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浅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fr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同质化现象明显、育人环境有待改善、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解决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產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把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
  关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众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法。基于此,我们走访了河南省多所高校,通过问卷及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的具体情况,以便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一些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生态文化指文化要素、文化、发展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平衡,在和谐相处中促进高校文化不断发展,但一些高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高校校园生态文化不仅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增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并把他们辐射到社会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
  (1)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不强
  大学校园“生态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如踩踏草坪、课间吃东西、教室随便扔垃圾、浪费水电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意识松懈和制度落实不到位。从高校的教育规律,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及大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高校应承担起培育和宣传生态文化的责任。但一些学生及教师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对“学校定期不定期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进行宣传吗”的回答中,1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对“你了解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吗”的回答中,14.2%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但不完全”。师生不习惯运用生态学原理有效地解决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人与环境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高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样缺乏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应是当务之急。
  (2)学校各部门缺乏良性互动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涵盖内容多,涉及参与者也多。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该是教师、学生、领导干部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但从目前情况看,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仅由团委或学管部门负责,缺乏广泛的宣传及参与,没有形成上下各部门之间良性的互动与配合,影响了教师、学生及广大职工参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队伍组织涣散、人员配备不齐、专业性差、参与人员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需要树立良性互动的全员共建意识,建立一支高效全员化的良性互动建设队伍。
  2.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明显
  当前部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缺乏特色。
  (1)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观念滞后
  高校教育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作为核心。有些高校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片面地认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搞校园绿化、后勤服务、环境保护,没有将生态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促进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如“书香校园”、“艺术长廊”、“名人风采”等建设,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视校园景观建设,搞好绿化美化,重视校园综合治理工作。
  (2)校园文化建设模仿复制现象突出
  一些高校在校园面积及建筑设施上舍得投入,建设新校区、扩建新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实验楼、体育馆、活动中心、运动场等硬件,但建筑设施缺乏创意与个性,与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校定位不相协调,存在跟风、抄袭现象。
  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趋同的现象,模仿、复制,缺少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有些高校看到兄弟院校邀请名人名家或当客座教授或到校讲座,就竞相效仿,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不能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方法与途径创新,没能发挥出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学生精神、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人格培养的作用,妨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化人作用的发挥。
  3.育人环境有待改善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实际调查走访中师生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环境期待较多。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做出了许多努力,校园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教室、宿舍、食堂拥挤,运动场地狭小,自习室拥挤,实验室缺乏等现象明显。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学校未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设施和生活设施。
  (2)“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充分   生态文化和谐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以人为本,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校应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抓出成效。目前有些高校把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在硬件建设、提升知名度等“形象工程建设”上,对于软环境的建设下的力气不够。如人文环境的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传媒文化的教育、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等关注不够,“以人为本”的校园生态需要强化。
  4.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日渐深入,网络教学、慕课、微课等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意义十分重要。但由于宣传不力、管理不善,致使一些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通宵游戏,交友聊天,分散了学习精力,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1)网上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传媒的全方位覆盖与普及,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捷,查找资料、论文检索、知识拓展、精彩课程视频等,内容丰富,查找快捷。一些学生不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阅读学习,而是复制粘贴课程作业,观看搞笑视频,进行网络聊天等。造成学生重感性体验,轻理性思考;重娱乐八卦,轻冷静沉思;重感官刺激,轻深刻透视,对其知识体系的形成极为不利。
  (2)网络课程学习的强制性执行不力
  新媒介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大学生,特别是微信的出现,使得他们在获取资讯时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很多高校开设了免费的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学习。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对网上课程的学分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教师的指导与要求形同虚设,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应对策略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和谐与发展上,加大宣传力度,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应是重中之重。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知。
  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知识橱窗、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强化对生态文化知识的认知。高校要把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合力,上下配合,良性互动。
  2.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
  高校首先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塑造和优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承担高校精神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提升境界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高校要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教学设施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合理布局、网络设施的畅通等。除此之外,校园人文精神的积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环境的优化、网络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生态,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关注校园整体生态文化的构建,就是关心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使之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高校首先应该重视学校的外部环境,做好合理的规划,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绿化美化,还要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各种各样校内外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多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构建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燕燕.高等院校生态文化构建的主要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9(1):24-25.
  [2]喻秋兰,余文龙.浅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6):132-133.
  [3]胡祖吉.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教育探索,2007(12):106-107.
  [4]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6(8):5-8.
  [5]徐建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互动探析[J].科技信息,2008(28):480-482.
  [6]田传信.校园生態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发展的共生性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115.
  [7]贺旭辉.论21世纪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50-152.
  [8]冯婕,祝杨军.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J].北京教育(德育),2008(3):17-19.
  [9]刘艳华,张冬玲.21世纪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990-991,1009.
  [10]蒋黎黎,叶爽.儒家文化对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54-155.
  [11]徐达.体现农林高校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培育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1):51-53.
  [12]佟瑛.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J].今日科苑,2008(2):231.
  [13]吴烨,朱玉芹.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200-201.
  [14]朱玉芹,吴烨.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158-159.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李杜诗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162400410521)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富民思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极大地调动了全民的创富热情;不久,我们党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的崭新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手术感染问题。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471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资料,其中60例出现医院感染。本研究对全部病例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摘 要: 二战期间,中韩两国在共同反对日本侵略的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国志士曾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至镇江,在镇江从事抗日复国的崇高事业,与镇江人民结下了患难之交。参观“临时政府”遗迹和史料陈列馆时,深入了解了二战时中韩两国人民在镇江的抗日斗争活动,以及其在二战中对镇江和韩国的历史影响。通过回顾中韩友谊,希望对之后韩国各市和镇江之间的友好交往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镇江 大韩民国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元认知”为理论依据,分析如何将元认知策略应用于网络英语阅读教学,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关键词: 网络背景 英语阅读 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阅读课的现状及对策  (一)以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往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形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教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福建省北部,核心景区总面积为64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是全球第23处,我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按照中央、省委和南平市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这一段的学习和思考,笔者谈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