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价高企的时候,借壳融资可以从投资者手中圈到大笔的钱,但接踵而来的是,这些地产集团也开始背负上利润压力。
“*ST金泰在上交所发布的公告让人看不懂,80亿股是一个天文数字,很难想象新恒基会一次性将全部资产都注入到这家上市公司。”
7月9日,得知*ST金泰将向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恒基系)及不超过8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股A股。国泰君安房地产分析师张宇在电话里的反应是,“简直不敢相信”。
*ST金泰获得大股东拯救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不久前世茂股份发出公告,将置入大股东世茂集团的多处商业地产;首开集团也表示借壳天鸿宝业整体上市。接二连三的事件发生,很可能把这些原本暮气沉沉的上市公司推向一线蓝筹股。
阶段性良机
“新恒基系把集团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直接的原因是这些项目需要钱。”房地产独立顾问周丽君告诉本报记者。新恒基系的控股人黄俊钦是黄光裕的大哥,兄弟俩早年就擅长资本运作,而这次黄俊钦等来一个借壳上市的好时机。
沪深股市的大盘指数经过多次震荡,目前维持在3800点左右。正是持续走强的牛市行情,促发地产集团将资产置入上市公司。
张宇对记者表示:“借壳融资并不是一步到位,将资产注入后,大股东就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扩股增发,以股权换回大量现金。值得注意的是,定向增发时,定价相对低一些,之后的公开配股,大股东常常选择股票获得高溢价的时机进行。”
*ST金泰这次非公开发行的价格确定为3.18元,而在公告发出后股价连续涨停,7月11日收盘已经涨至4.59元。
和*ST金泰相似,2001年许荣茂控股的世茂集团买下万象股份的壳资源,从中置换出了万象国际广场后,再没有实质性动作。2006年集團将主要项目打包装入新成立的世茂房地产,并在香港上市,之后一度传出世茂股份要被许荣茂私有化。
6月,世茂股份公告称,将向世贸房地产等附属企业定向增发7亿股,世贸房地产等注入407万平米建面的商业地产。同时,公司的业务定位从原来的“从事内地20万平米以下的住宅项目和10万平米以下的商业地产项目”转变为“包括酒店以及住宅、酒店附带商业配套的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购物广场、主题商场、娱乐类商业地产、写字楼等商业地产”。
联合证券房地产分析师鱼晋华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世茂房地产向A股公司注入资产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国内市场估值较高的机会,实现融资目的。”这和新恒基系走了同一条道。
不过,世茂股份的非公开发行能否最终完成,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张宇告诉记者:“世茂股份会不会因为集团的商业地产注入跃升为地产蓝筹,要看这些项目资产评估的情况,大股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注入。目前定向增发的计划只是在董事会通过,还要等待股东大会投票。”
高成本借壳
入夏以来,地产集团频频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给市场的感觉是,多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借壳效应正在集中爆发。
“这一轮增发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还是2005年以前借壳上市的,2006年后买壳的公司还没有创造出很好的扩股机会。”周丽君表示。
对于*ST金泰来说,获得此次大股东资产注入的答复,已经苦等了6个年头。2001年新恒基系借壳*ST金泰后,仅仅维持着这个壳资源,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迟迟没有动静, *ST金泰一直处在退市边缘。
周丽君认为:“房地产企业买到壳资源后,证监会对大股东增发扩股的速度卡得非常紧。而且壳公司大多数主业不是房地产业务,大股东要对其重组,解决历史问题需要大量时间。”
业内人士表示,*ST金泰在济南市属5家上市公司中,经营情况算是非常糟糕的,几年来一直没有摘过帽,济南市政府曾数次为*ST金泰的重组和扭亏找过新恒基的负责人。有评论认为黄俊钦很可能已经对*ST金泰的积弊“望而生畏”。
事实上,借壳上市本身受到相关的政策限制,付出的成本也很高,壳公司的债务需要偿还,对其进行业务重组也是一道难题。
张宇还表示:“前些年房地产行业贷款不难,开发商赚钱比现在容易,并不希望股东来分享自己的利润,资产注入的动力不足,这也是黄俊钦借壳动作缓慢的原因之一。”
2006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打破了流通股东的持股上限,包括新恒基和世茂房地产在打包入市后,可以占到总股本的50%以上,消除了他们在利润方面的顾虑。
5月23日,世茂房地产以14亿元价格收购了北京三里屯地区一综合地块,5月27日,世茂房地产在沈阳的首个项目“世茂·五里河”综合楼开工,预计投入150亿。在内地同时开发几个庞大的项目,世茂房地产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借助世茂股份A股融资变得非常急迫。
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周丽君认为:“股价高企的时候,借壳融资可以从投资者手中圈到大笔的钱,但接踵而来的是,这些地产集团也开始背负上利润压力。”
“直接上市遇阻的情况下,借壳上市这些年在房地产行业很流行。从借壳到融资的过程并不都像新恒基和世茂集团一样拖上4-5年。”张宇表示。
