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22日,开县镇安镇歇马村一组村民魏昌英,高高兴兴地从本村的顾合砖厂领到1080元工资。魏昌英的公公许恭寿喜滋滋地说:“我的儿子媳妇都进入村里的砖厂务工了,汪洋书记也尽可以放心了!”自从儿子许建明和媳妇魏昌英双双进入砖厂务工以来,他们已经是第5次领工资了。说起儿子媳妇的就业,许恭寿深情地回忆起了与市委书记汪洋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2006年4月3日,春寒未尽,天空下着小雨。在开县调研的汪洋来到镇安镇歇马村,走进移民许恭寿、谭顺蓉家里,拉起了家常。在亲切的交谈中,汪洋关切地问他们老两口后靠安置后有什么困难。见汪洋如此平易近人,许恭寿说出了心里话:“儿子媳妇的年龄都很大了,自己创业缺乏手艺和本钱,到城里去又不好找合适的工作,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和媳妇的就业问题。”
“你担心的,也是市委、市政府最担心的呀。我这次来,就是来研究如何让移民就业致富的!”汪洋紧紧握住许恭寿的手,同时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移民就业与致富问题,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制定周密的计划,认真解决。移民们过得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
许恭寿不知道的是,他的担心,一直像一块巨石一样,沉重地压在汪洋的心中。两个月后,市委召开二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半年后,市委又召开二届十次全会,把扩大社会就业作为构建和谐重庆的关键举措。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2007年春节前,消除库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保证每一个城镇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2007年上半年,消除库区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保证每一个农村家庭,至少转移一个劳动力就业。这就是深得人心的“双零”工程。
汪洋走后不久,按照开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镇安镇派出工作人员,到歇马村召开院坝座谈会,把村里的移民召集起来,将《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入户采集表》发放到村民手中,对移民户家庭的就业情况,逐一摸底登记。“我想去做家政!”“我想到重庆主城区去当焊工!”村民们一边嚷嚷着一边填表,强烈地表达着就业的愿望。
此后不久,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许恭寿的儿子许建民和媳妇魏昌英,从镇里的移民劳动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中查询得知,位于本村的顾合砖厂出现5个用工需求,在镇政府的引荐下,通过几天的培训,魏昌英顺利地在顾合砖厂上班,丈夫也在另一个地方找到工作,每月的工资有1000余元。
许建明、魏昌英夫妇转移就业的故事,只是开县980户城镇、农村移民家庭就业的缩影。
笔者从开县移民转移就业办公室获悉,开县有移民劳动力48971人,其中农村移民劳动力2159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8713人;在城镇移民劳动力27373人中,失业人员多达4322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5.8%,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被列为开县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移民搬迁、推进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决定》、《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零就业和农村移民家庭零转移就业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并组建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市委、市政府确定解决“双零”家庭就业问题的时间表后,开县迅速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大力破解“双零”难题。
为了切实破解“双零”难题,开县采取当面询问摸底等方式,全面摸清了移民就业的需求底数,弄清了移民的就业愿望,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在全县建立了“双零”户增减台账、求职登记台账、就业培训台账、用工信息台账、安置去向台账、服务回访台账等6本账。
“王芳:就业地点在深圳,就业方式为企业招聘,从事工种为计算机操作,月工资800元……”最近,笔者在开县镇东街道移民劳动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上发现,街道的农村移民转移就业的所有资料,全部一目了然。
细致的工作,让许建明、魏昌英夫妇这样的移民,纷纷找到合适的工作。
2006年9月初,农村移民康兴祥与勇华鞋业签订用工合同,成了该厂的一名新员工,每月工资800余元。“要不是政府帮忙,我上哪儿找得到这么好的工作!”康兴祥感激地说。
2006年10月9日,做起了家政服务的镇东街道沙坪村六组的移民郑吉桂高兴极了。在街道的帮助下,郑吉桂与汉丰街道4户居民签订了家政服务协议,做起了家政钟点工,每月可以收入400多元。
“移民培训后,我掌握了电脑知识,有了技术,今后生活也不用愁了!”汉丰街道富厚村占地移民胡华英自信地告诉笔者,她参加培训,取得了计算机操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由培训学校推荐到重庆平安胜发建设有限公司就业,现已被聘任为公司的工程预算员兼文秘,月薪1300元。
