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校中厂”引入,强化合作育人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 “校中厂”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分别查找了原因,提出了从企业发展潜力、长期用人需求、适合学校核心专业发展等方面,严把引入“校中厂”企业关,夯实“校中厂”合作基础,通过订单班、修订教学计划,开发教学项目,编写校本教材,严格管理,实施共同考核,教师到“校中厂”锻炼等形式,拓宽合作范围,促进“校中厂”合作育人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校中厂”;合作育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输送的人才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必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的主要趋势。“校中厂”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重要的载体,以其联系紧密,直接,方便,成为校企合作重要形式。
  一、目前“校中厂”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整体来看,“校中厂”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1)学生纪律性不强,职业素质不高,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困难。多数学生学习生活三点一线,较为简单,对企业规章制度不了解,对企业运行规程知之甚少,在实习中往往出于好奇心,不听指挥,私自操作;其次,一些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养成了唯分数論英雄,忽视了纪律上的要求,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存在自我约束意识不强,纪律意识淡漠的情况;学生到校中厂进行生产劳动,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还需要过程,学生还没有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劳动积极性有时依据个人兴趣,生产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
  (2)学生技能不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要求。
  学生动手技能需要学习和熟悉掌握的过程,刚到“校中厂”企业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控制质量,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企业的运行成本。
  (3)学生在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事故处理,一直困扰着校企合作。
  合作企业让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着隐患。学生技能欠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安全的意识欠缺,顶岗实习一旦发生事故,处理起来无法可依,无法按照《劳动法》获取补偿,企业也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4)学生择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校中厂”技能传授。
  学生对自身、企业、就业形势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往往这山看着那山高,对就业企业的期盼值过高。实习期的学生,本身没有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结束后,学生就会离开工作岗位。学生择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企业对学生技能传授。企业培训得越好,越存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可能,所以,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更不愿意教授较新、较先进的技术,避免培养出人才服务于竞争对手,丧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从学生层面,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接受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突然转变,存在抵触情绪。
  学生上交学费,理所应当享受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到“校中厂”生产,角色的突然转变,让学生感觉自己处处受人管制、约束,成为企业赚钱的工具,从情感上不容易接受。
  在“校中厂”生产服务中,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新知识获取少,零散,加剧了学生心理的落差。
  由于学生到“校中厂”实习,技能差,所从事实习项目相对简单,知识技能含量不高,又由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相对保守,很难深入到企业核心技术,让学生产生了当成廉价劳动力的误解。
  “校中厂”无法提供就业岗位,让学生感到“校中厂”实习没有太大用处,干了也白干,影响了学生劳动热情。
  3.从学院层面,教学与生产衔接、实习管理、质量监控较为困难。
  “校中厂”实习内容,往往依据当时企业的生产任务,由企业来安排,由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目标、教学要求与实习内容分别由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系统分别制定,相互衔接困难,顶岗实习管理和实习质量很难掌控。
  “校中厂”提供的实习岗位与高职院校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不同步,在内容上不衔接。高职院校为了迎合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的机会,教学易出现混乱,影响教学质量。
  在“校中厂”实习中,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一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本身工作繁重,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教学期望。
  二、“校中厂”问题产生的原因
  1.校企双方是不同利益主体,双方素求不同。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企业的最大目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部分企业在校办厂,看重的是学院提供的完善的厂地、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厚的条件,而非校企合作育人本身。
  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系统,它是实施公益性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离不开企业。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巨额的实训设备的投入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同时,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先进技术工艺的培养也离不开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是否合格,最终要通过企业检验;学生能否就业更取决于企业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人才培养的结果又最终接受企业的检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方,企业合作意愿与企业用人、经营、管理、技术、咨询等方面需求及学院所能提供服务的能力和程度等相关。
  2.针对“校中厂”企业设备、生产工艺、操作技巧中蕴藏的知识,开发校本教材还不够。
  顶岗实习前,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企业顶岗实习相关知识铺垫不够,没有形成相关知识模块、校本教材、教学项目,导致学生到企业后对顶岗实习的内容知之不多,顶岗实习目标不明确。
  企业师傅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操作技能,对顶岗实习学生也做到了手把手认真教授,但是毕竟不是从事教育行业或者科班出身,无法对固化在设备、生产工艺、操作步骤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而带队实习教师往往对具体的设备、加工工艺等综合问题缺乏研究和积累,导致企业师傅会做不会说,带队教师想教,教不了的局面。   三、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促进高职人才培养
  1.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严把企业引入关。
