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枋心任务,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现在,我县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2、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外,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存在着一种疏远学生当下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片面倾向,学生的学习只注重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再有,学生的学习注重未来世界,脱离现实生活。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总是想方设法把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牵引着他们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而没有认识到人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致使学生的学习严重脱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的、探究的、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它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地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2、基于问题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学生生活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实践有着相同的外延,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
  
  四、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教学观念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现时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教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的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教师要明确一点,就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拒绝或反对接受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倡导对知识进行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正代表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4、合作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特意安排或自愿组合的情况下,按知识结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个性等混合成若干小组,每组均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学习通过同伴教学、游戏竞赛、个别辅导和共同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活动可采用前后座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分行练习等活动方法,还可以灵活地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游戏、采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合作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因为它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更看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只有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这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才会把它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其他文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制度得到执行的重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教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教师的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通过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可使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自己的
期刊
[摘要]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本文初步探讨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应该从考核标准开始进行根本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英语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
期刊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不能只依靠每周一两节语言活动课,通过几篇故事、几首儿歌就能发展得很好。事实上,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是通过各种人、事、物与语言的联系和关系学得语言的。所以,发展幼儿语言,一定要走生活化、交往化、整合化的道路。  一、生活化:在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一日的各个环节中,老师、小朋友在不断使用语
期刊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孩子刚跨入小学的大门,首先面临的是许多不同:入学前的主导活动是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后的学习是按外部一定要求或成人的指令而进行的活动,是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
期刊
一、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根据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从而在喜闻乐见方面入手,以情动其心,以理导其学,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中进入课堂。第一,议。结合本课内容搜集当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让学生谈看法、说感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二,看。看幻灯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思,获得感性认识。第三,唱。如:教学《翻天覆地的巨变》一课时,让同学们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美的
期刊
“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对20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勾勒的基调。去年岁末,教育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路线图”和“时间表”,释放出教育改革的强烈信号。此次会议上,围绕四个关键词提出的改革措施,预示着教育事业发展值得期待的一年。    公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袁贵仁指出,中央在解决好农民工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结合当前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
期刊
[摘要]任何学科都蕴藏着德育因素,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这门学科与经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地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新教材 德育教育 渗透 地理教学    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感染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