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正红2号’和‘正红115’玉米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设置3个纯磷水平[1.0 mmol·L-1(正常磷水平,P1.0)、0.1 mmol·L-1(中度缺磷,P0.1)和0.01 mmol·L-1(重度缺磷,P0.01)]和3个纯硅水平[1.5 mmol·L-1(Si1.5)、0.75mmol·L-1(Si0.75)和0 mmol·L-1(Si0)],通过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叶面积、根系形态和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与利用的影响,为磷、硅肥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缺磷抑制玉米苗期生长,降低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叶面积,减少磷和氮、钾的吸收以及干物质积累量,这种效应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强;玉米通过提高根冠比,增加磷、氮在根系中的分配率,提高氮、磷、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来适应低磷环境;低磷胁迫对‘正红115’根系生长和磷吸收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正红2号’,但‘正红115’在低磷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磷在根系中的分配率。在正常磷(P1.0)条件下加硅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磷和氮、钾积累量,提高其在地上部分配率,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中度缺磷(P0.1)条件下加硅也可增加玉米的磷和氮、钾积累量,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缓解低磷胁迫;在重度缺磷(P0.01)条件下,增施硅对玉米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无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会增加根系中磷、钾素积累量。由此表明,硅和磷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生产上硅和磷应配施。
其他文献
<正>郭守敬,字若思,元太宗三年(公元1213年)出生于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6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地理等学科均有杰出贡献。 他年轻时就对水利工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邢州城外有座古老的石桥,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战争的破坏而被毁圯,河道堵塞,影响交通,经常造成水患。郭守敬立志重整河道,使其趋利避害。他经过多次勘测,终于寻找到了原有河道和桥梁的遗址。当地人按照他设计的开河建桥方案,疏通了淤塞多年的河道,修成了一座比以前更加坚固的石桥
准确量化分析地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能量平衡闭合是评估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分析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数。本研究利
<正>一九四○年夏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敦促国民党政府实施民主宪政的高潮。在华北八路军为打击日寇、振奋民心而举行的“百团大战”的炮火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建立“三三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指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规模宏大的全区民主选举运动。 这次民主大选,不仅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以来是首次,也为抗战以来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之首创。它为全国民主宪政运动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晋察冀边区的巩固和发
介绍了一种跨接器( Crowbar)回路检测方法,采用一种全新的试验方法验证了在发电机发生转子过压时,转折二极管( BOD)能在设定电压值时导通并触发跨接器中的可控硅准确动作,接通非线性
介绍了火溪河梯级和涪江上游梯级2库8级电站大坝监测智能系统的实现功能、系统构成、设备选型要求以及实现难点。采用云计算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把原先大坝检测人员所需做的工作
介绍了孙家溪溢洪道围堰防渗帷幕的设计与施工,在石渣地基灌浆工程中,采用了纯水泥、水泥砂浆及膏浆三种灌浆材料,封堵了渗漏通道,其成功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正>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过:“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人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26—27页)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意识形态领域里阶级斗争长期性的论述,至今仍是正确的、应当坚持的。 那么,为什么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会长期存在
结合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现有特点,剖析了传统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的依据和方法及其控制方式利弊的对比,建立了基于统计分析的新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针对长江三峡集团在几个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实践,总结归纳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核心问题,即在工程保险、工程担保、工程监理方面来实现对资金、工程建设质量进度等的风险管理与
<正>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结果,产生了交流思想的浯言。浯言是无形的,出于口入于耳而逐渐消逝。尽管借助人们的记忆可以再现和复述,但终究不能在空间存留和传远(指未有留声机和录音机以前)。于是,人们便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用简单的图画符号来弥补语言的不足。这图画符号便是文字的始祖。中国文字的起源,虽然也是由图画符号——象形字演变、丰富起来的,可是它走的不是单纯记音符号的路子,而是音、形、义三者统一、单体和单音的路子。以后由于读音的变化,快读变调,以及合音字的产生,渐渐形成了小片的土语区,因而留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