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内化写作素材的能力训练三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进行整理。虽然市面上有为数不少的作文素材杂志、资料等,但仍然需要学生沙里淘金,取其精华。
  如,学生整理“严歌苓”的资料,将众多搜集的材料整理如下:1.作者简介: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1957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九八九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代表作有《天浴》《扶桑》《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其中,《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荣获金马奖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一九九九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最佳影片,由张艺谋执导、以其小说《金陵十三钗》拍摄的同名电影正在大陆热映。2.严歌苓的《活得过瘾》和张慧清的《我是文学的吉普赛人》、晨阳的《自由如莲徐徐开》、张守刚的《两条命的严歌苓》等相关链接文章。3.严歌苓的作品读书摘记,名言隽语。这种做法就是对素材整合不错的尝试,学生在写作后记中写道:尽量全面了解钟爱的作家,从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整合梳理,并有意识地在作文情境中加以运用,用过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二、剪辑重组法
  对素材中符合某个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这种方法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者创设新的环境,让人物在这个新创设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精神风格,体现积累者自定的主旨。
  如,学生读了《归园田居》与《归去来兮辞》后,写了下面“剪辑重组”的语段:“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難得的亲情。”这段小文点染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都很高,但对素材内化的效果极佳。
  三、评点交流法
  记录由素材生发的一些感想,形式不拘,长短不限,这实际上是思想的积累。这种素材多为时政热点,新颖而有时代感,不足之处是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所左右。要克服自己观点的片面之处,可与别人交流碰撞,以明辨是非。
  如,今年4月,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络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舆论热议。媒体采访发现,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北京、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份,直播范围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班,直播场景多为教室,也有食堂、运动场、幼儿和学生寝室等。许多学生在利用晚自习特意开辟的“读报时间”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在交上来的随笔里进行了评论:“监控下的课堂,或许能对一些不良的课堂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长此以往,必然会抑制孩子的本性。”“长期处于他人的监控之下,必然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氛围。同时为了让镜头一方的家长感到满意,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表演,这对形成健全的人格没有好处。”“课堂长期自我控制,对天性的释放必然造成影响,影响学习效果。”于是教师印发了网上的几篇争论文章,提示大家要学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地表达观点。于是,学生重新整理自己的发言,并努力客观、公正地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并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论据。因此对于这一素材,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了内化。
其他文献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道为趣。”“趣”即趣味,它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感受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能让课堂更增活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半倍。情趣盎然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学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明珠,逾久逾亮。作为中国人联接情感纽带的精
期刊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一共有三道选择题,这几年,前两道题考核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10年到2013年,前两道选择题是一道实词题和一道题干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主人公某某性格或特点的一组是”的题。2014年,第一道是实词题,第二道变成了断句选择题。2015到2017年,第一道是断句选择题,第二道是文化常识选择题。无论前两题如何变化,第三题都没有发生变化,都是选择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期刊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那就是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二、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第一组问题:遇绿。  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为什么?  提示:通过写居室之狭小、潮湿、简陋、朝向不佳而炎热、窗户破损,一方面为常春藤的出现设置了环境,另一方面也反衬出“我”对绿色的极度欢喜,同
期刊
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阅读方法,也在于获得文化传统的启蒙和文化精神的熏陶。由于作家的精神意识、人文情怀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要把这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揭示出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还原与比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的内容似乎很容易理解,其实,作者的懊悔和感慨,对父亲的怜惜与宽容,统统埋伏在平实而不平静的文字之下,没有合宜的操作方法是很难帮助学
期刊
林崇德指出: “学科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当前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被研究者长期忽视的问题。”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感悟,而对“外部”学习内容,即“考试”内容的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了。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
期刊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中考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引起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一、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解决  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这些倾向表现在,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蚀着广大学生
期刊
“豪放”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就文学评价角度的“豪放”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第十二品为“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及至苏轼本人谈文论艺对豪放也有所涉及,如,《与陈季常书》中就有“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落实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业务骨干,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  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尽管很关注,
期刊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目前,问题意识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注于实验科学的培根曾说过,如果一件事情你以肯定为始,必将以问题为终,反之亦然。而培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问题意识上,爱因斯坦则从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觉得与解决问题相比较,提出问题更为重要且更具意义,解决一个问题只能说掌握了对一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