据统计,到笔者发稿为止,开县525户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转移;51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中,已有455户实现了就业,占88.7%。
2006年4月3日,春寒未尽,天空下着小雨。在开县调研的汪洋来到镇安镇歇马村,走进移民许恭寿、谭顺蓉家里,拉起了家常。在亲切的交谈中,汪洋关切地问他们老两口后靠安置后有什么困难。见汪洋如此平易近人,许恭寿说出了心里话:“儿子媳妇的年龄都很大了,自己创业缺乏手艺和本钱,到城里去又不好找合适的工作,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和媳妇的就业问题。”
“你担心的,也是市委、市政府最担心的呀。我这次来,就是来研究如何让移民就业致富的!”汪洋紧紧握住许恭寿的手,同时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移民就业与致富问题,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制定周密的计划,认真解决。移民们过得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
许恭寿不知道的是,他的担心,一直像一块巨石一样,沉重地压在汪洋的心中。两个月后,市委召开二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半年后,市委又召开二届十次全会,把扩大社会就业作为构建和谐重庆的关键举措。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2007年春节前,消除库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保证每一个城镇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2007年上半年,消除库区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保证每一个农村家庭,至少转移一个劳动力就业。这就是深得人心的“双零”工程。
汪洋走后不久,按照开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镇安镇派出工作人员,到歇马村召开院坝座谈会,把村里的移民召集起来,将《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入户采集表》发放到村民手中,对移民户家庭的就业情况,逐一摸底登记。“我想去做家政!”“我想到重庆主城区去当焊工!”村民们一边嚷嚷着一边填表,强烈地表达着就业的愿望。
此后不久,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许恭寿的儿子许建民和媳妇魏昌英,从镇里的移民劳动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中查询得知,位于本村的顾合砖厂出现5个用工需求,在镇政府的引荐下,通过几天的培训,魏昌英顺利地在顾合砖厂上班,丈夫也在另一个地方找到工作,每月的工资有1000余元。
许建明、魏昌英夫妇转移就业的故事,只是开县980户城镇、农村移民家庭就业的缩影。
笔者从开县移民转移就业办公室获悉,开县有移民劳动力48971人,其中农村移民劳动力2159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8713人;在城镇移民劳动力27373人中,失业人员多达4322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5.8%,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被列为开县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移民搬迁、推进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决定》、《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零就业和农村移民家庭零转移就业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并组建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市委、市政府确定解决“双零”家庭就业问题的时间表后,开县迅速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大力破解“双零”难题。
为了切实破解“双零”难题,开县采取当面询问摸底等方式,全面摸清了移民就业的需求底数,弄清了移民的就业愿望,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在全县建立了“双零”户增减台账、求职登记台账、就业培训台账、用工信息台账、安置去向台账、服务回访台账等6本账。
“王芳:就业地点在深圳,就业方式为企业招聘,从事工种为计算机操作,月工资800元……”最近,笔者在开县镇东街道移民劳动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上发现,街道的农村移民转移就业的所有资料,全部一目了然。
细致的工作,让许建明、魏昌英夫妇这样的移民,纷纷找到合适的工作。
2006年9月初,农村移民康兴祥与勇华鞋业签订用工合同,成了该厂的一名新员工,每月工资800余元。“要不是政府帮忙,我上哪儿找得到这么好的工作!”康兴祥感激地说。
2006年10月9日,做起了家政服务的镇东街道沙坪村六组的移民郑吉桂高兴极了。在街道的帮助下,郑吉桂与汉丰街道4户居民签订了家政服务协议,做起了家政钟点工,每月可以收入400多元。
“移民培训后,我掌握了电脑知识,有了技术,今后生活也不用愁了!”汉丰街道富厚村占地移民胡华英自信地告诉笔者,她参加培训,取得了计算机操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由培训学校推荐到重庆平安胜发建设有限公司就业,现已被聘任为公司的工程预算员兼文秘,月薪1300元。
据统计,到笔者发稿为止,开县525户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转移;51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中,已有455户实现了就业,占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