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學其中一大命題是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實際上這是反映人尋求對自己人生的定位。現代文學興起前,人們已不斷求問如何在世界中生活。《新詩三首》呈現三種看待人生的角度,三位年輕人在詩中表達了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
關鍵詞:新詩;感悟人生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10-02
導讀:葉德平
本文由三首新詩組成:〈巴士總站〉、〈葡萄樹〉、〈我不是〉。三首詩歌表現出三種獨特的人生觀,他們透過詩歌,抒發自己對生命的感受,或空虛,或堅定,或渴求真我。龎頌恩的〈巴士總站〉描述人面對世界的無力、生命的重複及沉悶,從而抒發無奈之情;李文意的〈葡萄樹〉講述世人迷失在俗世中,展示追尋理想人生的擇善固執;黎鎬文的〈我不是〉表現了作者內心渴望堅守獨特的真我,享受自己的人生。這三首詩猶如人的三個心理階段:先是了解人力的極限,感到失意;再被外物色相所迷惑,堅定自己內心;最後了解個人的獨特性,珍惜當下,頓悟人生之真諦。
詩一:龎頌恩〈巴士總站〉
冷魂僵化跌撞於隧道
回音像空洞 披上北風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乘客問,
沒有回答……
路線牌寫下:
起點總站
來去,換的只是
人
呼嘯逝去
一車喜懼哀怒
窈窕的情愁
成長的逐流
掠過一窗窗浮華
想踏下剎車,發出
攀爬黑板的指甲
無力的尖叫
呻吟的尖叫 回響
悲傷轟隆著
喉管,不過化成蒼白
暖氣幾口
詩者簡介:龎頌恩,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望將來能成為文字工作者。喜愛創作,認為了解當代文學有助認識現今社會,時常將見聞以詩記錄下來。
〈巴士總站〉,表達的是對人生循環往復的無奈。生命的輪迴就如巴士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徘徊,因此路線牌寫的「總站」,既是終點,也是起點。僅僅是人不同了,生命的規律並沒有變。「巴士」這個意象突出生命的死板及一成不變,其路線是不變的。人乘上巴士,下車只是早晚問題,一些人會在中途下車,一些人會在總站下車。縱然不情不願,亦沒有例外。
詩歌以冬日的巴士總站,營造死亡的空寂及冷清。除了道出「寄蜉蝣於天地」的悲哀,亦對生命之千篇一律而發出慨嘆。人的開始是出生,接著在紅塵中經歷喜懼哀怒、愛情和成長等,終歸要接受死亡,接受命運。想要打破宿命者,試圖「剎停」奔向死亡的人生,最終卻只能像悲劇英雄般死去,徒留後世一則不自量力的笑話。其實,汽車的喉管與人的喉嚨沒有分別。在這嚴酷的冬日裏,一切呼喊只是吐出的白氣,轉瞬間在世間的痕跡都消失無蹤,掩蓋在北風的洪流之下。
詩二:李文意〈葡萄樹〉
迷霧的眼睛
看不清晴空下的
葡萄樹
暗香馥馥 從遠處 飄送隨風
纏繞鼻尖兒打了個轉
像薔薇的試探 或蛇的引誘
就這樣醉去——
左探右求 分不清……
尋覓沐浴夜露的花漿
白牆上 刻有血印
落紅的甜美 忽然伴着疼痛的血腥
敲醒 脖上的銅鈴鐺
破碎——
碎了滿地
原是掉隊的山羊羔
在葡萄園外 聽不清
在荊棘裡
在笛聲中飄渺
詩者簡介:李文意,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
此詩主題是對理想人生的追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俗世中的事情,在萬千世界中迷失。人往往忘記自己是赤身而來、赤身而去的,只有理想才最值得追求渴慕。「葡萄」在聖經中是美好甜美的象徵,代表了人最初的聖潔,與俗世的不同。詩中的「薔薇」與「蛇」則象徵着人生中的各種誘惑如金錢。而「葡萄樹」和「薔薇」、「蛇」是人生中所追求的事的對比,前者是甜蜜美好的,後兩者則是表面美好,實際上只是虛假的糖衣。這種美麗是短暫亦是假象,一味沉迷於追求世上的誘惑,終會跌倒受傷。詩中的「山羊羔」就像迷失於俗世的人,有些人像牠,跌倒過痛過才醒悟,有些人則一生跌碰,終不覺悟。
