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估是科学探究过程七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估的内容很多,有评估实验方案的,也有评估实验方法的,而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也是评估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1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中评估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探究实验中,若没有应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那么得出的实验结论一定不合理,所以评估有关由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探究中得出结论是否合理,关键是看实验中有没有贯彻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案例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海绵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比较(a)、(b)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比较(a)、(c)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评估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2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合理,原因是什么?
  分析观察(a)、(c)两图所示的实验可知,控制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所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同理比较(a)、(c)两图所示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小明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2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表面上看结论似乎合理.
  合理,主要评估收集的实验数据是否真实、有效,而且收集的实验数据是一组还是多组.
  案例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猜想与假设(1)小江同學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2)小丽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江和小丽分别利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获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小江得出的实验是: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小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评估你认为她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合理,原因是什么?
  分析根据表1的数据可知,小江和小丽的结论看似都正确,但是正确实验结论得出是建立在多次实验测量的基础上,要根据多组实验数据得出.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出,两位学生都只是进行一次实验测量,得出一组实验数据,然后就根据这组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很显然这样的实验结论只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物理实验中,大多数实验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多次测量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减小误差,如测量长度、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等;二是寻找物理规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平面镜、凸透镜成像特点等;所以如果仅依据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必然具有偶然性、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其结论一定不合理.
  3从选择的实验器材的特殊性中评估得出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实验器材是为顺利开展探究实验做准备的,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器材直接决定了能得出什么样的实验数据,从而间接地决定能得出什么的实验结论,所以评估实验结论是否合理,也要考虑评估选择的实验器材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具有特殊性.
  案例3付杰和文俊同学想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中的电流相等.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付杰和文俊同学分别从实验室选取了电流表3块,灯泡2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干电池,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他们根据电路图(图4)连接好实验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检查电路无误后,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表1所示.
  评估上述实验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单从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来看,结论表面看似合理,但实质上又真的不合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表明,他们虽然通过改变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实现了多次测量,测得了多组实验数据,表面上符合实验数据的普遍性的要求.但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他们的每组实验数据中,各支路中的电流始终是相等的,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选择灯泡的功率是相同的,他们并没有换用功率不同的灯泡进行实验,由于选择实验器材具有特殊性,才会导致测得的实验数据也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根据这样的特殊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一定也具有特殊性,而不具普遍性,这样的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实验器材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所以在实验之前就要充分考虑选择的实验器材有没有特殊性,具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了使测得的实验数据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实验中我们既要选择功率相同的器材进行探究,又要选择功率不同的器材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测出的实验数据才真正具有普遍性,避免了偶然性,得出的实验结论才真正合理.
其他文献
还记得上大学时,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课上,老师介绍苏州师范学院朱正元老先生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那时,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三十余年的教学活动,这一主张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显越重,时不时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一个“实验”.一张纸片,一支粉笔头,一组学生……,便开始演示,不在必要时不用“高大上”仪器,收效异常的好,常常带来一些小高潮,学生情绪激动,甚至报以掌声.我反思原因有如下几点.  1真
物理是一门抽象的科学,由于其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相对较高,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这一门学科产生畏惧心理,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内容的一部分.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为探索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并整理得出新的教学思路.本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开,一线教师们积极加强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设计,学生探究实践的达成,确实提升了师生的实践能力.但笔者在听课、交流、外出学习中,发现不少年轻教师对高中物理书本理论知识的认识有所偏差,故而有必要谈一谈《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学能力》的问题,使青年教师成为外修实践,内修理论,实践与理论双丰收的一代新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
假期,朋友向笔者哭诉:孩子要升入初四,综合成绩为中游,但物理成绩更少的可怜,只有40多分.她感觉孩子很努力,为什么成绩不理想呢?其实,很多学生,特别是初三的女生,学习物理都会感觉很吃力.因为她们往往对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容易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尴尬局面,所以导致尽管很努力但成绩却极其不理想.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清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演奏好重视基础、指点方法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物理压轴题目一向以其众多的研究对象、繁杂的运动过程、多角度的求解方法而成为检验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演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点题型.求解力学综合题对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显然是极大的考验,当然它也是众多的高考考生最为关住的内容之一.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压轴题的特点相比,北京市的压轴题一般不在数学推演这个方面难为考生,而是以常规物理情境为背景侧重进行微
201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选考题第35题第2小题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入手,充分挖掘其所包含的物理内涵,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物体平衡、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及运动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关联,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专家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该题总体难度适中,知识覆
从一轮复习转入二轮复习,复习的重点也从全面基础的复习转为专题复习,目标是使知识竖成线、横成片,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在江苏考试模式下,中学物理二轮复习还面临一些困难.由于上课天数和周课时有限,且部分学校为确保语数外,规定选修科目课后不允许布置作业.学校暂时的“不重视”,学生眼前的“顾不上”,加上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能完全构建,方法套路也未能熟练使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掀起语文界众多教学思想的热潮,出现诸如批注式、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但同时出现有不少中小学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有些属应答式问题的回答,不用详细的说明推导,只要采用言简意赅的说明,就可以让人满意.  例题1万用表中的电池用久了,电动势有所减小.现用此表测量一电阻的阻值,先选择好量程,再用调零电阻使表的指针归零,测量电阻时,表的指针在中值电阻附近,那么测出电阻的阻值相比准确值(填偏大,不变,偏小).  解析本题若应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来推导给出答案,则太过于繁复,高射炮打蚊子,不值.若使用端值的方法解之就非常简明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早已根植在广大教师心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始终确保“学生在中央”.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