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106706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秋,是黄土高坡上最美的季节。那秋风,秋雨,还有秋天的故乡小镇,都是黄土高坡上最美的风景。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我热爱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也热爱故乡的每一朵浮云,我最爱的,是故乡在黄土高坡的山梁梁上,在黄土高坡的山沟沟里,也在故乡人的心里、梦里,和歌谣里的秋,那是我梦中的旋律,是我心间流淌的小溪,是久别了故乡的人儿对家乡的那份期许。
  故乡的秋,虽没有春的绿意盎然,没有夏的炙热酷暑,没有冬的漫天飞雪,有的只是天高云淡,一脉金黄,是恬静而惬意。
  今年夏天,历史以来的持续高温,使整个夏天都显得异常的热。终于立秋了,渐渐地,早晚开始变凉,有一丝丝秋意袭来,清爽,静谧。
  夏天的酷热着实让故乡的庄稼人辛苦太多了:地里的庄稼隔一天就需要浇水。立秋过后,日头依旧那么毒,那么晒,展示着秋老虎的厉害。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漫地是庄稼人农活中的重中之重。就拿母亲的这片菜园子来说吧,这才是几分地的庄稼,我经常见母亲从后晌开始漫地,一直到月亮升上天空。我们搬过好几次家,但不管搬到哪儿,母亲总能在院子里、在大门外,翻修出来一片空地,种上我们爱吃的蔬菜。母亲经常问我们天气预报上说什么,我们这里会下雨吗,还常常自言自语,下点雨多好啊。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雨的期盼,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雨对黄土高坡上的庄稼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入夜,听到外面滴滴答答的声音,“下雨了!下雨了!终于下雨了!”这是立秋以来的第一场雨。终于能够凉快一些了!我暗自想着,在滴滴答答的秋雨声中进入了梦乡。清晨,也是在滴滴答答的秋雨声中醒来。
  竟然下了一整夜的雨!
  故乡的秋雨,虽不及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也不像夏天的雷雨那样热烈,更不像冬日里的雨那般寒冷。故乡的秋雨,是绵绵的,是凉爽的,是炎炎夏日过后天空的一丝清凉,是酷热难耐过后大地的一种释然,是黄土高坡上的庄稼人对生活的一份期盼。
  我睡意朦胧地走到外面,顿时觉得少了往日的酷热难耐,多了一丝丝清凉。秋雨一下子赶走了我的起床气,我立刻清醒了很多。母亲已经很早地起来,去她的菜园子了,我喊小妹赶快起来,一起感受这绵绵秋雨。小妹说,有了这场雨,母亲一定会很高兴的,最起码这几天再不用漫地了。正如小妹说的那样,母亲从她的菜园子回来,高兴地说,她一周前刚种的白菜、菠菜,还有香菜,经过这一夜的雨,都变得绿增增的了。我能听出,母亲的言语之间流露着对这场秋雨的期许,这场秋雨带给母亲的是意外的惊喜和无比的开心。


  雨一直下着,落在砖墙上,落在窗台上,落在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窑洞前,也落在院子里正努力长大的小小核桃树上,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好似一个乐队演奏出的优美乐章。我望着窗外的绵绵秋雨,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心中无限的平静。故乡的秋雨,是清凉静谧的。故乡的秋雨,是缠绵悱恻的。故乡的秋雨,是连绵如烟的。这场雨,会落在黄土高坡的每一道坡坡上,每一道梁梁上,和每一座山峁峁上。
  就让这场久违的秋雨尽情地下吧!
