是不是性泛滥、道德败坏?会不会导致近亲结婚?现代社会父亲怕母亲是不是意味着原始社会时期母权制的回归?尽管有些问题与历史课没有多少关系,或者是应该回避的问题,但思维的火花毕竟迸发出来了。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固然是一种能力,而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值得重视能力。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互动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往往偏重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偏重知识点的梳理。在课堂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所以,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探究式、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等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沿着“发现一质疑—解决”的认知进程主动探索,在自我建构的认知过程中主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注重示范引导,充当质疑表率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理解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无疑可质。如何促进他们质疑,进而转化为认识上的需要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借助教师示范性的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他们质疑提供范例,使之模仿和参照教师的样式,进而为他们自己主动质疑拓宽思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质疑求索的能力。此外,教师的示范性的提问要富有个性和创见,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常规要求,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新思路,获得新见解。
  
  二、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定向一一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人手。但某些教师因受教学任务重等因素影响,忽视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无意中压抑了其质疑的天性,乃至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或自我否定,或自卑,或担心被嘲笑。由于某些同学心理障碍的产生,使得课堂难以形成浓厚的质疑气氛,不易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呢?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国外的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分数,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每天提了几个问题,中国之所以未能拿到诺贝尔奖,不能不从教育理念的深层去剖析。同时,课堂提问非教师的专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主人。
  
  1、解放学生思想。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深处存在着“唯师”、“唯书”的思维定势,并且根深蒂固,过分相信老师语言的权威性,对书本、资料的说法深信不疑,因此教师要破除学生思想上的禁锢,让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逐渐增强质疑意识。如我在讲到太平天国性质时,书上有结论性的话: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我让学生思考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很快就有几位同学答出:①太平天国是想推翻清朝政府,所以具有反封建色彩。②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也能说明具有反封建性。③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故有反侵略性质。我对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接着问,那么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回答中,你们能否得到启示?这时,有位同学顿悟,既然《天朝田亩制度》能说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那么《资政新篇》不就能说明太平天国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吗?很多同学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太平天国既然带有资本主义因素,那么为何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始于洋务运动呢?尽管该问题有点离谱,但我并没有轻易否定。课后同学们积极查找资料,后来我开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专题辩论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位同学充分的自由。教师注意设疑,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插嘴”,消除顾虑,将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要能自辨其说,即便课内难圆其说,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朱熹认为:“始谈,未知有疑。”要想质疑,或提出有水准的问题,必须熟谙课本知识。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质疑。
  
  1、对所学历史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那么,外国反动势力为何要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2、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培养求同、求异思维能力,从而增强质疑能力。如中国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进而进一步质疑,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何能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为何都失败了?
  
  3、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从多个角度看待,或者从相反的角度质疑。如在讲秦统一六国时,我们设想如果是赵国统一了六国,结果会是怎样?再如,在讲文化大革命历史时,向学生提问:若毛泽东晚年不犯错误,中国的现状如何?
  由此可见,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置疑问难”是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他文献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考生在答题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下面笔者仅从2007年高考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些简单的分析。   07年高考语文第12题考的是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首先看第一问:“从词中的“休对”且将这些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要回答好这一题,首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心情
随着新课程的兴起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逐渐被人所接受。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教育科研模式,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点略作评析。      一、校本教研内涵的界定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和主阵地。研究的方向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研究为主体
新課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尤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使之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在计算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把素质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因此,我经常讲学英语的重要性。给学生讲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竞争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对于21世纪的我们非常重要。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就调动了学生学英
“压缩语段”是2000年《考试大纲》中增加的考点,高考试题出现的题型有概括一句话新闻、补写导语、拟写标题等。这种形式的考查,强化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说明。      一、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就是对一个长句子或一段甚至几段话进行正确的筛选、准确地提炼、高度地概括浓缩信息,做此类题应注意以下思路。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都是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有文字材料,有图画材料,也有的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兼而有之,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材料作用不同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学生思考写作的由头,是写作发散思维的触媒,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高考作文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
公元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郑和下西洋始终执行了“厚往薄来”的既定方针,这反映了我中华大国之博大胸怀。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据记载,他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人。宝船大者长44丈(约138米),宽18丈(约56米),相当于万吨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4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及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理解这一制度是学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状况,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含义:君主专制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培养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铸造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正所谓知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组织者,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班主任的工作要求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下面我就如何创建优秀班级谈谈一些做法:    一、要有严密有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班主任工作既要面对整个班级,又要面对个别学生。对整个集体进行工作,就要求班主任具有组织、管理的才能,既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善于管理班级各项工作,又要针对个别同学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做好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