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0 前言为满足航空航天工业的性能需求,氟弹性体(FKM)于50多年前被首次推向市场,相对于烃类橡胶材料,它们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更高,而力学性能则与之相当,这就赋予了其明显的性能优势。FKM胶料很快便被广泛用于汽车、石油和天然气、半导体及制药/食品加工行业的密封件和垫圈,其长期耐用性和可靠性在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全氟弹性体(FFKM)提供了高温材料的下一个发展方向。首先发现的是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0 前言为满足航空航天工业的性能需求,氟弹性体(FKM)于50多年前被首次推向市场,相对于烃类橡胶材料,它们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更高,而力学性能则与之相当,这就赋予了其明显的性能优势。FKM胶料很快便被广泛用于汽车、石油和天然气、半导体及制药/食品加工行业的密封件和垫圈,其长期耐用性和可靠性在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全氟弹性体(FFKM)提供了高温材料的下一个发展方向。首先发现的是聚四氟乙烯(PTFE),
其他文献
壳-幔相互作用是地壳与地幔之间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其中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会显著影响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地幔的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流变学特征以及岩石圈地幔结构的稳定性。壳源物质可以通过俯冲或拆沉进入地幔,在地幔中以固相的形式稳定存在或发生部分熔融后形成熔/流体并与地幔岩石发生反应实现壳源物质深部循环。因此,地幔岩石的组成受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的联合控制。受部分熔融影响,岩石圈地幔
大陆下地壳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分异以及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地球上部分金属元素(如铜)的重要储层。俯冲板片来源的地壳沉积物熔体会与下地壳岩石发生相互作用或停滞在壳-幔边界,从而改造大陆下地壳的化学组成。同时,氧化的地壳沉积物成分加入至下地壳会影响其氧逸度以及变价金属元素(如Cu)的稳定,且Cu如何在下地壳中活化和迁移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探究大陆下地壳岩石的化学组成以及示踪俯冲板片来
蛇绿岩代表着古大洋岩石圈的残片,豆荚状铬铁矿床是蛇绿岩中的特征性矿产。蛇绿岩和铬铁矿是探索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幔不均一性、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早期地球板块运动等关键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缝合带的多个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发现了一系列超高压-超还原矿物(例如金刚石、柯石英、碳化物、氮化物、超硅石榴石等)和壳源矿物(例如锆石、金红石、刚玉等)。这些特殊矿物组合为探索深部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这次事件不仅造成了超过80%海洋物种发生灭绝,同时还促使古生代型演化生物群向现代型演化生物群转变。此次事件之后,一部分生物门类复苏较快,例如,菊石多样性在1百万年之后就恢复到灭绝前的水平;另一部分则较为缓慢,直到中三叠世才明显多样化,如腕足。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期间以及之后的早三叠世,地球环境、气候异常波动。主要包括有大规模火山喷
哥伦比亚超大陆是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大陆,大约在2100-1800 Ma期间,由全球各个克拉通聚合形成,并于1790-1300 Ma发生不完全裂解。其聚合时间与板块构造体制的演化甚至转换存在密切联系,而裂解过程中地球表部圈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对哥伦比亚聚合与裂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板块构造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古-中元古代岩石圈、生物圈与大气圈的演化。扬子板块参与了哥伦比亚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和早三叠世极端动荡的环境限制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复苏,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地球生态才得以完全恢复,生物也真正重新全面复苏和辐射。因此,中三叠世作为记录大灭绝后地球生态环境完全恢复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牙形石因其演化速率快和分布广等特点,可为年代地层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依据。为了建立华南地区中三叠世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格架,本研究选取贵州、云南地区四条不同沉
四川盆地震旦系至下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石油气勘探和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论文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典型井区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和志留系石牛栏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观察和采集了代表性的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和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储层岩心样品,同时采集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岩心样品;采用显微镜和阴极发光观察、原位微区稀土元素测试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就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的地貌和水系格局,其抬升和扩展过程也主导了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演化,深刻的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变化。因此,对青藏高原和周缘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地壳运动,气候演变和人类生活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高原扩展的关键区域,地壳缩短变形和大型逆冲断裂
对造山带内深部至浅部过程构造-热演化的精确厘定是地质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石墨是一种典型的层状结构,具有非常低的摩擦系数,而且随着温度升高,碳质物转变为有序化的石墨晶体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石墨能记录变质峰值温度并对岩石流变性起到弱化作用。然而对天然变形岩石中石墨的形成及其岩石、矿物变形的宏观与微观构造特征、流变弱化行为及机理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本研究选取新生代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为研究区域,以其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期间,海洋和陆地都经历了生物、环境和气候的重大转折。近年来,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相生物灭绝的模式、原因以及灭绝机制和与之伴随的环境变化等都达到了高精度研究水平;相反地,该时期陆地生物灭绝和古气候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相生态系统演变及极端环境事件探索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该重大地质突变期的生物演化,验证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