“*ST金泰在上交所发布的公告让人看不懂,80亿股是一个天文数字,很难想象新恒基会一次性将全部资产都注入到这家上市公司。”
7月9日,得知*ST金泰将向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恒基系)及不超过8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股A股。国泰君安房地产分析师张宇在电话里的反应是,“简直不敢相信”。
*ST金泰获得大股东拯救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不久前世茂股份发出公告,将置入大股东世茂集团的多处商业地产;首开集团也表示借壳天鸿宝业整体上市。接二连三的事件发生,很可能把这些原本暮气沉沉的上市公司推向一线蓝筹股。
阶段性良机
“新恒基系把集团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直接的原因是这些项目需要钱。”房地产独立顾问周丽君告诉本报记者。新恒基系的控股人黄俊钦是黄光裕的大哥,兄弟俩早年就擅长资本运作,而这次黄俊钦等来一个借壳上市的好时机。
沪深股市的大盘指数经过多次震荡,目前维持在3800点左右。正是持续走强的牛市行情,促发地产集团将资产置入上市公司。
张宇对记者表示:“借壳融资并不是一步到位,将资产注入后,大股东就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扩股增发,以股权换回大量现金。值得注意的是,定向增发时,定价相对低一些,之后的公开配股,大股东常常选择股票获得高溢价的时机进行。”
*ST金泰这次非公开发行的价格确定为3.18元,而在公告发出后股价连续涨停,7月11日收盘已经涨至4.59元。
和*ST金泰相似,2001年许荣茂控股的世茂集团买下万象股份的壳资源,从中置换出了万象国际广场后,再没有实质性动作。2006年集團将主要项目打包装入新成立的世茂房地产,并在香港上市,之后一度传出世茂股份要被许荣茂私有化。
6月,世茂股份公告称,将向世贸房地产等附属企业定向增发7亿股,世贸房地产等注入407万平米建面的商业地产。同时,公司的业务定位从原来的“从事内地20万平米以下的住宅项目和10万平米以下的商业地产项目”转变为“包括酒店以及住宅、酒店附带商业配套的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购物广场、主题商场、娱乐类商业地产、写字楼等商业地产”。
联合证券房地产分析师鱼晋华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世茂房地产向A股公司注入资产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国内市场估值较高的机会,实现融资目的。”这和新恒基系走了同一条道。
不过,世茂股份的非公开发行能否最终完成,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张宇告诉记者:“世茂股份会不会因为集团的商业地产注入跃升为地产蓝筹,要看这些项目资产评估的情况,大股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注入。目前定向增发的计划只是在董事会通过,还要等待股东大会投票。”
高成本借壳
入夏以来,地产集团频频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给市场的感觉是,多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借壳效应正在集中爆发。
“这一轮增发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还是2005年以前借壳上市的,2006年后买壳的公司还没有创造出很好的扩股机会。”周丽君表示。
对于*ST金泰来说,获得此次大股东资产注入的答复,已经苦等了6个年头。2001年新恒基系借壳*ST金泰后,仅仅维持着这个壳资源,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迟迟没有动静, *ST金泰一直处在退市边缘。
周丽君认为:“房地产企业买到壳资源后,证监会对大股东增发扩股的速度卡得非常紧。而且壳公司大多数主业不是房地产业务,大股东要对其重组,解决历史问题需要大量时间。”
业内人士表示,*ST金泰在济南市属5家上市公司中,经营情况算是非常糟糕的,几年来一直没有摘过帽,济南市政府曾数次为*ST金泰的重组和扭亏找过新恒基的负责人。有评论认为黄俊钦很可能已经对*ST金泰的积弊“望而生畏”。
事实上,借壳上市本身受到相关的政策限制,付出的成本也很高,壳公司的债务需要偿还,对其进行业务重组也是一道难题。
张宇还表示:“前些年房地产行业贷款不难,开发商赚钱比现在容易,并不希望股东来分享自己的利润,资产注入的动力不足,这也是黄俊钦借壳动作缓慢的原因之一。”
2006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打破了流通股东的持股上限,包括新恒基和世茂房地产在打包入市后,可以占到总股本的50%以上,消除了他们在利润方面的顾虑。
5月23日,世茂房地产以14亿元价格收购了北京三里屯地区一综合地块,5月27日,世茂房地产在沈阳的首个项目“世茂·五里河”综合楼开工,预计投入150亿。在内地同时开发几个庞大的项目,世茂房地产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借助世茂股份A股融资变得非常急迫。
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周丽君认为:“股价高企的时候,借壳融资可以从投资者手中圈到大笔的钱,但接踵而来的是,这些地产集团也开始背负上利润压力。”
“直接上市遇阻的情况下,借壳上市这些年在房地产行业很流行。从借壳到融资的过程并不都像新恒基和世茂集团一样拖上4-5年。”张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