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间皮素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间皮素水平表达差异。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首次诊断为早期结肠癌患者125例(病例组)和健康者75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法检测病例组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血清间皮素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血清间皮素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资料。

结果

对照组血清间皮素水平显著低于病例组[分别为(0.91±0.80) pg/ml和(7.63±3.25) pg/ml,t=17.57,P<0.001]。病例组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患者的血清间皮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间皮素预测结肠癌的最佳诊断界值为2.36 pg/ml,术前血清间皮素预测结肠癌进展的最佳诊断界值为8.62 pg/ml。以临界值8.62 pg/ml将125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低血清间皮素组(n=56,间皮素≤8.62 pg/ml)和高血清间皮素组(n=69,间皮素≥8.62 pg/ml),两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1,P<0.001)。

结论

间皮素可能是潜在诊断结肠癌及其进展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Ⅲ、Ⅳ痔疮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普外科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的Ⅲ、Ⅳ痔疮患者,运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日常工作时间等围手术期相关变量的差异,术后的疼痛程度和出血、尿潴
近年来,以磨玻璃样结节和亚厘米结节(≤1 cm)等微小病灶为影像学特征的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对于此类病灶,尽早行外科手术干预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在实际手术操作中,这些微小病灶难以察及,给手术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类微小病灶,通常在术前CT引导穿刺定位标记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切除。这种定位方法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因此如何更精准定位和标记肺微小病灶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无预防性造口与预防性造口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行预防性造口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70例实施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无预防性造口组(28例)和预防性造口组(42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性造口组和非预防性造口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性造口组术后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使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分别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118例患者病例资料。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60例;按AO/OTA分型,其中A3型3例,B2型5例,B3型7例,C1型10例,C2型20例,C3型15例。远端万向锁定
代谢疾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代谢手术治疗代谢疾病疗效确切,而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并趋于正常肠道菌群结构。近年来已发现脂多糖、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胰升血糖素样肽、氧化三甲胺参与代谢手术后病情缓解过程。本文总结了代谢疾病中肠道菌群的特点和代谢手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对这些规律与上述指标关系展开综述。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