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与非快速消散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与非快速消散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8年5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硬膜下血肿厚度≥5 mm、非急诊手术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18~80岁[(47.0±16.9)岁]。快速消散组27例,非快速消散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颅脑CT结果。

结果

快速消散组患者PT值和INR值分别为(11.9±2.1)s和1.1±0.2,非快速消散组分别为(10.8±1.0)s和1.0±0.1(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颅脑CT硬膜下血肿厚度分别为(8.2±2.3)mm和(7.3±1.8)mm(P>0.05)。复查CT结果快速消散组硬膜下血肿厚度为(2.7±1.9)mm,明显小于非快速消散组(6.6±2.1)mm(P<0.01)。快速消散组CT示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骨内板之间低密度带发生率为93%,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36%(P<0.01)。复查CT,快速消散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增多发生率为74%,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5%(P<0.01)。快速消散组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为4%,明显低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8%(P<0.05)。

结论

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和颅脑CT提示低密度带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的两个重要指标。快速消散硬膜下血肿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更低,提示急性硬膜下血肿出现快速消散现象可能作为预测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动态锁定螺钉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骨折(AO 4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26~71岁[(51.6±14.3)岁]。18例采用动态锁定螺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普通锁定螺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目的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课程的学员进行调查,了解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的现状,评价CTCT的培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 2018年5月参加CTCT培训的1 660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业、职称、学科来源、从事创伤救治的年限)、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医院等级、创伤救治模式、每年严重创伤数量)以及学员建议的医院创伤救治模式、创伤
在脊髓损伤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常涉及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等问题。目前对脊髓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康复这一术语存在滥用和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相关术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笔者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从脊髓损伤恢复与ICF残损分类、脊髓损伤康复与ICF活动和参与分类、脊髓损伤修复与恢复和康复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的术语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8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1~65岁[(43.0±14.2)岁]。17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DAPSQ治疗(A组),17例采用常规DAPSQ治疗(B组)。A组男11例,女6例;年
创伤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目前我国的创伤患者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创伤患者病死率高于发达国家。完善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病死率模式的关键。为创新创伤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江西省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近期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创建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达成了共识。笔者对江西创伤急救中心功能定位、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和评估核心指标等方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侧螺钉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特殊类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 2017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5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9岁[(41.9±20.9)岁]。创伤性寰枢椎脱位8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齿突不连2例,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
目的探讨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12月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收治的16例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71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均为运动伤。跟腱断端缺损5~7 cm,平均5.2 cm。均采用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进行修复。
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主要是替代受损神经元,保护宿主神经元,防止细胞凋亡,促进轴突再生和突触形成,促进髓鞘形成,分泌营养因子改善微环境等。多种细胞用于动物模型的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完全性损伤患者的修复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困难性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复杂性,难以形成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改善和恢复患者运功功能。为总结细胞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促进研究人员对本
目的探讨赫尔辛基CT评分判断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实用性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33例;年龄14~84岁,平均49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45例,9~12分42例,13~15分37例。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两组,26例
目的探讨X线透视和CT引导两种影像学监测方式进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或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7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3例Tile B、C型骨盆后环骨折或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28~69岁,平均43.8岁。84例骶骨正常,19例存在骶骨变异。分别比较两种不同骶骨类型患者术后2 d X线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