詩三:黎鎬文〈我不是〉
詩者簡介:黎鎬文,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素來熱愛文學,並醉心於不同形式的創作,冀為文學界燃起一點新燭光。
我不是太子喬達摩
跟著阿羅邏和鬱陀羅
托缽禪修
苦行復苦行復苦行……
不用無上正等正覺,空遺
展覽中一顆
——舍利
不是基督耶穌
救贖人類
鮮血噴濺十字
以赦免
——別人的罪
不是阿道夫·特希勒
緊抱著
邪惡的縱軸
以高舉納粹的旗幟
以敬禮的姿勢
經營「德意志民族」的
屠場
踐踏比螻蟻還要卑微的猶太人
接受
——撒旦的操控
不是馬丁路德金
一個夢想,自己
獻祭給
膚色的革命
顛沛流離……
獲得尊敬
卻不曾擁有
——自己
〈我不是〉主題強調人應該為自己而活,並能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本詩以四個不同歷史人物的人生為載體,從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四位人物包括兩位宗教領袖佛陀及耶穌,以及兩位國家領導人希特勒及馬丁路德金。他們的一生均奉獻給不同的事物,而且在世人眼中他們都非常成功地達到其目的,但作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認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擁有並掌握自己的人生,如喬達摩為了成佛,犠牲了一生的時間修練沉思,但作者卻不希罕將來的理想生活,只重視當下的生命;基督為救世人,獻出自己的生命,受世人尊敬,卻不過是為救贖「別人」的罪;希特勒實現他的「邪惡」意願,卻反而被這種妄大願望所支配;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平等,卻把一生的時間奉獻了給他們。作者不願成為這四種人,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該是為自己而活,重視的是能夠真正活在當下,滿足自己切身的需要,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關鍵詞:新詩;感悟人生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10-02
導讀:葉德平
本文由三首新詩組成:〈巴士總站〉、〈葡萄樹〉、〈我不是〉。三首詩歌表現出三種獨特的人生觀,他們透過詩歌,抒發自己對生命的感受,或空虛,或堅定,或渴求真我。龎頌恩的〈巴士總站〉描述人面對世界的無力、生命的重複及沉悶,從而抒發無奈之情;李文意的〈葡萄樹〉講述世人迷失在俗世中,展示追尋理想人生的擇善固執;黎鎬文的〈我不是〉表現了作者內心渴望堅守獨特的真我,享受自己的人生。這三首詩猶如人的三個心理階段:先是了解人力的極限,感到失意;再被外物色相所迷惑,堅定自己內心;最後了解個人的獨特性,珍惜當下,頓悟人生之真諦。
詩一:龎頌恩〈巴士總站〉
冷魂僵化跌撞於隧道
回音像空洞 披上北風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乘客問,
沒有回答……
路線牌寫下:
起點總站
來去,換的只是
人
呼嘯逝去
一車喜懼哀怒
窈窕的情愁
成長的逐流
掠過一窗窗浮華
想踏下剎車,發出
攀爬黑板的指甲
無力的尖叫
呻吟的尖叫 回響
悲傷轟隆著
喉管,不過化成蒼白
暖氣幾口
詩者簡介:龎頌恩,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望將來能成為文字工作者。喜愛創作,認為了解當代文學有助認識現今社會,時常將見聞以詩記錄下來。
〈巴士總站〉,表達的是對人生循環往復的無奈。生命的輪迴就如巴士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徘徊,因此路線牌寫的「總站」,既是終點,也是起點。僅僅是人不同了,生命的規律並沒有變。「巴士」這個意象突出生命的死板及一成不變,其路線是不變的。人乘上巴士,下車只是早晚問題,一些人會在中途下車,一些人會在總站下車。縱然不情不願,亦沒有例外。