  望着这连绵的秋雨,听着这滴滴答答的雨声,我想起了秋天里美丽的故乡小镇和勤勞的故乡人。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黄土高坡上庄稼人最期盼的季节。秋天一到,故乡小镇异常的热闹。农家老伯伯、老奶奶推着一车自己家种的农产品到小镇上来卖,小镇街头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西瓜!卖西瓜喽!保沙保甜!不沙不甜不要钱!”“苹果!本地苹果!”“洋柿子!三斤五块!”这些农产品,又便宜又新鲜,你完全不必到超市去买菜,农家老伯伯、老奶奶自己种这些洋芋、西红柿、豆角、玉米、茄子、西瓜,任你挑!任你选!故乡的秋,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掰玉米。秋收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掰玉米。不管是在外上班的、上学的,还是出门当老板的、打工的,都要带上爱人,领着孩子,回老家掰玉米。站在玉米地里,你会发现玉米杆比人还高,一个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正在向你微笑。故乡的人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将玉米棒子一个个掰下来。手里掰着玉米,嘴里还会不由自主地哼着陕北的信天游呢。一家人辛勤地忙活了好几天之后,看到满篓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心里乐开了花。秋天,故乡人最爱吃的三道菜:煮玉米、蒸糖瓜、蒸洋芋,蒸熟的洋芋就着沙盖菜吃,那才香呢!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故乡人对这些吃的记忆最深,他们曾以这些为主食,欠丰收的时候还会煮萝卜吃。吃完这些,再喝上一碗热热的谷米汤,嘴角上扬,幸福四溢,会感觉似乎过上了小康生活。记忆中,父亲特别爱吃煮玉米、蒸糖瓜、和就着沙盖的蒸洋芋。现在,故乡人依然爱吃这些,但只是在秋天,丰收的时候,吃个新鲜。每到秋天,我也常常这样吃。母亲每年都会种一些瓜果蔬菜,她种的庄稼总是长得特别的好。每每去看母亲,总是被她的菜园子所吸引。那一串串西红柿咋那么惹人爱呢!母亲也总是时不时地让父亲给我们送来一些她种的玉米、西红柿、豆角之类的新鲜蔬菜。我们姐妹几个常说,一到秋天,就不用买菜了,全依靠母亲的菜园子啦。
  午后黄昏时分,雨停了。母亲说要带我们去她的菜园子看看。看着母亲的菜园子里一片大好的丰收景象,我感受到了这秋雨过后的黄土高坡的气息。走在故乡的乡间小路上,走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承认我认识故乡的圪梁梁、山峁峁,还有那片片沙蒿林林,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了。但我真的无法解读它们,它们碾过尘埃,碾过流年,在岁月的不经意间改变了很多。
  抬头望望这秋雨过后的天空,云团依然锦簇,但缝隙里会挤出一丝丝光亮来。黄土高坡的空旷与静谧,在秋雨过后的天空下显得更加辽阔无边。夕阳西下,故乡黄昏的夕阳,更加醉人。微微的晚霞照射过来,轻轻地照射在我的脸上,照射在黄土高坡的每一条河流里,照射在黄土高坡的每一条沟壑里,照射在黄土高坡的每一首信天游里,也照射在每一个故乡人希望的田野里。
  阵阵秋风吹来,真是秋风送爽。故乡的秋风是多么的凉快啊!故乡的秋风是多么的舒服啊!故乡的秋风是多么的惬意啊!秋风轻轻地抚过这黄土高坡上的每一粒石子,每一堆黄沙,每一片沙蒿林,和每一块庄稼地,也抚过黄土高坡上每一个庄稼人的心田。迎风而来的,还有秋雨过后的清香与舒适。吹着黄土高坡上的风,我的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首经典的陕北民歌《秋收》:
  九月里重阳呵、秋呀秋收忙
  谷子呀那个糜子呀呵、铺呀铺上场。
  红个旦旦太阳呵、暖呀暖堂堂
  满场的那个新糜子呵、喷呀喷鼻香。
  新糜子场上的铺呵、铺呀铺成行
  快铺好那个来打场呵、来呀来打场。
  你看那谷穗呵、多呀多么长
  比起了那个往年来呵、实呀实在强。……
  哦,故乡的秋,我的歌。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陕北这片土地上。陕北,是我永永远远的故乡,是在我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的地方。我热爱陕北这片土地。我在这里出生,我在这里成长,这里有我童年的欢声笑语,这里有我成长路上的坚定足迹。这是我永远的故乡。
  ——选自作者网易博客
其他文献
云台盛景  来到巫溪,最美的风景是从云台盛景开始的。  “云从云台生,云从云台散。”云台山一定起名于象形,这里的云、台,各自妖娆纷绕,环石盘绕,高耸云端,仿佛空中环绕的云朵一样,更像神仙的居所。据说这里历史上曾为道教圣地,上面建有道观,名为云台观,香火鼎盛,道士道行高深,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的人很多,所以云台观别号“小武当”。尤其是龙头香,俯临大宁河,垂直高度1500多米,而武当山的龙头香离地面大约不
期刊
