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包含多种民俗事项的时间过程。汉民族的人们在庆祝传统民间节俗尤其是以春节为典型的方式上,始终保留着最原始的本真与初衷。本文所选取的典型汉民族村落辽宁省灯塔市西三家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族村庄,它和辽宁省内、甚至是整个东北的汉族的村庄都具有明显的共通性。但是从地域性文化角度来讲,这个具有360多年历史的村落却又是独一无二的。西三家村从汉族农村的普遍性文化中酝酿出本土独特的风土民情,无论是从心理心态还是祈祷追求方面,都很鲜明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传统习俗与俗神信仰交织融合的画卷。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俗神信仰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一.从村落生活方面来看
西三家村位于中国东北三省之一 ——辽宁省的中部平原,该村落略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地形平坦。村民全部为汉族,是一个典型的汉民族村落。西三家村300多年的农业劳作经验为春节习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民众形成了完整的农耕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体系,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西三家村地处平原,处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之下。在民间信仰方面,西三家村民有信奉“三太爷爷”和“三太奶奶”(狐仙)的传统。还原成当地长者的原话来说:
“刚建村那会儿,咱这儿总有“胡子”(土匪)来抢劫。有一次,‘胡子’刚要进村,听到一声狐叫,突然见到村内火把连片。‘胡子’看到这么多的火光,以为起来反抗的村民人数众多,就吓跑了,再不敢到咱们村来。”
此后,西三家村民把这次胜利认为是狐仙显灵,从此便开始供奉“三太爷爷”和“三太奶奶”。因此,狐仙成为村民心目中村落的守护神。随着时间的发展,狐仙的作用开始扩大,村民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去向狐仙祈福,求得保佑,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一定会到狐仙庙(现已消失)上供以示敬意。正如《中国民间信仰》记载:在中国民间,对小兽的崇拜很多……其中最为崇拜的当推崇狐崇拜。在崇狐信仰圈中,汉族中原、北方下分典型。 狐仙又称“狐神”、“胡三太爷”……《山海经》中即有“九尾狐”的记载。崇信狐神之俗,自唐以来,大加盛行。唐张鷟《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狐神信仰主要风行于北方,狐文化虽然发端于古代民间,生长于民间文化的泥土之中,但是置身西三家村的生活与信仰中,关于狐仙是否真正存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村落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引导,心中有神,信则有,不信则无。
二.从村落春节习俗来看
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西三家村,村民虽然对于春节的起源及有关春节的民间传说并不了解,而且对于诸如“拜神拜祖宗”、“接神”等传统习俗所体现出的民间信仰文化也缺乏自觉性,只是在机械地把它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传统来进行,并且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
(1)祭神、祭祖。除夕和春节这两天民俗活动最为集中,各家各户在除夕一大早就要祭神、祭祖,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还是凌晨,村民便将准备了一早上的供品端至家中供奉的神龛和被村民们称为“老祖宗”(实为家族族谱)的牌位前精心摆放,并依次烧香,给老祖宗斟酒,通常会将烈酒点燃,再恭敬立于神龛和“老祖宗”前,肃穆行3次鞠躬礼。礼毕,拜神敬祖事项算是完成。通过还原出这一系列活动的原貌,可以很清晰地传达出一种浓厚的宗族神化信仰,宗保家室,祖佑万代。做为一种民间信仰,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2)接神。西三家村乃至整个北方汉民族农村地区春节的高潮是除夕夜的接神。“时方交子,俗谓新神下界,家家衣冠致敬,凡天地、灶神、祖先位前,各焚香燃烛,然后设香案于庭,陈祭品,焚纸马,诵祝词,鸣爆竹,曰‘接神’”。依据当地人回忆:“要说最正宗的接神,得在庙里接。以前(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个三太爷(狐仙)庙,大年三十儿晚上12点,每家的一家之主就都到庙里接神去了,到庙里下跪、上香,把神请回家。这里面的忌讳是,接神来回的路上人和人不能说话,必须安安静静的,要不就把神冲了”。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西三家村的庙宇被拆除,村民们就都纷纷在自家院子进行接神活动。除夕这天晚上24时之前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村民们会互相到亲友家偷偷抱来干柴,因“柴”和“财”同音,抱柴有获得财富之意。接下来敞开自家大门,并在院子内摆好鞭炮等烟花爆竹,将院中间火盆里的木柴(财)枝条(金条)点燃,待盆内的火苗烧旺,农户的男性主人借用盆内旺火点燃手中的高香,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祭拜,称为“拜四方”,把神请进自家,来年保佑全家人,在拜的过程中口中还要念叨“接神纳福,祭拜祖宗”,同时家中儿童将事先摆放在火盆旁边装活蹦乱跳鲫鱼的盆端至堂屋,这一活动称为“抱金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鞭炮燃放结束后女主人要站在院内模仿家禽、家畜的叫声,以唤醒这些农民的伙伴,和对这一年内为家庭做出贡献的禽畜表示感恩。接神之后,全家人要向家里供的神和“老祖宗”行3次叩头礼。接神这一民俗事项所包含的内容则更为全面,其中既有对诸如“狐仙”等各路神明的虔诚膜拜,又有关于对祖先神的敬仰恭卑,西三家村传统的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接神”民俗活动中就可见一斑。
