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在听中积累语言
现在电视、广播、网络、MP3、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供学生识记。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多交流、相互讲故事,学生一下子都主动地寻找故事之类的书籍来看。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从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好了铺垫。
二、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尽量多背,或记住大意复述课文,并且根据学校安排把小学生应该背诵的80首古诗词落到实处。不仅如此,我还根据现有教材,增加了一些诗文或优美片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
三、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因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我们会举行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让学生品尝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多说,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说话会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总之,培养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总有适合于你和你的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的途径。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在听中积累语言
现在电视、广播、网络、MP3、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供学生识记。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多交流、相互讲故事,学生一下子都主动地寻找故事之类的书籍来看。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从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好了铺垫。
二、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尽量多背,或记住大意复述课文,并且根据学校安排把小学生应该背诵的80首古诗词落到实处。不仅如此,我还根据现有教材,增加了一些诗文或优美片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
三、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因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我们会举行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让学生品尝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多说,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说话会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总之,培养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总有适合于你和你的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