“赤子之心”,這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  《孟子离娄下》中说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认为:“赤子”源于孩子的身高。早期“尺”和“赤”通用,幼儿不过尺把高,称为尺子,也就是“赤子”。“赤子之心”也就是孩童之心。莫忘赤子之心,即不要忘记那份天生的纯真。  保持纯真,这本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我在这里的确也不想做什么求新之事。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觉,那些古人总结出来的道
期刊
一  古城临涣的一天从晨曦开始。  夜色尚未褪尽,早餐铺红红的炉火已经烧旺,风裹着浓郁的包子香味扑面而来,第一班去往县城的客车已经出发,小超市、五金店、宾馆相继打开店门。菜市场里新鲜的瓜果蔬菜已经上市。街角,第一锅马蹄烧饼已经出炉,掌炉人将金黄的烧饼整齐地摆在烤炉的上面,继续着炉火的温暖,面的焦香、芝麻的浓香、葱花的清香被风卷着,飘向饥肠漉漉的行人。  这时,临涣大小茶馆的第一桶龙须泉水已经煮沸,
期刊
(一)  风把乌云请到了空中,风儿欢笑着,掠过高大挺拔的白杨,携着地面的空水瓶一路翻滚,就连我的裙角也不放过。风来,是与夏雨相约吗?  我伸展双臂,与肩平齐,用心感受这股凉爽之风。等风儿躲了,收回双手,仰起头,见空中的那团云正注视着大地的所有,像在说:“我是雨的使者,来自大自然,风是我的向导,旅途很愉快。”  云在流动,在散开,下吧,躁热的大地期待着你,下吧,夏日的果农盼望着你。怎么,是让风儿上前
期刊
成吉思汗被誉为“一代天骄”“世界伟人”“全人类的帝王”,他所拥有的美誉令无数伟人望尘莫及。他所创立的大蒙古国幅员辽阔、横贯欧亚,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据格鲁塞《草原帝国》所述,当时的版图面积达到三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占了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又据成吉思汗祭辞,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个,征服了七百二十个语族,三百六十个民族。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大约仅有一百多万,蒙古军队最多也就是十三万人,那么为什么
期刊
那一年金秋,我八岁,父亲一把夺下我手里的放羊鞭,把我赶进学校,叫我去那里“念书”。当时在我们那个农村,把上学称为“念书”。刚开始,我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啥叫“念书”,只是路过村边的那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看到有一个特别大的铁壳子,挂在一个木桩上,三五个孩子捡起石头敲几下,发出沉闷的响声,一群孩子“哗”的跑进了房子,过一段时间再敲几下,又“哗”的跑了出来,心里盘算着,这就叫“念书”?  不敢有违父命,怀着
期刊
只要熟悉花梨的人,茶余饭后,人们一聊起花梨这个地方,不觉浮想联翩:大家仿佛看到无数的梨树,开着奇异的芬芳。  人们常说,每个地名的由来,就像家长给孩子取名一样,都有它背后的人文故事。  据说明朝的时候,花梨这个地方由几个稀落的村寨组成,人们赶场是现在苏家寨的道子土。但非常奇怪,每当赶场时,都有一个人,一定会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死。  发生这种状况,人們就去外地请了一个非常出名的风水先生。此人个子不
期刊
1976年寒冬腊月,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听母亲说那天气真可是山寒水冷,朔风凛冽……她说了很多词想去形容那天的冷,但最终都哽咽住了。  那是11月16日凌晨3时03分,一声清脆的哭声划破夜晚的沉寂,我降临了,焦急徘徊如循环节的父亲一看到我,吊在嗓子眼上的心终于落下了。  他与我相逢的那一刻,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觉洋溢在他的全身,他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升华。此刻,他淡忘了所有的压力与劳累,任何不如意的事儿都
期刊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玩石头的,虽然算不上什么骨灰级别的专家,但自认为也就一名爱好石头的发烧友吧。  这次去玉溪出差就和松哥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行动,去新平漠沙镇捡石头。  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天空刚吐出来一丝丝白沫,屋外微凉。我们草草的甩了一碗米线就驾车出发了。  从玉溪到漠沙有160多公里路,估计最快也要两个半钟头吧。因松哥下乡蹲点,路过此地的阿迪村,看到有河,有沙滩,有砂石场
期刊
夏天的气息刚刚褪去,人们的心理还没跟得上时令一起过渡到秋天,一场不期而至的雪已迫不及待降临了,似乎要将季节直接拉进严冬。虽说刚过中秋、国庆双节,气温却过早变得阴冷潮湿,措手不及的人们刚刚添加了衣物,现在看来躺在衣柜犄角里的厚衣也要提早粉墨登场了。但秋天的冷总归没达到冻的程度,雪是存不住的,她只是匆匆过客,或许是专门来给这个本就红火的季节再添一道风景。君不见街边的花儿虽已失去的艳丽,但仍可窥得昨日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