三.浅析民间信仰规范化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承民族精神,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能够从典型中把握中国北方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更有利于通过对汉民族春节习俗典型场域与时空的深层剖析,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有利于对中国民众精神心理层面加以引导,并更加有利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这些都是民间信仰所孕育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而西三家村的民间信仰或者说其仪式和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都具有双重的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从“狐仙”方面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狐仙崇拜而谋求村落平安,家户安定,庇佑村民,而且接神期间,女主人通过在院内模仿家禽、家畜的叫声,希望借此来祈愿物丰畜旺,这种民间信仰都充分印证了农耕文明下的人类生活愿景。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祖文化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既通过祖先神信仰这一纽带维系了宗族的凝聚力,同时又通过对祖先神的崇拜与祭祀活动体现出中国北方汉民族地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
然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民间信仰在平民百姓中拥有广大的信众,也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种随意性,它才在民众中有极强的生命力,民间信仰在当今社会的教化中作为重要的载体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晌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更要特别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正确引导、规范和管理,使民间信仰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俗神信仰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一.从村落生活方面来看
西三家村位于中国东北三省之一 ——辽宁省的中部平原,该村落略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地形平坦。村民全部为汉族,是一个典型的汉民族村落。西三家村300多年的农业劳作经验为春节习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民众形成了完整的农耕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体系,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色。
西三家村地处平原,处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之下。在民间信仰方面,西三家村民有信奉“三太爷爷”和“三太奶奶”(狐仙)的传统。还原成当地长者的原话来说:
“刚建村那会儿,咱这儿总有“胡子”(土匪)来抢劫。有一次,‘胡子’刚要进村,听到一声狐叫,突然见到村内火把连片。‘胡子’看到这么多的火光,以为起来反抗的村民人数众多,就吓跑了,再不敢到咱们村来。”
此后,西三家村民把这次胜利认为是狐仙显灵,从此便开始供奉“三太爷爷”和“三太奶奶”。因此,狐仙成为村民心目中村落的守护神。随着时间的发展,狐仙的作用开始扩大,村民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去向狐仙祈福,求得保佑,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一定会到狐仙庙(现已消失)上供以示敬意。正如《中国民间信仰》记载:在中国民间,对小兽的崇拜很多……其中最为崇拜的当推崇狐崇拜。在崇狐信仰圈中,汉族中原、北方下分典型。 狐仙又称“狐神”、“胡三太爷”……《山海经》中即有“九尾狐”的记载。崇信狐神之俗,自唐以来,大加盛行。唐张鷟《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狐神信仰主要风行于北方,狐文化虽然发端于古代民间,生长于民间文化的泥土之中,但是置身西三家村的生活与信仰中,关于狐仙是否真正存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村落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引导,心中有神,信则有,不信则无。
