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中的重要价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时空,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国务院已公布我国春节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这决定了民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构造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能体现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篇目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深层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从前称“国文”、“国学”是汉语文学的总称。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校本教材来充实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之根,也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已有”。从课程文化角度看,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的,又是“文化”的。文化的源流表明,民俗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浸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民俗文化的集成。因此,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例如我国古今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涉及大量平凡的民俗生活相描写,要真正读懂这些作品,只有从地域特点的民俗生活相描写中,来分析人物艺术形象,拓展主题思想,从而领会作品的独特风貌。
  二 民俗文化:丰富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许多精品篇目能借助民风民俗理解教材内容和经典文本尤为重要。这能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贴近民间生活,从真实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中得到知识和教育。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开掘民俗文化资源,学好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精典文本。 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授课时不能总是强调其反传统反封建的一面,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一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我”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学中“人·鬼·神”相斗这一典型模式的体现。课本中诸如牛郎织女、宋定伯捉鬼、封神榜、西游记等文学故事最终结果都是人定胜天,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又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棕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如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茅盾笔下蚕乡特有的“糊箪纸”“蚕箪”“蚕花”“蚕房”等。以高一语文一册14课《胡同文化》为例,北京胡同是北京建筑的特色,胡同代表着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胡同文化折射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心态与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就类同于“胡同文化”、民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习俗、人格及其生活方式。就像北方甘肃等地的窑洞、蒙古包也形成了民居文化。
  三 民俗文化:衍化语文校本课程的载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最能突出校本特色课程──学校课程,民俗文化资源是开发建设学校课程和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庆阳的学校课程可以编写庆阳“五绝”、陇上名人、地方历史文化。像镇原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弥补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不足的问题,而且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教育学生,易被认同和接纳。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了解独特的民族艺术,提高语文素质。在语文新课程学习中,对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传承中所面临的急剧变迁、转型、重构、文化融合,亟待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是语文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语文教学应有机的结合学校课程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文化和思想教育,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振奋民族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控制的自适应神经元模型及其学习策略,设计出了使用这种自适应神经元的网络智能控制系统,提出了神经元网络系统的预测和滤波控制学习算法,并分析了系统
【摘要】明确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结合中考发展中越来越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趋势,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为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予学生更多更广的英语语境交往平台,同时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口语对话,小组活动等,相互学习,提高口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语境语言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二级目标与要求是“能救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基础教育在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促进教学有效性为目的,谈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配合。新课程改
期刊
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有多少俊男靓女,对海内外许多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活阅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同时以对他们
经典古诗文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更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阅读经典诗文的好处。  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诗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背上,那将远远达不到我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目的,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来体会意境,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
期刊
高一语文新教材,其阅读部分除了教科书中24篇课文,还有《语文读本》的35万字。阅读恢复了自身应有的定位和价值,不再是写作的附庸。其内容之丰富,篇目之众多,实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之最。由此带来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学任务如此之重,怎么完成?笔者以为,阅读教材变厚,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信息量增大的必然反映。只凭教科书上几十篇课文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要让中学生扩大视野,增
期刊
春天湿润的空气弥漫着潮汕平原,在广尔省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竞海村,笔者看到一行行绿色的萝卜叶覆盖着大地,泥土中胡萝卜纷纷冒出了头,自动喷头不停地向田间喷灌。一辆粤A牌号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