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生命的象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fe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南宋末竹山先生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感受最深的是诗人对人生与生命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诗人将人生、生命、情感和思想浓缩在几个意象当中,使这几个意象成为了具有了凝聚力和象征性的符号,丰富而厚重,单纯而凝练。诗人跨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使“听雨亭”成了浓缩生命的气氛式象征。
  有了雨,便有了心声,外一声,里一声,反衬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加宁静的静。人被这种静控制着,一切景物都妥协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宁静。这种宁静成了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听雨是一个过程,人生是一个过程,艺术就是记录和描写这个过程。
  雨滴,为生命的苍凉回顾作了迷蒙的铺垫;雨声,为灵魂的痛苦煎熬作了孤寂的渲染。于是,宁静便从亘古停伫到未来。
  但是,在这寂静中又有着对往事回忆的煎熬,心潮涌动隐藏在宁静的面纱下,在这宁静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由雨滴点滴而出:
  “歌楼、红烛、罗帐”。听雨的少年不知道愁绪的滋味,沉醉在嬉戏与玩耍中,懵懂岁月里虚掷了光阴的手杖,成了诗人嗟叹的隐痛。难道游戏的岁月真的应该承受生命的重荷?难道游戏的年龄不应该成为生命的美好回忆?
  游戏的少年没有家庭的负担,没有社会的责任,嬉戏、玩耍、娱乐肯定是人生的主题——飘渺的歌楼、喜庆的红烛、迷人的罗帐成了作者回忆的象征。
  “低云、断雁、西风”。颠沛流离的壮年成了西风中浩淼江面上孑孓飞行的孤雁,国仇家恨、山河痛失在无语的长空中悲鸣。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悲叹成了作者一生的总体概况。年老时方知许多情怀也已逝去,很多心情不再,诸多物是人非……在饱经忧患,历经江山易主的变故之后,少年的欢乐被埋葬,壮年的情怀随江而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诗人孤身一人,两鬓斑白,在僧庐下回忆过去的一切,一生的遭遇都凝聚在每一滴雨点之上。
  “雨滴”便有了自然与人世内在含义,在思想的火炉中灼烤之余,在情感的沸水中煎熬之后,滋润并安慰着每一个人匆忙的生命与迷途的灵魂。
  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看似无奈的表白、旁观的冷漠,感慨中却隐藏着千斤分量,看似无情,却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声声悲叹。
  听雨,成了传递思想的一种符号。对于人生而言,作者已经走进了秋天,应该没有了夏日的焦躁与不安,一切都应该沉淀为一种宁静。所以,听雨亭中就有一些秋天的感言、生命的感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是否把“听雨“当做一种始终?生命与生活的这一边充满了落寞,那一边充满了懊悔;这一边凄风苦雨,那一边颠沛流离。
  其实,“听雨亭”应该只是人生与生命的一个停顿,无论是回首云雨来临之前的那一轮朝阳,一弯新月,还是倾听朦胧细雨中的秋风丝语、暮鼓晨钟,它也只是人生转转折折、折折转转中的一次顿首、一次感悟。
  但是,寂寞成了诗人生命的盛宴,苦涩成了诗人人生的浓妆。
  其实、听雨时所感到的凄凉与悲苦,是天地对一切痛苦但又高贵人生的自然总结。
  任何一个生命的季节都有悲剧相连,都有苦恨相随,谁也无法摆脱得了。
  “听雨亭”是否是沧桑的终结?是否是无望的归宿?
  但愿它只是一个开始。
  但是,诗人还是走向了世俗所等待的枯黄,走向了世人所预料的凋谢。诗人隐居竹山,身在僧庐下,却无法让心灵跟随佛法进行一次洗礼性的化缘,无法在僧庐下让心灵空空如也,作者无法跨越世俗心态这一道坎而达到高远的境界。
  只不过,这种追忆往事,追忆一切的生命常态,却能与大众生态遥相呼应,也真实感人。
  诗人在“而今”这样的年龄没有了冲动与激情,多了对生与死的思考,虽然能够将自己的生命旅程作出高度浓缩的概括,也没有忘记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来去的询问,并极想平衡一颗不安的心在生命的“听雨亭”里安驻,索解出生命的始终与究竟。可是作者处在迷惘、无奈、无助当中,无法超越、无法洒脱,只能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其实,这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常态,不必挂碍。当然,如果失去了广博的人生走向,生命与灵魂也就成了俗不可耐的低劣玩物。所以,“雨声”是一种生命清脆而又明净的召唤,也如同小桥流水是回归冰清玉洁的召唤,南山是灵魂超远的召唤……所有的召唤都以象征符号的形式浓缩了生命的意义。
  雨点营造了一种凄凉的孤独,渲染了一种低沉的寂寞,作者对自然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悲悯都以“听雨亭”为坐标。这个坐标同时也标明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生命位置,在这个坐标当中,芸芸众生的千年守望也演绎成同蒋捷一样的命运。
  最终,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旅途中,总有一个符号会成为浓缩我们生命的象征。
  只不过,我们还在寻找当中。
其他文献
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指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文段有分析综合能力。高考中第十题文言文选择题,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交直传动牵引变流器的故障诊断和定位的新方案。该方案将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系统输入电流进行比较,通过其中的差异获得故障状态,并根据故障诊断表对故障管进行
《文选》再选本说影响深远。但从《文选》所录作品之同篇异名的复杂现象来看,难以成为《文选》乃据前贤总集再选编而非作者别集选录的内证。《文选》所录诗文的部分作品存在着
一、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1.通过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可以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正能量,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在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心阅读,要真正能从这些作品中学到有益的东西。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美词佳句和新鲜的论点,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区域,让学生的思路更慎密,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2.通过阅读,
针对近年来长江流域来沙量大幅减小对长江河口含沙量的影响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利用大通站来沙量数据,统计分析1950-2011年输沙量的变化,得出长江口近期径流来沙量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育行为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面对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指出,转变理念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关键。那么,如何转变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以为巧借教材资源,在文本之间实施有效的整合,能使教材的使用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学把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有助于驳倒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是工业生产和人口过剩的直接后果的观点。我国
辨析病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来,考题又有扩大信息容量的趋势,对此,抓住病句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迅速找出致病的部位,不失为辨析病句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只有找准“病”,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眼到病现,手到病除。  1.数量词  [错例1]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辨析】不合逻
在牛汉的诗歌创作中,俄罗斯诗歌史上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诗人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后者不仅潜移默化地融入其诗性品格甚至诗歌的艺术形式中,而且在后来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
日前,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富家桥镇茶乙湾、大仙观两村小水电站已正式开始施工建设,电站建成后,装机容量达1050万kW,可安排l000余人就业。小水电开发将成为芝山经济增长又一闪亮点