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外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art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有关地外生物的文章中,经常指出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液态水。所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其他星球上寻找水的踪迹,好像找到了水就意味着与地外生物的接触又拉近了一段距离。但是,是不是那些我们尚未接触过的地外生物也像地球生物那样需要水呢?这一点我们是不清楚的。
  我们不应用地球生物生活习性的观点来对待地外生物。毕竟地外生物(假设有地外生物存在)所处的环境与我们地球的环境截然不同,其元素组成、结构方式、遗传密码、新陈代谢类型等各方面必然都和地球生物有很大的差异。
  1995年3月,一个由日本制造的装备了自动摄像机的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的长达2528千米的神秘海沟底部探测了一小段距离。使科学家倍感惊奇的是,在这些深海热流孔附近竟繁衍着大量的海底微生物,以及长达70厘米的蚯蚓、大大小小的蛤蜊、贻贝和奇异的红皮肤蓝眼睛的鱼。在这几乎没有食物来源的深海中,这些生物何以为生?原来,在深海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与浅海和陆上生物有所不同,它们不是通过化合作用从海洋物质中直接获得能量的。试想一下,在一个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高水压和几乎没有食物来源的环境下,假如换成浅海或陆上生物,它们如何能够抵挡如此大的水压呢?但是这些蚯蚓、蛤蜊、贻贝和奇异的小鱼却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安居乐业,这不能不归功于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体结构和独特的生理功能。在人类尚未踏足地球边缘——深海之前,人们是如何能够想像到在这样高水压和暗无天日的环境下竟有如此多的生物在那里繁衍着。同样地,在人类尚未接触地外生物之前,我们是不是不应认为地外生物如地球生命一样需要水来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所以我们这样考虑,地外生物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的器官来摄取宇宙中的氢和氧,合成水供自身的需要,甚至或许地外生物根本不需要水。
  宇宙中的其他星球的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就拿金星为例吧,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近邻,但是金星上的环境条件非常严酷,温度超过450℃,浓密的大气压中充盈着硫酸液滴,气压高于地球大气压近百倍。但我深信地外生物能适应如此严酷的环境条件,就像深海中的蚯蚓、蛤蜊、贻贝和奇异的小鱼适应水中高压的环境一样。
  众所周知,太空中布满了具有放射性的粒子。一般理论认为,粒子辐射对人类和生物都有很大的损害。然而据报载,科学家在对核废料堆进行处理时,无意发现了一群比小猪还大的巨鼠。这些巨鼠非常凶猛,能在几分钟内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吃个精光。为什么老鼠不被放射性物质所损害,反而变得更硕大呢?这是因为放射性物质打破了老鼠常规的遗传密码,使其发生变异,变成了令人心惊胆战的巨鼠。这点充分说明了粒子辐射不是对所有生物都有损害。所以,或许地外生物生存在布满辐射的环境中,就像地球生物生长在太阳光下一样,不被粒子辐射所害,更有甚者辐射或许可以给它们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肯定不是惟一的有生物的行星。但,我们的同伴在哪里呢?这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有坚定的信念。
其他文献
本文对3种不同类型的苏丹草种子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3种类型苏丹草种子活力差异显著,种子活力指数以黑壳苏丹草为最强,红壳苏丹草其次,白壳苏丹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项目的实施,农区种植业结构的内部调整,牧区草原建设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城乡绿化等都需要大量的牧草种子。而且目前我国牧草种子的产
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林业经济,但是,盲目的、不科学的植树造林不但不会达到以上效果,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
我区草场面积逐年减少,沙化、退化日益严重,草场载畜能力超负荷运转,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加强草原保护工作,运用草原法律、法规,充分调动各方面极因素,加强管理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从1992年“全国防汛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到1997年“国家防汛指挥系统”设计,再到2002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说明人们对
本文评述了北美三种优良冰草属牧草在东苏旗荒漠草原引种试验,经3年的观测,生长发育良好,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营养丰富,各种家畜均喜食,具有推广前途的牧草。
1992-1995年采用定点定期调查的方法,对扎兰屯市蝗虫发生危害, 种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蝗虫发生的种类,原因,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
内蒙古草原幅员辽阔,横跨几个植被带,有着丰富的牧草种质源。根据科学调查内蒙古饲用植物千种,其中种子植物起主要作用。经草原科学工作者几代人的奋斗,野生种杂交培育或驯化变栽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省区和呼盟被国家列为草原生态示范区的大好机遇,作者根据本地区草场利用现状和草场日益退化的实际情况,阐明了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全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