二.从村落春节习俗来看
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西三家村,村民虽然对于春节的起源及有关春节的民间传说并不了解,而且对于诸如“拜神拜祖宗”、“接神”等传统习俗所体现出的民间信仰文化也缺乏自觉性,只是在机械地把它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传统来进行,并且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
(1)祭神、祭祖。除夕和春节这两天民俗活动最为集中,各家各户在除夕一大早就要祭神、祭祖,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还是凌晨,村民便将准备了一早上的供品端至家中供奉的神龛和被村民们称为“老祖宗”(实为家族族谱)的牌位前精心摆放,并依次烧香,给老祖宗斟酒,通常会将烈酒点燃,再恭敬立于神龛和“老祖宗”前,肃穆行3次鞠躬礼。礼毕,拜神敬祖事项算是完成。通过还原出这一系列活动的原貌,可以很清晰地传达出一种浓厚的宗族神化信仰,宗保家室,祖佑万代。做为一种民间信仰,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2)接神。西三家村乃至整个北方汉民族农村地区春节的高潮是除夕夜的接神。“时方交子,俗谓新神下界,家家衣冠致敬,凡天地、灶神、祖先位前,各焚香燃烛,然后设香案于庭,陈祭品,焚纸马,诵祝词,鸣爆竹,曰‘接神’”。依据当地人回忆:“要说最正宗的接神,得在庙里接。以前(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个三太爷(狐仙)庙,大年三十儿晚上12点,每家的一家之主就都到庙里接神去了,到庙里下跪、上香,把神请回家。这里面的忌讳是,接神来回的路上人和人不能说话,必须安安静静的,要不就把神冲了”。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西三家村的庙宇被拆除,村民们就都纷纷在自家院子进行接神活动。除夕这天晚上24时之前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村民们会互相到亲友家偷偷抱来干柴,因“柴”和“财”同音,抱柴有获得财富之意。接下来敞开自家大门,并在院子内摆好鞭炮等烟花爆竹,将院中间火盆里的木柴(财)枝条(金条)点燃,待盆内的火苗烧旺,农户的男性主人借用盆内旺火点燃手中的高香,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祭拜,称为“拜四方”,把神请进自家,来年保佑全家人,在拜的过程中口中还要念叨“接神纳福,祭拜祖宗”,同时家中儿童将事先摆放在火盆旁边装活蹦乱跳鲫鱼的盆端至堂屋,这一活动称为“抱金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鞭炮燃放结束后女主人要站在院内模仿家禽、家畜的叫声,以唤醒这些农民的伙伴,和对这一年内为家庭做出贡献的禽畜表示感恩。接神之后,全家人要向家里供的神和“老祖宗”行3次叩头礼。接神这一民俗事项所包含的内容则更为全面,其中既有对诸如“狐仙”等各路神明的虔诚膜拜,又有关于对祖先神的敬仰恭卑,西三家村传统的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接神”民俗活动中就可见一斑。
三.浅析民间信仰规范化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承民族精神,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能够从典型中把握中国北方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更有利于通过对汉民族春节习俗典型场域与时空的深层剖析,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有利于对中国民众精神心理层面加以引导,并更加有利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这些都是民间信仰所孕育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而西三家村的民间信仰或者说其仪式和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都具有双重的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从“狐仙”方面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狐仙崇拜而谋求村落平安,家户安定,庇佑村民,而且接神期间,女主人通过在院内模仿家禽、家畜的叫声,希望借此来祈愿物丰畜旺,这种民间信仰都充分印证了农耕文明下的人类生活愿景。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祖文化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既通过祖先神信仰这一纽带维系了宗族的凝聚力,同时又通过对祖先神的崇拜与祭祀活动体现出中国北方汉民族地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
然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民间信仰在平民百姓中拥有广大的信众,也正是由于民间信仰的这种随意性,它才在民众中有极强的生命力,民间信仰在当今社会的教化中作为重要的载体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晌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更要特别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正确引导、规范和管理,使民间信仰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