  首先,引入企业应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企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往往在经济生活中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才能为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的人才提供赖以生存的岗位。
  其次,引入企业应有长期用人需求。引入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用人需求,这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育人发展的动力。建立在长期用人需求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才更容易在合作育人中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
  第三,引入企业应满足学院核心专业发展需求。学院的核心专业往往拥有丰富的专业积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专业上的优势更容易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向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校企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阔,更易深化。
  第四,引入企业应是校企合作缔约单位。通过在学院及院系层面签订校企长期合作协议,减少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短视行为,提高合作育人的计划性、规范育人过程、严格共同考核,促进育人效果。长期合作协议有助于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目标修订、课程设置、校本教材的开发、实习实训合作、教师、兼职教师培养、顶岗实习的管理等方面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2.进一步通过订单班等形式,强化学生双重身份的转变,提高学生、企业双方相互接纳和认同。
  通过订单班形式,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就业的联系,确定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明确了学生、企业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紧密了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使校企不同利益体之间取得更多共识。校企双方在育人中的共识的扩大、联系的加强,也进一步有助于双方在育人投入、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真抓实干,提高育人效果。
  3.学院围绕“校中厂”企业用人需求,确定订单班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开发教学项目,编写校本教材,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严格管理,实施共同考核,培养所需人才。
  “校中厂”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水平、技术有着特定的要求,需要学院依据企业需求,修订培养目标,加入符合企业生产的学习模块,针对具体的生产任务、岗位、职业资格技术等要求,开发教学项目,开发校本教材。将固化在设备、生产工艺、操作流程中的知识以及职业技能进行深入挖掘、系统归纳,适时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同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将学校教授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如“校中厂”楚天数控机床,该企业数控柜信号线较长,往往采取编辫子的形式,看似简单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干扰信号类型、干扰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如何抗干扰等相关内容;又如使用中开关电源、变频器,其相关接线端的含义,基本电路形式、工作原理,这些往往在电工、电子课程中并未涉及,需要编写校本教材进一步挖掘整理,让学生学到目前正使用设备或技术中的相关知识。
  在校企合作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学生的管理,通过校企双方实施订单班学生管理和考核,进行优胜劣汰,促进育人效果。
  4.合理利用企业生产周期安排顶岗实习
  企业生产有自身的规律,如旺季和淡季之分。“校中厂”在旺季生产任务重,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但因有生产任务,可以观看许多生产过程,甚至需要订单班学生直接参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淡季虽然生产师傅可以抽出时间具体指导,但生产任务不多,一些生产流程无法实做。学院根据“校中厂”的生产特点,将所涵盖的职业技能按简单、复杂程度进行分类,根据企业所允许的条件,合理安排,穿插在生产周期中。
  5.促进教师到“校中厂”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新工艺及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教师到“校中厂”学习锻炼,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企业设备、技术、工艺,编写校本教材,挖掘所蕴含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实习项目。同時,在实践中,寻找实际项目中,锻炼教师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收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专业的视角,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进行改进,形成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设计开发新的产品,进一步丰富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 郭扬. 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向. 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驻校企业”调查分析与思考[J] . 现代企业教育2013,(3) .
其他文献
  为保证冶炼超低碳钢时更加快速准确的报出光谱分析数据,对取样技术、铣床加工参数、仪器的维护、类标控制法、质量监管等进行改进。经过不断研究和实验,有效保证了分析数据
崔永元对于他这-次饱受议论的电视行动,有了一套完整的说法:首先,他“不管长征是不是主旋律,它就是历史”而“主旋律是一个正面的词,谁都不要排斥它”,主旋律就意味着不好看,
  近期全自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半钢样品中的碳含量与红外碳硫仪分析值进行比对时,发现光谱值结果偏高。针对此问题进行检测,发现问题样品组织结构形式与正常标准试样结构形式
  本文介绍了利用ARL4460型直读光谱仪检测不锈钢中硼的含量。硼对钢材的影响很微妙,钢中加入微量的硼可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而当钢中硼的含量过高时则会在材料的晶界处偏聚,
  早期推出的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采用分析碳的谱线为193.09 nm,通常分析碳含量在0.005 0%以上的钢样,制约了炉前生产超低碳纯净钢.通过制作专用校准曲线,有效降低了钢中碳
  本文探讨了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在低合金钢中铈的分析应用.在文中对铈的分析谱线和内标谱线的选择进行了试验,同时在消除干扰元素的情况下,建立了低合金钢中铈的校正曲线,
  以火花源发射光谱法测定厚度0.47 mm冷轧薄板中碳硅锰磷硫,分别以单个样品直接激发和样品截成两段重叠后激发方式分析,分析结果与国家标准中光度法和红外吸收法进行对比,采
  概述了近年来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技术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其在低含量成分分析、远紫外区谱线开发与应用、夹杂物分析和自动化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评述了火花光谱在黑色
  本文根据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编写的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对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的偏倚、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进行分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