詩歌以冬日的巴士總站,營造死亡的空寂及冷清。除了道出「寄蜉蝣於天地」的悲哀,亦對生命之千篇一律而發出慨嘆。人的開始是出生,接著在紅塵中經歷喜懼哀怒、愛情和成長等,終歸要接受死亡,接受命運。想要打破宿命者,試圖「剎停」奔向死亡的人生,最終卻只能像悲劇英雄般死去,徒留後世一則不自量力的笑話。其實,汽車的喉管與人的喉嚨沒有分別。在這嚴酷的冬日裏,一切呼喊只是吐出的白氣,轉瞬間在世間的痕跡都消失無蹤,掩蓋在北風的洪流之下。
詩二:李文意〈葡萄樹〉
迷霧的眼睛
看不清晴空下的
葡萄樹
暗香馥馥 從遠處 飄送隨風
纏繞鼻尖兒打了個轉
像薔薇的試探 或蛇的引誘
就這樣醉去——
左探右求 分不清……
尋覓沐浴夜露的花漿
白牆上 刻有血印
落紅的甜美 忽然伴着疼痛的血腥
敲醒 脖上的銅鈴鐺
破碎——
碎了滿地
原是掉隊的山羊羔
在葡萄園外 聽不清
在荊棘裡
在笛聲中飄渺
詩者簡介:李文意,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
此詩主題是對理想人生的追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俗世中的事情,在萬千世界中迷失。人往往忘記自己是赤身而來、赤身而去的,只有理想才最值得追求渴慕。「葡萄」在聖經中是美好甜美的象徵,代表了人最初的聖潔,與俗世的不同。詩中的「薔薇」與「蛇」則象徵着人生中的各種誘惑如金錢。而「葡萄樹」和「薔薇」、「蛇」是人生中所追求的事的對比,前者是甜蜜美好的,後兩者則是表面美好,實際上只是虛假的糖衣。這種美麗是短暫亦是假象,一味沉迷於追求世上的誘惑,終會跌倒受傷。詩中的「山羊羔」就像迷失於俗世的人,有些人像牠,跌倒過痛過才醒悟,有些人則一生跌碰,終不覺悟。
詩三:黎鎬文〈我不是〉
詩者簡介:黎鎬文,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讀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素來熱愛文學,並醉心於不同形式的創作,冀為文學界燃起一點新燭光。
我不是太子喬達摩
跟著阿羅邏和鬱陀羅
托缽禪修
苦行復苦行復苦行……
不用無上正等正覺,空遺
展覽中一顆
——舍利
不是基督耶穌
救贖人類
鮮血噴濺十字
以赦免
——別人的罪
不是阿道夫·特希勒
緊抱著
邪惡的縱軸
以高舉納粹的旗幟
以敬禮的姿勢
經營「德意志民族」的
屠場
踐踏比螻蟻還要卑微的猶太人
接受
——撒旦的操控
不是馬丁路德金
一個夢想,自己
獻祭給
膚色的革命
顛沛流離……
獲得尊敬
卻不曾擁有
——自己
〈我不是〉主題強調人應該為自己而活,並能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本詩以四個不同歷史人物的人生為載體,從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四位人物包括兩位宗教領袖佛陀及耶穌,以及兩位國家領導人希特勒及馬丁路德金。他們的一生均奉獻給不同的事物,而且在世人眼中他們都非常成功地達到其目的,但作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認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擁有並掌握自己的人生,如喬達摩為了成佛,犠牲了一生的時間修練沉思,但作者卻不希罕將來的理想生活,只重視當下的生命;基督為救世人,獻出自己的生命,受世人尊敬,卻不過是為救贖「別人」的罪;希特勒實現他的「邪惡」意願,卻反而被這種妄大願望所支配;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平等,卻把一生的時間奉獻了給他們。作者不願成為這四種人,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該是為自己而活,重視的是能夠真正活在當下,滿足自己切身的需要,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